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院儿科微生态活菌制品使用情况分析
我院是一家综合二级甲等医院,由于条件所限,在微生态活菌制品的儿科应用方面起步较晚。上述数据显示,我院儿科应用相关药物的人数逐年增多,年龄分布逐年增广,用药范围逐年增大(由2010年的9个病种增加到2012年的13个)。其中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用量最大,构成比达46.47%。究其原因,除因其剂型为颗粒剂,较适合婴幼儿服用外,还因其组成成分中含有维生素群及氧化锌。而与营养不良互为因果的如微量元素锌缺乏和维生素A缺乏是引起小儿慢性腹泻病的原因之一[2],锌对肠黏膜的修复和缩短腹泻病程有显著作用,故此配方在治疗腹泻方面疗效较好。腹泻病与功能性胃肠疾病是微生态活菌制品作为主要药物使用的疾病,也是我院儿科使用人数最多的病种,并呈逐年升高趋势,这证明我院医师在相关药物的使用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也证实了微生态活菌制品在相关病种的治疗方面有显著疗效。但在推荐作为辅助用药使用的疾病中,微生态活菌制品在我院儿科的使用率很低,3年中用药人数仅分别为5例、30例和63例。文献[3-8]报道,微生态活菌制品在辅助治疗肝胆疾病、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湿疹等过敏性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及预防医院获得性感染等方面有确切疗效。但在我院,相关的临床研究还非常欠缺,这也提示临床药师可以加大这些方面的研究。
2我院儿科微生态活菌制品使用合理性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我院儿科在微生态活菌制品的使用方面还有很多不合理用药情况,其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绝大多数医师都能根据相关药品的说明书规范用药,在给药途径、用药次数及用药剂量方面基本规范,仅在2010年有3例超量用药情况,经临床药师干预后,2011、2012年都未出现。但在用药周期方面,仍存在用药时间过长(>30d且无改善症状)或过短(<4d)的情况。用药时间过长而未改善症状可能提示该治疗方法不当,用药时间过短口服菌种菌量未能达到优势数量,达不到治疗效果。通过调查,除一部分医师对这类不合理用药认识不够外,还与患者依从性较差有关。建议临床药师在开展临床合理用药评价,增进与医师交流的同时,还应重视对患者的用药指导工作,加强医患沟通,以普及科学用药知识,较好地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在联合用药方面,出现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大部分比例还是出现在联用收敛吸收剂、碱性药物、胃蛋白酶合剂及间隔2h以内使用抗生素这两方面。虽然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由于微生态活菌制品易受铋剂、鞣酸、活性炭、酊剂的抑制,吸附,甚至被杀灭,所以该类药物与上述药物配伍是不合理的。并且,由于该类药物大多对抗生素敏感,故普遍认识应与抗生素间隔2h以上错时用药,以发挥菌种最大活性。但由于胃肠道疾病的病理特征及常规诊疗手段,多数医师习惯于为患者使用收敛吸附剂或抗生素来控制腹泻和感染症状,加之护理人员在执行医嘱时责任感不强或认识不够,导致这两类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居高不下。所以要在医疗和护理两个环节加大微生态活菌制品合理性使用的宣传和交流。文献[9]报道: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的菌株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包括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头孢唑林、诺氟沙星、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所以在临床必需时,可以建议医师考虑使用上述菌种与抗生素联合使用。在重复用药和无指征用药方面,虽然现在微生态活菌制品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但必须明确该类药物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药”,必须了解患者有无菌群失调,是否有使用指征,避免造成滥用。上述数据显示,我院2010年的相关比例较高,针对这一情况,我院临床药学组通过宣讲和重点病例点评,并对不合理用药实施干预,使广大医师对此有了深刻认识,从而使这项数据在此后有了大幅下降。
3用药提示
在此次调查中,还发现儿科医师对微生态活菌制品菌株特异性了解不够。如:双歧杆菌是婴幼儿肠道正常菌群的优势菌,它的存在及数量上的多少对婴幼儿的生理与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故可以用于早产儿喂养。而且双歧杆菌可以分泌乳糖酶,治疗乳糖不耐受。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有个别医师为上述病种开出不含双歧杆菌的制剂,所以建议儿科医师在选择使用时,应注意这类药物所含的菌种及该类药物上市后的循证评价效果,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作者:秦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