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部提出地方高校应坚持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国家扩大了三本院校的招生,由此三本院校的发展速度也非常的迅速。从实际出发,三本院校的学生知识层次略低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层次,而《建筑结构》大多数教材都针对于一本二本院校,且教学大纲也偏向于一本二本院校。重点讲解结构构件的设计,而在实际当中三本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从事设计工作的少之甚少,老师讲着废力,学生学着吃。以我们学校长春建筑学院为例,学校开设《建筑结构》课程的专业有,造价工程、房地产工程、地下空间工程、管理工程以及建筑学等专业。对于此类非土木工程的建筑类相关专业《,建筑结构》对他们专业课的起到一定的基础学科的作用,但从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来看,大多数学生的就业方向并非结构设计类工作,而是偏向于造价员,资料员,施工员。而我们的教材和我们的授课计划多以培养设计人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设计类偏多,这自然违背了以工作为导向为主导方向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就目前的三本实际现状联系《建筑结构》课程的课程实践,归纳出以下改革的方面。
1教材的改革
以我校为例,我们选择的教材是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以张玉敏为主编的《建筑结构》,此教材编排很好,分别涉及到《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砌体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三门课程的内容,但就培养应用型人才来说,教材难度偏难,涉及设计类的内容和例题偏多,比方说,多层框架结构设计和计算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甚至是结构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难学习的内容,而对于力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其他专业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其他教材也有类似同样的问题,为此打算在教材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删减较难的设计类内容,增加容易理解的应用类内容。
2教学大纲的改革
我校先行的《建筑结构》教学大纲为上下两学期课程,上学期56学时,下学期24学时,课时安排如下表所示,上学期主要讲授钢筋混凝土课程,下学期主要讲授砌体结构和钢结构原理。从课时安排上可以看出大纲在学时安排上把混凝土设计计算安排为课程重点内容,内容缺少实践环节,把较多的课时量放到设计计算上。教学大纲改革应减少设计计算的学时量,增加实践环节,以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3教学方式的改革
现有的《建筑结构》教学方式多数为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讲授式,对于基础较好、自学能力较强的一本二本学生来说,讲授式教学方法效率较高,而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三本院校学生来说从他们上课的反应来说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对于很多抽象的理论无法理解。所以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应增加讨论环节和实践环节。讨论环节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老师给定的项目案例为讨论题目,讨论所给案例的结构整体布置、梁柱截面尺寸、所配钢筋数量等是否满足要求。实践环节分为动手实践和认识实践,认识实践可以校内实践,在学校实验室里进行混凝土抗压抗拉等材料试验,参观模型室内各个结构模型,还可以找校内一些典型结构或者构件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际工程计算设计所需构件尺寸及配筋。也可以校外实践,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是土木工程认识实习,而对于学习建筑结构的其他专业学生来说缺少校外实践环节,应组织学生参观混凝土工程、钢结构工程、砌体结构工程的施工现场,现场讲解,这样认识更为直观。动手实践,是让学生在工地亲自绑扎钢筋,亲自操作软件,绘制施工图。
4考核方式的改革
目前我校的《建筑结构》课程主要为理论课,成绩分为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70%和30%,平时成绩主要通过出勤和作业确定。通过教学实践学生的期末成绩不是十分理想,对于大纲中要求掌握的设计、计算掌握的不是很好。而平时成绩的评定方式也过于单一,不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人为只要上课出勤满,作业交了平时成绩就可以得到了。一方面通过大纲改革来降低学习的难度增加内容的多样性,另一方面通过改革考核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成绩的一部分比例分给实践和讨论环节,可以期末占50%,出勤作业占10%,实践占30%,讨论表现占10%。期中实践环节的成绩可以由实践成果和答辩表现两部分组成,比方说,实践环节以绘制梁板施工图为测试题目,学生最后绘制的最终图纸占总成绩的15%,最后完成后对于图纸进行提问,回答问题的程度15%,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实践环节成果雷同的问题。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三本院校的《建筑结构》课程应从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方式、成绩评定等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
作者:班敏 吴芳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相关专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