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通信论文 >

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策略

一、武术保护的实施环节依然薄弱

第一,武术保护实施的动力依然不足。武术保护需要参与者的大量付出,需要守得住冷板凳,回报则相对较少。当前,在武术保护与发展之间,选择发展往往更容易获得利益,武术保护的动力显得不足。特别是面对人力、物力不足的现实时,武术的改革发展一向占据着主流,武术保护容易遭到轻视、怠慢甚至是忽视。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武术保护容易停留在口号上。第二,武术保护实施的全局性观念不强。不必讳言,不论是上个世纪开展的“挖整”工作,还是近年来武术的“申遗”热潮,都看不出武术遗产保护的全局性观念。如果说,上世纪武术的“挖整”没有能够形成纵向层面的保护延续,那么如今的“申遗”热潮,则恰恰缺乏对武术文化保护横向层面上的整体把握。当前武术“申遗”活动大有不同地区、不同拳种单独行动,分割保护的倾向,这对中国武术实施整体、全面和真实的保护,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第三,武术保护实施的评价机构不够健全。如为了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国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保护工作重的重大问题,部际联席会议由文化部、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国家民委、财政部、建设部、旅游局、宗教局和文物局组成,国务院以下各级地方政府的联席会议制度基本上也是效仿上述部门组成。可以看出,体育相关部门被排除在评审和评价机构之外。也就是说,专业机构并没有深入地参与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筛选和评定,这必然会影响到武术保护的深入开展。第四,武术保护实施的统一性和针对性创新不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时,仅仅提出了统领性的指导性方案,针对具体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则需要其结合其自身特点进行创新。然而,在当前的武术遗产保护中却很难看到这一点。例如,在已公布的第一批部分传统武术遗产名录中,武术遗产所属类别,报送单位均不统一,找不到武术保护的针对性探索(见表1)。可以看出,武术遗产保护基本是采用现有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而且相当地不统一,缺乏应有的统一行动和针对性创新。大家都清楚,对于中国武术来说,它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是当下流行的运动项目,是一种活态文化。武术丰富的内容和文化理念,往往是我国所特有的,因此,针对武术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简单的拿来主义肯定不行,而是应结合武术遗产的特点进行创新把握。

二、武术保护的开展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第一,武术保护受到人才队伍的制约

武术保护必须有大量专业人员的专注与投入,面对如此庞大的武术文化遗产,我国的保护人才队伍显然极为不足。一是由于项目特点的需要,武术保护人员往往要求兼备较高的专业技术基础和文化功底等高要求;二是由于制度建设的不完善,保护人员的编制、待遇问题经常难以得到解决;三是由于还刚刚起步,武术保护又容易被认为是冷门的、暂时性的工作。这些都是武术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障碍。第二,武术保护受到自身传播方式的制约。一是武术主要是以口传身授的形式传授,通过图像和文字不容易深得要领,这是稍有习武基础的人都可以体会到的;二是武术的文子记载不发达,历史文献资料流传下来的数量又极少;三是有限的资料多数仍然散落在民间,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加之一些身怀绝艺的老拳师相继去世,健在的也多年事已高,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正面临着“人琴俱亡”的巨大危险。第三,武术保护受到传统意识的制约。一方面,传统社会武术的保护问题不需要成为重点,造成传统保护意识的淡薄。我国稳定而休闲的小农经济,为武术提供了平稳的发展空间,加之通讯的不发达,武术作为我国传统社会的主要运动形式,很少受到影响和冲击。单一和稳定,决定了传统社会武术文化的保护不需要被突出。另一方面,传统社会武术的保护不可能成为重点,造成传统武术保护资料的薄弱。在我国,“重文轻武”的修身价值取向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特别是经历了秦代的“焚书坑儒”、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后世的学术趋于单一,武术难登学术大雅之堂,“武”与“文”甚至被推向对立面。因此,武术的文献史料极为有限,尽管也出现了一些经典论述,但仅仅是少数人的兴趣与偶然,系统的、专门的武术文字记载与保护在我国古代难以形成传统。可以说,武术文化保护的历史,整体上是一个缺乏系统的、极为不完善和不健全的历史,保护意识薄弱[4]。

三、实施武术文化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针对性的武术保护管理体系当前,面对庞大的武术遗产体系,以及武术近代以来整体上所面临的严重危机与流失,仅仅依靠我国综合层面上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肯定很难满足武术全面性和整体性的保护需求。当前,及时建立统一的、针对性的管理体系,是武术实施高效、有序保护的前提。应借助武术已有的管理系统和人才队伍,建立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各省市体育局武术管理中心和各地级市县体育局武术管理部门所组成的,统一的、自上而下的武术保护管理体系,统一协调和利用保护资源,指导武术文化遗产全面和整体的保护。

2.建立具体性的武术保护决策体系面对浩瀚的武术遗产资源,首先要做的是把需要保护、属于保护、紧急保护和代表性保护的武术项目进行分级认定,确认哪些武术项目符合保护资格,这是武术保护能够有效、有序实施的前提。接下来,是要对取得保护认定资格的武术项目进行相应级别的保护规划,实施相关的扶持。对于有些重要的武术史料和濒危的项目,还需要实施有效的委托保护。同时,各级武术保护管理单位要结合本级别武术保护的项目资源,统一组织代表性的武术遗产项目参加各级综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活动。避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拳种为了自身利益,而出现的不真实和相互混淆的申报现象。保证武术保护的有序、真实与高效地开展。

3.建立多方位的武术保护协同体系首先,武术保护应该得到国学研究的协同。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国学研究领域的子领域,属于国学的研究范畴,应该得到国学研究资源的协同[5]。其次,武术保护应该得到教育体系的协同。我国目前有各类学校64万多所,在校学生近3亿人,学校是武术最重要、最广泛的保护、传承与传播阵地。而且,每所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所拥有的体育师资是比较稳定的,其中,广大的武术师资,完全可以在武术保护科研、传播、传承等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把他们培养成为我国武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中坚力量。对此,目前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系统正在推进的地方武术拳种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工作就是非常好的探索,应该积极地鼓励、宣传和推广。

四、结语

2006年《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文化宣言》指出:“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改造和推介,不仅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当代义务,而且具有繁荣世界体育文化,造福于人类的历史责任”。武术作为我国传统体育的主要代表,不仅是传统文化遗产,同时也是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优秀运动项目,是典型的活态文化,保护意义重大。当前,面对武术流失的日益严重,我们必须紧跟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潮流,善于借鉴、勇于创新、积极开展武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针对武术文化遗产内容的丰富和庞大,我们在实施武术文化遗产保护时,除了借助国家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源外,还必须结合武术特点,系统制定涵盖整个武术遗产的保护方略。

作者:杜德全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更多通信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策略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txlw/125563.html

    相关专题:肉类研究是核心期刊吗 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


    上一篇:“益气养阴”法治疗老年白血病的思路
    下一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