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协同创新背景对我国卓越注册会计师的培养需求
(一)创新对卓越注册会计师培养提出新需求
在2011协同创新背景下,国家提出增加“十二五”期间研究与发展实验经费的比重,并在2012年开始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称为2011计划),2011计划中提出高校要进行产学研协同,通过构建产学研协同中心,让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建立联合培养项目,培育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的注册会计师。因此,高校协同创新也对卓越注册会计师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更多要求,需要培养平台的创新、培养方式的创新以及培养方案的创新。
(二)市场经济发展对卓越注册会计师培养提出新需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转变政府职能,突出中介组织的桥梁作用。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中介组织的一种,在我国已有8000多家,为发挥事务所的监督和鉴证作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规划在国内做强做大100家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队伍素质提升和规模扩大势不可挡,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国际化对卓越注册会计师培养提出新需求
卓越注册会计师培养国际化是中注协“十二五”规划五大战略之一,致力于培育600名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为国民经济转型和企业经营管理升级储备优秀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与资本市场的不断演进,注册会计师作为一个新生的主力军角色悄然转变,需要注册会计师以更完备的知识体系、战略的全局思维来应对新的挑战,培养能够在国际竞技场上掌握话语权、主动权的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端人才。
二、高校协同创新模式与卓越注册会计师的特点
高校作为协同创新重要的主体,在整个协同创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协同创新包括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文化传承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个方面有机融合、密不可分,这几个关注点的协同创新在不断演化发展,也催生了新的协同创新模式。
(一)高校协同创新模式
1.开放式创新模式
开放式创新模式着眼于创新主体资本、技术、信息的整合与共享,也打破了高校独立作战的单一局面。开放式创新第一要求各种资源的配合,一种思想要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研发、试投产、投产和销售,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技术联盟、资金联盟、战略联盟等。开放式创新第二要求多部门、多行业以及多学科的配合。多部门方面,开放式创新不仅需要科研机构、高校、企业、金融机构等各类主体的积极参与,还要加强技术在各个行业的扩散,同时也需要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结合,以及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内部的交叉应用。
2.产学研创新模式
产学研合作首次于1995年出台的《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提出,并通过国家直接资金支持的方式加强产学研合作,这是产学研创新模式的发端。随后,1999年和2005年国家又相继出台了两个重要文件,进一步提出强化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合力构建产学研创新体系。2011年提出的产学研创新模式,并没有采取原有单纯经费支持的方式,而是构建了资金和政策的组合支持方式;另外,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进行了大的改革。首先,政策上优先支持高校在人员聘用、考核评价、人才培养、薪酬制度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其次,改变了教师的考评方法,从过去单纯以论文、获奖为主的考核方式,改为逐渐重视成果的实用性,要求研究成果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以创新为标准,注重成果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3.协同创新模式
协同创新的涵义是指打破创新主体间的隔阂,充分释放人才、资源、技术、信息、资本的潜力,实现要素间的紧密融合,不仅表现为人与人的合作,也表现为不同系统之间的合作,还有人、系统、技术等方面的相互合作。因此,相比于开放式创新和产学研创新模式,协同创新模式更能激发主体的创新意识,实现资源要素利用效率最大化。通过建立高效的运作机制,使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用户的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协同创新模式不但整合了供应链中的各方资源,还将供应链发展的平台环境融入进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创新体系。
(二)高校协同创新下卓越注册会计师的特点
1.市场型人才
协同创新最大的特点是面向社会,跟市场接轨,因此,在协同创新背景下,卓越会计人才应该是面向市场、能够适应社会变化的。如今的社会瞬息万变,高科技的发展以及大数据的运用,都对市场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企业的组织形式在变化,其经济业务也在不断创新,由此而来,会计计量手段、记录的方式等都在发生变化。从高校来讲,培养的注册会计师要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不仅要能够迅速掌握会计准则的变化,还能够根据已经掌握的财务会计知识去识别现有会计准则没有规范的业务,并进行恰当的会计处理。
2.国际化人才
协同创新不仅要面向市场,还要面向国际。经济的全球化以及企业的国际化要求卓越注册会计师不仅具有国际视野,而且还能处理跨国经济业务以及同一企业会计报表依据不同国家会计准则进行调整。在国际趋同大背景下,各个国家的会计准则虽然正趋于同一化,但由于各个国家政治和法律环境的不同,导致会计准则还具有各自的特色。因此,在企业国际化的背景下,很多国内企业已经在国内和国外同时上市,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能够识别不同国别会计报表中重大错报漏报;另外,企业国际化还会延伸出企业跨国并购、投资、融资等方面的业务,这些业务都具有特别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需要特别关注。
3.创新型人才
协同创新理念的核心着眼于培养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和个性化的创新人才,这要求卓越注册会计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完备的知识结构,而且随着会计准则和信息处理手段的变化,还要创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专业技能,打破定势思维的壁垒,探索性地思考现实问题,将所学的知识跨学科运用到实践中。在2011创新协同背景下,为卓越注册会计师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新的契机,要求卓越注册会计师综合战略管理、风险投资、审计、会计等相关知识,对于前瞻性的社会经济问题和企业经营管理提出新的发展路径。
三、协同创新背景下卓越会计师培养模式构建
协同创新对高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培养出与市场协同、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进行培养方案的创新、培养平台的创新以及培养方式的创新。
(一)培养方案的创新
1.专业培养标准
(1)个人素质标准卓越注册会计师个人素质具有五个方面的标准:一是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豁达的人生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二是坚持真理不弄虚作假,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三是具有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信息解读能力、甄别真假信息的能力;四是思维缜密、认真细致,具备扎实的财务理论基础和学科素养;五是具有吃苦耐劳的学习精神,善于思考,具有独立思维能力。(2)专业知识标准卓越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具有五个方面的标准:一是构建学科综合知识树,灵活运用会计、审计、税法相关财务知识;二是通透会计、审计、财务管理、战略决策、税法等学科的核心知识;三是熟练掌握国内和国外的会计准则以及相关审计、财税政策;四是熟悉现金、银行、采购、税务等实务处理能力;五是了解会计和审计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具备较强计算机、财务软件应用能力。
2.课程体系重构
卓越注册会计师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国际化视野、市场化方向以及创新性能力,以此为主线,其课程体系需要重构,除了学科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外,还需要增加拓展专业素养和视野课程,并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1)学科基础课程注册会计师为管理类人才,基础课程中除传统的数学和英语外,还应该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统计和税法之类的课程。(2)核心专业课程在核心课程中,需要将注册会计师的六门课程融进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与学生的学习周期相匹配,将会计分成三个阶段: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财务成本管理分为三门课程教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分为审计学原理和审计案例。(3)拓展专业素养和视野课程为拓展学生专业素养和视野,需要增加一些选修课程,包括会计、审计以及财务的国内外发展历史、审计的双语课程以及提高学生修养的管理思想史、企业伦理等课程。(4)校内校外实践课程校内校外实践课程包括四个层次:一是专业实验;二是专业实训;三是行业认知;四是顶岗实习。包括会计、财务、审计以及税法的模块实验、模拟实训、企业参观以及校外公司或事务所顶岗实习等。
(二)培养平台的创新
1.建立会计产学研基地,提供会计理论和实务交流平台
为更好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需要构建以高校为中心、企业为战略合作伙伴、项目为载体的三位一体的会计产学研基地,为卓越注册会计师的培养提供一个绝佳的平台,也是注册会计师在激烈国际竞争中拔得头筹的战略选择。(1)建立以高校为中心的会计产学研基地高校是卓越注册会计师培养的主阵地,应充分挖掘高校内部优质资源,整合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学术交流等独特优势,建立会计产学研实验基地,确定基地学科带头人,负责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和重大事务决策,并成立教研小组,定期召开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和工作推进,并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下一步的发展规划,这样充分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形成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的会计产学研基地。(2)以企业和事务所为战略合作伙伴企业和事务所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和高校结成战略联盟,由企业或事务所来确定合作的项目并承担科研费用,高校为企业或事务所提供人才服务、技术支撑和相关咨询服务,鼓励老师和学生到企业和事务所中见习,从企业和事务所实践中挖掘课题,研究成果再运用到教学和企业实践中,既解决会计实务问题,又将企业和事务所的实际需求有机地融合起来,双方达成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为卓越注册会计师的培养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路径。(3)以项目为载体迄今为止,我国的科研成果真正运用到实际的比例不到百分之十,如何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实践领域一直是会计实务界和理论界的难题,这就需要高校与企业和事务所的协同创新。鉴于高校不具备成果转化的实际条件,需要有企业和事务所具体的项目为支撑,成立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激励高校与企业和事务所在实务研究领域以项目为载体,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对会计实务进行探索、论证,从而转化成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以期培养优秀的注册会计师,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构建多维度会计实训教学平台
多维度会计实训教学协作平台强调的是校内手工操作与上机模拟实验、校外实习基地、校外会计服务平台和全真实验室的内外糅合、有机统一,逐步形成并完善“手工实验+上机实验+实习基地+全真实验+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综合框架。在现有基础上,卓越注册会计师人才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还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与优化。(1)校内模拟实验平台的优化在高校内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当前已筹建财会手工模拟实验室和会计学综合实验室,并配套了3D会计虚拟财务软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建立的财会手工模拟实验室与相关实验教学资源,在学生学习完会计学原理和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之后,通过模拟企业不同部门会计、出纳等岗位设置,对学生进行岗位分工,并依据各自所处的岗位进行手工和电算化账务处理,之后,学生实行岗位轮换制,让学生体验不同岗位的实务技能和要求。而在校内上机实验平台建设方面,还将继续补充建立财务分析、会计软件演练、APC测试、年报审计模拟等多个实验软件平台。(2)校外实习基地的多元化建设一方面,在现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基础上,争取与原有的实践基地等建立更深层次、更全面的合作关系,积极创造条件让老师参与顶岗实习,实行“双挂双学”,培养“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赴合作企业和事务所进行会计、审计相关岗位的实务训练,实现学校与社会共同培养人才的有效衔接。(3)校外会计服务平台和全真实验室的建设聘请实务工作者为学生讲授实务知识,建立全真实验室,将中小企业实时账务纳入校园,以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贯彻与实施。
3.建立校友联合会
优秀的校友是学校宝贵的资源,建立校友联合会为卓越会计师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合作、交流的服务平台。定期邀请知名校友来学校交流分享实践经验,通过组织校友活动为学生提供实习资源对接、应届毕业生招聘等,校友企业或校友所在单位能够优先给母校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同时可以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扩大人际网络,增强沟通合作,为学校增加融资渠道等。建立校友基金会,资助奖励优秀的教师和学生,推动高校科研和教育的发展,充分发挥学校与知名校友的优势互补,实现多方位的相得益彰。
(三)培养方式的创新
1.改革招生方式,建立优胜劣汰的招生机制
首先,从大学入学开始选拔卓越注册会计师班学生,采用高考成绩与入学面试成绩相结合的甄别方式,在全校范围内选拔素质优秀且对会计学有兴趣的学生成立卓越注册会计师人才实验班,面试环节主要考察学生的基本素质、创新潜质与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拔具有优良素质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其次,在大一学期结束,对已进入卓越注册会计师班的学生进行淘汰考试,对没有进入卓越注册会计师班的其他同学进行准入考试,实行优胜劣汰。
2.实施双导师制,构建“理论导师+实践导师”的教学模式
针对卓越注册会计师人才实验班学生,在校内会计专业教师和校外专家学者中实施双向选择配备理论导师,理论导师重点关注学生科技能力的培养,包括指导学生论文的写作,并根据学生的个人需要和实际情况,对学生考研就业等问题提出参考意见。同时,在校外合作的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会计师事务所中聘请相关专业人士担任实验班学生实践导师,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实践与就业指导,实行“理论导师+实践导师”的双导师制教学模式。
3.联手行业协会培养师资力量
在2011协同创新背景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在中注协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下,教师是学生专业的指导者,更是学习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引路人,所以联合中注协培养高校师资力量是新时期注册会计师发展的战略选择,充分发挥中注协的领头羊作用,加强高校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教师在专业咨询、政策评估、绩效评价等方面的教学能力,通过实务的锤炼促进其教学联系实际,提升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4.联合同类院校参与学科专业竞赛
一方面,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国内与国际交流,每年选派优秀学生参加夏令营或研讨会等,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进行审计学术交流与实践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实验班学生参加海峡两岸会计学辩论赛,加强与内地和台湾两岸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学术交流,提升学校声誉和知名度,为学生专业深造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广泛的平台。
5.构建校外人才聘任机制,形成多领域、多层次、多学科的兼职教师队伍
采用聘任制方式,面向社会聘请国内外著名的会计学专家、学者,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中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专业技术人才,甚至政府官员等,组建一支跨越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多个行业、多个学历或职称层次,以及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兼职教师队伍。通过让这些兼职教师定期为实验班举办专题讲座,以及选聘其中一部分兼职教师担任实验班校外导师等方式,让这些兼职教师真正参与到实验班学生的教学与培养中,以充分运用兼职教师的专业特长与优势。
作者:翟华云 胡娟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