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高校教育者与时俱进,改变观念。高校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能力、高层次人才历史使命的承担者,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有高度责任意识,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在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要以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要为青年学生着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就要有与时俱进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情商培养的重要性,树立情商智商并重的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多渠道开发大学生情商培养途径,切切实实将情商教育融合到人才培养教育之中。高校应从教育观念、教育体制、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注重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在考核时增加对情商的考核,而不仅仅只是依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这样,教育才能更着眼于培养学生未来的、起着潜在作用的能力。
第二,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奠定情商培育宽厚的基础。爱因斯坦曾说过:“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以一个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学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如何做事,而且要使他们学习如何生活,即“做事”和“做人”的统一。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博士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时作了“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的演讲,他在演讲中说:“最好的教育,不仅能帮助我们在工作时得心应手,它同样应使我们更积极,在心理上更完整,更具人性。它帮助科学家理解艺术家,帮助艺术家理解科学家;它帮助我们在学术的不同领域看到联系;它帮助我们过一种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不仅作为个体,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为此,他提出“大学要重视对‘人文’学问的传授”,使大学生们不断地了解他人,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审视自身的信仰和价值,使自己成为符合时代精神的成功的人。高校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兼顾传授知识和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人文素质,并使之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多样性需要以及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对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以通才教育为基础,分类教学为引导的改革思路,即: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培养方案,辅之以学术型、国际型、应用型、创造创业型等不同发展目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子方案,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对培养方案多类型、个性化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应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科学文化精神和素质的培养,提高教学的起点和课堂信息量,适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平等、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应为学生营造一种情商教育的氛围,这种和谐愉快、乐观向上的教育气氛,能强调体会个人的心理感受和生活实践,从而在学科知识的传授中、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和有目的渗透情感心理品质的培养。
第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情商培育的人文环境。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文化组织,通过师生的直接参与,在建立健全一定的文化组织(如班级、学生会等)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形成一定的文化环境,倡导一定的文化观念,营造特有的校园精神和校园风气。校园文化能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这种功能具体表现在培养校园成员的健康心理、优化校园成员成才环境、通过健康的娱乐活动陶冶校园成员的情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学生充分发展个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形成健康愉悦的情绪,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学校应借助学生会社团活动、橱窗展示、社会实践、校训等扩大教育影响,对学生进行情商陶冶。重视班集体建设,倡导合作学习精神。在一个充满朝气和凝聚力的班集体里,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班级成员通过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从而获得自豪感、温暖感、自尊感、安全感和自我确认感。应教育大学生团结友爱,把自己当成班集体的主人,时时以班集体利益为主,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学会尊重、宽容和谅解他人;可以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学会反省自己,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还可以培养出领导、驾驭与互相合作的能力和精神,以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
第四,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工程,优化情商培育的心理环境。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竞争的社会,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具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情绪调控能力的人的人更加容易在竞赛中胜出。美国高级心理学家韦恩•W•戴埃博士认为:当一个人学会了消除自我挫败行为之后,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选择可以实现的精神愉快,并有望创造与众不同的生活风貌,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积极地生活。因此,要优化大学生情商培育的心理环境,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1)重视心理咨询,随时维护心理健康,是优化情商的一项重要防范性措施。要充分发挥辅导员、专兼职班主任作用,以新生入学为契机,抓好心理普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不同个体的心理状况进行记载和跟踪管理并及时进行疏导。同时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组建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网站,提供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对大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将调查结果进行纵向对比,了解他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学习阶段所存在的困惑,所面临的困难,这样可以通过校园网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2)要加强抗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当代大学生常富有理想,在个性上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对人际关系与未来前景的理想化色彩较浓,心理期望值偏高,但对社会缺乏了解,人生经历单一,心理调适能力较弱,难以面对现实生活的挑战。学校要对大学生开展挫折意识教育,可以通过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拓展活动、借助网络建立心理咨询专家库、开展网络督导活动等方式,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正确对待失败,及时调整心态,从而提高自己的挫折容忍力。学校要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专业课教师、本科生导师应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从学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去关心学生,真正使自己的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可以通过专家讲座、文娱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活动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强化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自身的恒心和毅力,增强抵抗挫折的能力,让学生在挫折的历练中重新振奋起来,快速成长起来,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第五,延伸学生会和社团组织内涵,拓宽情商培育平台。学生会是高等学校全体学生的群众性组织。在校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并接受校团委的指导。学生社团是由共同爱好和志向的大学生自愿结合、并经学校有关部门批准或认可建立的非正式群体。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大学生社团组织蓬勃兴起,并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趋势与特点。社团活动渗透着当代大学生强烈的创造意识和表现欲望,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和重要地位。学生会、社团在学生与社会之间搭建了一个好的平台,大学生走入社会后需要掌握的许多能力,如战胜困难、承受挫折、组织管理、人际交往、团结协作、情绪控制等能力,这些能力在承办、组织、参与社团活动中都能得到培养和提高。高等学校应为大学生创建社会创造必要的条件,鼓励学生参与,发挥学生社团在情商养成等方面应有的作用。
第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涵和形式,巩固情商培育的根本。社会是大舞台,每个人只有到社会生活中去锻炼,才能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行为,培育自身的情商素质,以便将来尽快适应社会生活。大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时期,内心都希望独立自主,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提高情商的重要途径,不仅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对增强大学生的全局观念、协调能力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变化发展的重点和趋势,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同和理解,改变不切实际的幻想,脚踏实地,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校应把情商教育融汇于实践实习环节中,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教育实习基地、产学研创新基地等不同的形式,与地方企业建立长期的科研合作共建关系,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较好的平台,通过为相关企业进行科技文化服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情商素质。
作者:沈云彩 单位: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相关专题:不合格食品召回制度 国家图书馆电子阅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