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药干预在社区高血压病防治中的优势
1.1中医药在高血压病治疗中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
我国是中医技术及中药的发源地,对高血压病的认识比西医早1800年,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且具有广大的受众群体,因此,中医药治疗方法更易受到我国患者的认可和有效实施,而患者依从性的提高将直接影响血压控制水平。
1.2中医药干预更有利于高血压病危险因素的控制
西医认为高血压病具有遗传倾向,这与中医注重体质辨识的意识不谋而合;西医认为高血压病的综合治疗应改善饮食、情志、体重、其他慢性病及用药等可控危险因素,这与中医注重宜食、养性、宜居、适动等生活方式相契合。针对不同体质的养生保健方案充分考虑了人体化需求,比大众性的方案更加细致和有针对性,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中医药在高血压病的一级预防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一方面,中医药的应用不受血压水平的限制,流行病学研究[8-10]表明,东部地区、教育程度低、年龄增长、高钠饮食、酗酒、超重和肥胖、正常高值血压是高血压病的易患因素,而血压<140/90mmHg的此类人群人数超过我国成人总数的一半,但这类人群无法通过服用降压药来控制血压,而此时中医药治疗由于无限制而成为首选;另一方面,中医“治未病”思想为高血压易患人群的中医管理提供了有效指导,早在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就提出“上工治未病”,认为预防才是最高明的治疗方法,通过中医体质辨识、中医养生指导、中医适宜技术应用、中药治疗等具体措施的应用或将降低血压水平、减少此类人群发展为高血压病患者的机会。
2中医规范化管理实施要点建议
2.1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高血压病防治的全民参与策略,社区医疗机构需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而对血压正常者也应进行适当管理,原则可遵:由上级医院确诊并完成心血管风险评估(低危、中危、高危、很高危)的高血压病患者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11]管理要求,采用分级、分层方式管理,即低危层采取一级管理方案,3个月随访1次,中危层采取二级管理方案,2个月随访1次,高危、很高危层采取三级管理方案,1个月随访1次;高血压易患人群采取低危患者的管理方案,3个月随访1次;健康人群6个月随访1次。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需及时评估,调整方案:一般情况下,高血压病患者伴心脑肾疾病、糖尿病、靶器官损害,危险分层(高危、很高危)与管理级别(三级)长期不变;其余高血压病患者若血压或可控危险因素长期(连续6月)得到有效控制,可谨慎降低分层级别和管理级别(原计划管理1年);一、二级管理者新发心脑血管病、肾病、糖尿病者、靶器官损害,应升高为三级管理;高血压易患人群及健康人群新发高血压病,根据危险分层启动分级管理方案。
2.2中医体质辨识
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12]标准,社区医疗机构首先需对社区高血压病患者及易患人群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即对照中医体质判定标准表内容收集四诊资料,并且分析判定为阴虚质、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平和质、特禀质9种基本体质,主要根据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为其提供适合的中医养生指导及中医治疗方法。
2.3中医养生指导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1年发布的《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试行)》[13]要求,结合患者自身特点,社区医疗机构应为以上9种体质人群分别制订家庭养生保健方案,包括饮食保健、起居调摄、穴位保健、经络保健、运动保健、心理保健等。管理者还可通过定期随访进行宣教和调整方案,并通过在医院、社区、企业、学校等场所举办健康讲座及中医义诊活动普及高血压病防治知识,协助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更好地控制高血压病相关危险因素。
2.4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
结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1年发布的《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试行)》[14]管理内容和2013年发布的《中医医疗技术手册(2013普及版)》[15]操作要求,在社区医疗机构与中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的基础上,社区医疗机构应积极提倡非药物疗法,并由医院高血压病专科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和实施。针对症状显著、生活方式改善效果欠佳、服药后血压控制不稳定、服药后出现不良反应、无法进行药物治疗、合并并发症者,社区医生或管理者应建议适当采取针刺、艾灸、离子导入、推拿、刮痧、拔罐、中药泡洗、中药灌肠、中药敷贴、中药热熨、中药熏蒸、理筋、牵引、练功等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及预防效果。
2.5中药治疗
结合中华中医药学会2011年发布的《高血压中医诊疗指南》[16]治疗建议,社区医疗机构应为患者适当提供中医辨证治疗,具体如下:阴虚质选用六味地黄汤、左归丸、大补阴丸等滋肾养阴方加减;气虚质选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等健脾补气方加减;阳虚质选用肾气丸、右归饮、十补丸等益肾温阳方加减;痰湿质选用二陈汤、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等化痰祛湿方加减;湿热质选用三仁汤、茵陈蒿汤、甘露消毒丹等清热祛湿方加减;血瘀质选用血负逐瘀汤、通窍活血汤、丹参饮等活血化瘀方加减;气郁质选用越鞠丸、柴胡疏肝散、瓜蒌薤白白酒汤等理气解郁方加减;特禀质选用消风散、天麻钩藤饮、大定风珠等养阴祛风方加减。针对由于体质偏颇引起的血压控制不稳定、症状显著者,社区医生或管理者应适当采用长期针对体质调理的中药汤剂、丸剂、散剂、免煎剂、胶囊剂、膏剂、中成药、中药注射剂等中药制剂,一方面使患者症状得到有效缓解而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使降压药疗效达到最大化、不良反应危害达到最小化,从而平稳控制血压、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和危害。
3问题与展望
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是社区规范化管理模式的细化、优化及与中医药干预的融合,通过提高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及提高高血压易患人群的治疗率而使血压水平及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以期达到高血压病的一级及二级预防目的,但这种管理模式实施的前提是对社区医生或管理者进行中医诊治方法、中医养生方法、中医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而这项工作的落实取决于国家政策、政府部门、社会力量的共同配合[17]。目前,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尚有很大难度,但在中医院下属社区的小样本人群中开展还是很可行的,也希望研究结果能为国家制订高血压病防治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戚江平 董成伟 王斌 吕洋 潘虎荣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中医医院内科
相关专题:电商对传统行业的冲击 初中数学试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