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西省近郊农业正处于提质升级转型发展时期
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对近郊农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江西近郊农业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出现不少阶段性、转折性、标志性新变化,进入了转型升级发展新时期。
(一)功能从简单生产向生产、生态、生活转化。近年来,随着全省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江西近郊农业不断向宽领域、多层次发展,促进了农业由传统的单一功能,向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拓展,实现了“一业为主、多业并举”,体现了现代农业的特征:一是深化了生产功能。近郊农业生产由提供普通农产品向提供“鲜嫩活”、“中高档”农产品和时令性产品转化。如江西省供港蔬菜量主要集中在城郊,现在日供应80多吨叶菜类产品,接近香港市场的三分之一。适合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种蔬菜品种、水果、花卉等,引进工厂化农业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基本形成了四季有果。南昌蒋巷镇国旺实业公司特色水产养殖主打品种由传统的鱼虾发展为螃蟹和黄颡鱼。二是凸显了生态功能。近年来,江西近郊农业双管齐下,一方面耕地种满种严,防治裸露农田。另一方面,对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进行大投入治理,客观上起到了防风治沙,防止水土流失,对建设城市生态屏障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城郊农业多定位集约农业、高效农业,为了生产优质、安全、绿色的有机农产品,发展过程本身对绿色生态等环保方面的要求就严,加上采取“猪-沼-果”、“猪-沼-菜”、“猪-沼-电”、“畜-沼-粮”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使上一环节的废弃物作为下一环节的资源,增加价值链条,减少了能源、化肥、农药等方面的物质投入,大大改善了人民居住环境。三是丰富了生活功能。近郊农业在发展中出现了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如垂钓、娱乐)等新形式,供城里人沐浴自然风光、娱乐农业文化、饱尝农业果实和泥土芳香。目前,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南昌市郊现代农业发展的龙头和品牌。
(二)要素从劳力为主向管理、劳力、资金、科技、信息融合转化。江西近郊农业作为新型经济的一个典型代表,凭借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盈利空间,为投资者带来了较高的收益预期,吸引资金、管理和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以资本的形式投向农村,成为“现代生产要素下乡”的绿色通道。据南昌市反映,城郊农业聚集各类生产要素下乡的载体作用明显,推广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平台作用显著。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城郊农业发展,南昌市去年吸引各类投资主体投资现代农业产业19.8亿元,带动1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近1000名科技及管理人才入驻。
(三)效益从低附加向高产、优质、高效转化。过去近郊农业结构基本停留在农林牧副渔的低层次种养上,增长方式粗放,附加值较低。近年来,江西省近郊农业有效改善农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在质量和效益上明显提升。一是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增值。通过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近郊农业打破过去以户为主分散经营的“小农”格局,加快推进土地集中连片,实现了土地的集约使用和适度规模经营,经济效益更高。二是延长产业链增值。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紧密衔接,形成了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市场的“一条龙”体系,使农业投资像其他产业投资一样,获得产供销全环节利润。据了解,一条龙体系至少减少环节成本25%~30%。三是集约化、专业化增值。近郊农业在经营战略、内部管理体制、分配制度、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各个方面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入农业,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农地变成了生产车间,其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如南昌市郊诸多农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管理机制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依靠专业化分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合作社提供各种农用物资和商品,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帮助社员解决各类融资、贷款问题,在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员只要安心搞好生产就行。
二、近郊农业发展中的几个倾向型问题和对策建议
(一)近郊农业在努力提高效益的同时,仍需确保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根本保障,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粮食生产具有极强的公益性、战略性。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粮食需求呈刚性上升态势,保障粮食安全任务依然非常艰巨。近郊农业追求高效,发展高效种养业、高附加值的休闲农业理所应当,但绝不能因为比较效益下降,而忽视、放松粮食生产。必须清醒深刻认识到,近郊农业的发展必须以保障粮食稳定扩产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由此,我们一要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二要继续实施有利于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支农政策,通过加大政策补贴与投入扶持力度保障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合理收益,建立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近郊农业在注重提高生产能力的同时,仍需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近郊农业作为城市第一道必要绿色屏障,其生态建设的地位无可替代。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环境保护与建设,推动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生产力持续提高。一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把农业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二要以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环境可持续发展。农业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在于科技进步,要大力推动科技进步,积极开发、推广环境无害化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三要加大对近郊农村污染治理力度。一方面政府用于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和企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农村区域间的生态补偿方式。
(三)近郊农业在鼓励经营机制实践创新的同时,仍需做好中长期规划设计。在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近郊农业发展出几种新的经营模式。这些模式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同时目前也仍存在一些明显不足。一是种养大户促进了规模经营,但数量占农户比重仍较低,整体上流转面积仍较小,在农产品市场上作为农产品的供给方集中度较低,产品替代性强,在农业生产资料购买中还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表现出积累能力不足、投资效益不高的缺陷。二是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有利于组织大批农户发展生产,但大部分仍停留在由农户提供初级农产品原料的阶段,广大农民很难得到产供销的平均利润。三是合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个体农户在经营中的势单力薄,以组织的身份提高农产品定价权和话语权,但依靠其自身力量难以突破资金、科技、劳动力素质等瓶颈制约,其经营领域往往局限于原料生产和粗加工包装等。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必须在发展中解决,但如果政府从完善规划设计、推进制度创新入手,系统地引导近郊农业规范有序发展,效果将事半功倍。一是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稳定的流转机制,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多种模式,促进土地适度规范流转。二是积极贯彻落实江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推动财政、用地、税费、信贷等方面对合作组织的政策扶持,同时引导合作组织规范运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农户建立深层合作关系,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四是做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的规划和布局。结合城乡一体化布局,结合农村扶贫开发,建设各具特色、集生产发展、生态良好、旅游观光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近郊农业。
(四)近郊农业在强化自身积累的同时,仍需多渠道吸引各类资本。虽然近郊农业虽然比一般农业收益要高,但近郊农业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公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流通市场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单靠其自身积累显然难以满足这些投入需求。一方面要提高其自身积累,引导这些积累继续用于再生产。另一方面,要加大外部资金投入。近郊农业投入保障要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朝着农业投资渠道多元化、农业资金供给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逐步构建以各级财政投入为导向,集体、农民投入为主体,以银行信贷投入机制为支撑、农业保险机制为保护、社会资金为补充,全社会支持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现代农业投入保障体系。在财政投入方面,探索直接配套投入、财政补贴、以奖代拨等多种投入形式的综合运用。在金融服务方面,进一步明确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的农村区域性金融体系这三大农业信贷组织的定位。在农业保险方面,重点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近郊农业仍是投入高、回报时间长、比较效益偏低的行业,因此对于工商资本的进入要在税费等方面进一步实行优惠政策,吸引民间、外来资本的投资积极性。
作者:徐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