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是实现辽宁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分析辽宁省“十二五”以来,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效及特点,并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不畅、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作用不强、高水平创新人才缺乏等问题,提出改进性政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企业;对策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是发展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创新,只有把科技进步的基点放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才能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辽宁省作为科技大省,科技资源拥有量和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十二五”以来,辽宁省始终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首要位置,紧紧围绕创新型省份建设和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展创新工作,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支撑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
1辽宁省科技创新的现状及成效
1.1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以落实辽宁省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为核心,先后出台具体政策措施50余项,颁布实施了《辽宁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辽宁省专利条例》以及《关于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有力激发了全省广大科技人员和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科技政策体系不断健全,技术创新体系、科技服务体系等不断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成果显著。截至2014年,全省共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58个以及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45个。1.2产业转型升级能力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平稳发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75家,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年均增长17.4%,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2010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高端装备制造业依靠原有的产业优势迅速成长,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取得新突破,攻克了压缩机轴流与离心共轴结构设计、高档智能化数控机床关键核心技术等关键技术200多项。传统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有效提升,装备制造业研发基地建设成果显著,装备制造领域共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4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3个。1.3创新对区域经济引领作用增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进一步融合,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高新区及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成果显著,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2014年全省共有国家级高新区8个,数量居全国第4位。高新区已经成为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辽宁省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13个科技特色产业集群依然实现了快速增长,对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作用十分突出,2014年共实现销售收入1894亿元,同比增长13.6%。1.4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紧紧围绕重点学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依托国家、省级重点项目,集聚了大批科技人才,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通过培养高端人才,大力引进和扶持高技术研发人才及科技创新团队,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得到明显优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形成了若干各具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的科研团队,并已成为辽宁省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目前辽宁省共拥有两院院士54人,其中有8名院士为“十二五”以来新增。
2辽宁省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辽宁省在创新驱动战略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经济结构及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受“三期叠加”等经济形势影响,传统产业优势正在减弱,新兴产业竞争力尚未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辽宁省在科技投入、科技创新效率和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1研发投入规模不足“十二五”以来,辽宁省R&D经费占GDP比重徘徊不前,2014年辽宁省R&D经费占GDP比重仅为1.52%,比上年下降了0.13个百分点。企业R&D投入不足,2014年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R&D活动的企业仅占7.7%,R&D经费内部支出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66%。即便是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也仅为1.11%。多元化研发投入体系尚未有效建立。辽宁省研发投入主要依靠企业和政府投入,其他来源渠道的资金很少,国外研发资金和金融资金投入是两个明显的“木桶短板”,亟待“补全”。2.2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仍待确立创新型企业仍缺乏群体性、突破式发展。尽管在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部分大中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明显增强,但绝大多数企业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淡薄,自主创新能力不够,依附政府、等靠要现象较为普遍。成立研发机构的大中型企业数量很少,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的研发薄弱,重大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受制于人,缺乏核心竞争力。缺少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和热情、载体少。2.3科技成果转化不畅从辽宁省技术市场交易情况看,2011—2014年辽宁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共输出技术2.1万项,成交额289.5亿元,其中输出省内1.4万项,成交额180.5亿元,占62.3%。在科技成果转化上,辽宁省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畅通,以及科技成果外流等问题。大量科技成果“墙内培育、墙外开花”的现象仍比较突出2.4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作用不强创新资源和科研成果尚未获得充分利用,部分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仍未有效破除。科研项目管理体系缺乏吸引力、竞争力和创新力,企业技术的有效需求与院所、高校成果间的有效供给存在错位,尚未有效形成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方资源融合、优势互助、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产业技术创新格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作为技术创新源头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与产业技术联盟仍显薄弱。2.5高水平创新人才缺乏人才的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研发人员不同程度存在动力不足。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缺乏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以及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专业技术水平亟待提高。人才引进力度较其他东南沿海区域偏弱,引进高层次人才总体数量和行业分布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差距。2.6科技创新环境仍需改善科技创新土壤仍相对贫瘠,良好创新环境还未从根本上建立起来。全社会创新意识、创新理念有待进一步提升,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尚未深入人心。专业科技服务机构少,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仍不健全,企业相关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有待完善。
3推动辽宁省科技创新发展的建议
辽宁省已迈入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阶段,面临的经济形势更为严峻复杂,振兴与转型中的辽宁比已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呼唤科技的引领与支撑,科技创新迎来了更大的机遇和发展契机。3.1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全面落实《关于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处置权管理改革,探索市场化科技成果定价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激发社会的创新活力。完善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处置权管理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绩效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创新财政科技资金的投入方式。3.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全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国家级与省级高新区建设,争取国家批准沈阳、大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支持沈阳、大连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3.3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构建一批市场化众创空间。支持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孵化机构按照众创空间要求发展。推进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创建一批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打造一批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品牌。开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券”工作。3.4发展壮大科技服务业,提供经济发展新增长点重点推进沈阳、大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着力搭建和完善公共科技基础条件服务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加强全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技术转移信息服务平台建设。3.5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提高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建立对应用基础研究经费投入长期、持续、稳定的支持机制。积极组织好国家自然基金委—辽宁省联合基金的实施。创新省级自然基金管理模式。重点在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开展前瞻性与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重点推进共建实验室建设。加大对大型科学装置建设的支持力度。3.6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培养引进领军型企业人才、创新型人才和急需紧缺的专家型人才。积极引进海外研发团队,吸引高层次人才和海外留学人员来辽发展创业,努力营造留住人才、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用好人才的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小稳,黄灿灿.福建省科技创新现状及对策分析[J].创新论坛,2011,3.
作者:张佚如 封玮 单位:大连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