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建设
适应区域性经济的需求。中职教育应面向区域性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目前,中职学校招生生源具有地域性,就业也是面向本地区,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尽量考虑区域性经济发展特色,除在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中进行适当调整外,配合学分制的要求,还可增加区域性人才需求的选修课。如某地区,民营制造业较多、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多、第三产业较多,会计课程开设上就要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选修课可以开设《农产品加工税收实务》的专题讲座等;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第一次就业多为超市或商店营业员、收银员、仓管员、出纳员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可以开设与上述岗位相关的选修课程。总之课程设置与调整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满足区域性经济需求为目的,体现职业教育的真正价值。
2教材建设
专业教材是专业学习的基本依据和指导。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教材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可选取的专业教材非常多,除了专业出版社(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的教材外,还有各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还有少部分学校根据其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出版的校本教材。根据教材使用的经验,建议多采用专业出版社出版的配套系列中职规划教材,因一个专业的出版社,它会考虑专业开设课程的系统性和互补性;规划教材,它会考虑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能。校本教材往往有一定的针对性,如果无法了解教材的用意,领会教材的精神,使用起来往往有格格不入的感觉,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
3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会计专业是财经类专业中应用性强、实践环节多的专业。会计业务的发生及处理过程具有不可重复性,有些经济业务还具有排他性。因此,会计的实习、实践不像制造业那样容易安排观摩或实习实训,但会计专业必须要学习者动手进行参与和操作,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因此,加强会计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3.1建立会计技能实训室。主要教授和加强学生在珠算、点钞、真假币识别、财经数码字、账表票据填写、翻打传票、小键盘计算、计算器使用等方面的技能。3.2建立会计手工实验室。以一个小型制造业业务为蓝本,教授学生从会计凭证填制、审核;账簿登记;对账、结账;到编制会计报表的仿真业务的手工处理。3.3建立会计电算实验室。用于培训学生至少要熟练掌握金蝶、用友两个成熟商业财务软件的使用,通过财政部门的会计电算化考证。3.4建立校企实训基地。选取当地较具规模的企业,每行业2-3家,按学生就业意向举办“见习月”,分批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见习,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也检查所学知识和技能的不足。3.5建立校所、校介实训基地。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中介机构日益增多,这些中介机构除了专业的验资、审计业务外,也做了大量的代理记账等工作,每年在所得税汇算前,这些中介机构会大量地需求实习生帮助查账、审计等初级工作。另外,学校也可与当地各大商业银行挂钩,定期安排学生去帮助点验破损(旧)钞票工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责任心。
4师资建设
师资是专业建设的必要条件,一支业务精干、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是专业教学质量的保证。鉴于会计专业本身的独特性及应用的广泛性,在专业师资建设方面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会计专业教师的建设目标为:4.1成为“学习型”教师。会计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它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同时也要满足经济发展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自1992年来,我国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不断修订和完善,会计从业人员、会计专业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另外国家也为会计从业人员提供了不断深造的平台,会计人员及会计教师可以参加每年财政部组织的会计职称考试,以保持自身知识的前沿性,在广度、深度上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4.2成为“一专多能”的教师。传统上,会计专业教师只要会教授会计基础、专业会计及相关的法规、税收课程就算得上不错的教师了,然而按中职培养的目标,学生不仅要学理论知识,更要学习专业岗位必要的技能,因此,会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掌握并能传授诸如珠算、点钞、识别真假币、凭证票据的填制审核、传票的录算、财务软件等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既方便知识的融通,又可以提高学生全方位的技能。4.3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现在很多的“双师型”教师仅仅停留在名称上,就会计专业的“双师型”来讲,有的职称是“经济师”,有的是“工程师”,有的是考评员,虽为“双师”,但实际上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指导不大,或根本没什么指导意义。即便是会计专业的“会计师”,如果仅仅是参加考试获得的称谓,没有进行过企业实际账务的处理,教学中仍是从理论到理论,于学生的岗位技能提高无益。因此,会计专业教师要有意识地多参与实践活动,可以到企业或事务所兼职,也可以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实习,总之成为真正的“双师”,既是理论上的专家,又是实操上的能手,总体提高会计教学水平。
5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中职会计专业传统的培养目标往往是定位在企事业单位的出纳员、记账员、核算员、会计助理、仓管员等,人才培养模式一般采用“理论教学+实训”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和实训在学校内部就可以完成。但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就业,限制了学生的就业渠道。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的实际,学校应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增加培养商业及服务业基层管理者的目标,并且实施校企结合、工学交替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到企业顶岗实习交替进行,具体做法就是学校与当地大型的超市、营业网点签订协议,拟定培养意向书和实施方案,在正常学期的教学计划中增加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学生第一年可以利用寒暑假期、节日长假,到企业见习或轮岗实习;第二年可以增加实习的时间,有就业意向的进行岗位锻炼。从营业员、收银员、理货员、收货员、防损员等到商品分析员、促销员、统计员、会计员、报单员再到主管、店长助理、店长、区域督导等的多岗位进行实习。这样,既不影响学生的会计专业学习,也可丰富学生在相关就业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同时,学生可以学以致用,也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迅猛地发展,对初级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将随之增加,并且在人才的规格和质量上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区域性经济,加强专业建设,从源头上保障人才的培养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夏燕侠 单位:福建省漳州财贸学校
相关专题:课程设置 医院会计制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