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强化村级防疫员管理
建立“县聘用、镇组织、村监督、县考核”的管理机制,各镇本着“方便工作、就近服务”的原则,给每个防疫员合理划定防疫区域,防疫人员分工包村情况通知到村,防疫员开展工作由村干部给予监督,并协助做好宣传和组织工作。每次集中防疫结束后,县主管部门通过走访养殖户、查看防疫档案,根据档案记录电话回访、抽检血清抗体,结合村干部对防疫员工作的评价、镇政府和畜牧兽医站对各防疫员日常工作开展情况的评定等多方面考核每个防疫员的工作实绩,落实奖惩。制定村级防疫员进出制度,逐步淘汰健康状况不佳、技术较低、责任心不强、考核不合格的防疫员,有计划地增用年轻有技术的防疫员,使村级防疫队伍不断得到调整、充实,建立一支技术过硬、愿意干、干得了的村级防疫员队伍。
2探索动物防疫工作运行新模式
建议尝试动物防疫工作承包的方式,各镇成立动物防疫服务专业队,由当地兽医和懂防疫技术的人员组成(上岗前须经县级以上畜牧部门培训并通过技能鉴定考核),按照上级部门制定的动物防疫实施方案,在当地政府和畜牧兽医站的协助下完成动物强制免疫任务。经验收合格后,享受该镇应得的防疫专项补助经费,镇政府也可以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
3改进免疫技术,简化防疫操作内容
国家规定对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实行强制免疫。这就意味着防疫员在进行免疫工作时,一个养猪户要分别间隔一定时间去免疫注射三次,导致部分防疫员为图省事只注射一种疫苗或三种疫苗一次注射,防疫质量无法保证。其次,村级防疫员开展免疫的同时,也要填发免疫证明、植挂耳标、建立免疫档案和宣传防疫知识等,一个人很容易顾此失彼,工作进展缓慢,往往需要2~3人合作进行。
3.1不断研究应用免疫新技术
对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免疫,各地可通过实验,逐步确定选用适宜分点免疫注射或合并免疫注射的疫苗种类,制定具体的免疫操作技术方案,一次完成、解决“一猪跑三趟”的难题。
3.2建议取消免疫证明、减少耳标植挂、规范填写免疫档案
免疫证明发给养殖户,并不能得到很好地保存,记录的仅是免疫档案中的一部分内容,不具备实际用途。家畜植挂耳标后常因咬斗、挂扯而致脱落,建议在家畜流通外运时临时加挂耳标以溯源,可明显减轻防疫员的工作量。对于繁殖母畜则需植挂耳标以确认个体。免疫档案中记录了养殖户的住址、饲养种类、存栏数量、免疫数量、免疫时间、注射疫苗种类、未免原因、畜主联系方式等。只要防疫员如实填写,并由畜主亲自签名(或按指印),就能确切反映该户畜禽存栏数量和免疫情况,证明防疫工作的开展,也是上级部门检查验收防疫工作的依据之一。
4加强村级冷藏设备配置
由于村级没有配置冷藏设备,防疫员从畜牧兽医站领回疫苗后,只好暂放自家冰箱中,极不方便。个别防疫员则直接放在室内,几天后基本失去免疫效果。防疫员在进村入户时使用疫苗冷藏包的很少,很难保证免疫质量。设立村级动物防疫室,配备疫苗冷冻冷藏设备和疫苗冷藏包,或配备到防疫小组,以保障疫苗在村级防疫员领回直至入户注射都处在有效的存放环境,避免使用失效疫苗,同时更有利于补免工作的开展。
5完善免疫应激反应救治及死亡补偿机制
动物免疫过程中,难免出现免疫副反应。如果处理不当,既造成养殖户的损失,又挫伤了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给以后的防疫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建立切实可行的免疫副反应救治、死亡补偿机制,落实必要的经费,简化补偿程序,根据畜禽死亡造成农户损失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补助标准,将免疫副反应救治和死亡补助金及时补助给相应的防疫员和养殖户,可最大限度地保护养殖户的利益,消除村级防疫员的后顾之忧,确保免疫工作的顺利开展。6加强养殖场(户)的技术培训和管理工作农村散养畜禽到处乱跑,病死畜禽随意乱扔或出售;规模养殖户(场)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圈舍场地卫生消毒不严,不按免疫程序严格操作,粪便废物污染,病死畜禽不进行无害化处理等,都会给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和风险。1)加强农村养殖户的养殖技术培训和防疫知识宣传,使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动物防疫的重要性,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防疫员搞好免疫。结合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所有散养畜禽全部进行圈养和笼养,积极引导和发展规模养殖,逐渐减少散养畜禽数量。病死畜禽一律进行无害化处理,严厉制止和打击买卖病死畜禽的行为。2)建立规模养殖场畜禽免疫监管包保制度,由村级防疫员按辖区对规模养殖场的免疫工作进行监管、协助,确保养殖场按照免疫程序严格操作并做好记录。积极尝试开展规模养殖场免疫和场地卫生消毒有偿服务。加大资金投入,扶持规模养殖场建造、购置粪便污物转化处理设备,开展粪便污染防治及养殖污染物的综合利用。养殖场可与种植大户相结合,进行粪便还田,及时清运;也可以采取制取沼气、生产有机肥等方式,对养殖废弃物进行转化利用、变废为宝,减少污染。
作者:孙传辉 单位:安徽省涡阳县陈大镇农业综合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