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软件开发 >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基础

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科学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当前,学术界比较认同的观点有两个。一是沈壮海的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满足人们的相应需要、实现人们的相应目的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特性。[1]二是陈敏的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与出现正向结果的效能属性。[3]作者倾向于第一种观点,同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涵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科学确立,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正确运用,教育对象的积极内化、外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哲学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以人为教育主体,又以人为教育客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最终在于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满足教育目的和社会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哲学基础中,最核心的是人的理论。

1.人的本质和全面发展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石

人的本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作为人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根本特点,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4]马克思主义认为:第一,人的本质具有实践性。人类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进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具有实践的能力,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最本质的特征。马克思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5](P67)第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但它不是一个个人的简单相加,而是任何人按照一定社会关系的结合。人存在社会关系中,通过社会关系从事劳动和其他各项活动。离开社会关系,人就不能劳动,人的本质就根本无法实现。因此社会越是发展,人们之间相互交换与共同生产的合作性、依赖性就越强,人愈发离不开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性。”[5](P270)因为只有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类初期的简单劳动和社会交往,产生出人类的语言和意识,使人脑和猿脑最终区别开来。而劳动、语言这些人类独具的特殊属性只有在人的社会性中才能说明。“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5](P734)因为,即使是人的自然属性也深深打上了社会属性的印记,融入了人的社会属性,受到人的社会属性的制约和规定,人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活动,动物则不能,所以人是“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2](P12),“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P56)从人的本质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又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与个人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个人全面发展是指每一个人的智力、体力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和谐地发展,最根本的是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人们都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2](P12)同时,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能力的发展。恩格斯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使社会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5](P243),“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4](P614)二是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为人具有全面丰富的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伦理道德关系。表现在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人们的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三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个性的自由发展是超越客观条件的束缚,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最高目标。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中最重要的原理,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质理论,对如何从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人出发去正确认识、分析各种社会历史现象,科学的掌握、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准确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教育对象树立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在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教育对象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行为习惯和完善的人格,以期达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此,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旨在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以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行为习惯。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握好人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现实的人为实践对象的活动,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都必须落脚于实践,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着眼于实践,必须在实践活动和客观实际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观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取得了应有效果。同时,人又具有社会性,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作为社会关系的产物,其人性必然体现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预期效果,就必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把握好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努力从教育对象所处的社会关系系统及其变化中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及其变化。因为,只有对教育对象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够充分实现。因此,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认识教育对象,把握教育对象的本质,认清教育对象的思想现状、思想特点,观察、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奠定了坚定的理论基石。

2.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直接理论基础

马克思在分析人的本质时,肯定了需要对人的重大意义,并认为需要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人类的一切的活动都是为了满足需要。“我们谈的是一些没有任何前提的德国人,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5](P531)“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5](P79)马克思认为需要使人产生动机,动机促使人去劳动、去创造、去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人又产生新的需要,驱使人去开拓更广阔的领域。人一生的过程,实际就是通过实践满足和创造需要的过程。需要源于人的各种本能,具有自然性的一面;需要又在本能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和发展,构成了人的需要系统。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将人的需要系统分为三个方面:(1)生存需要。马克思把人活着是为了保持生命而必需的东西定性为人的生存需要。认为吃饭、喝水、睡觉、穿衣都应属于生存需要的范畴。并认为人类生存是人类想延续自己的生命,而人类生命的维持和延续是人类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逻辑起点,当人类的生存得以满足时,人类才可能关注其他围绕在他周围的事物的发展。无论在何种社会意识形态里,也无论在社会发展的哪个时期,只要有人类参与的社会历史活动,就会有生存需要,只不过生存需要表现方式会有所不同,这是由于历史差异、地理差异、发展水平差异等导致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5](P79)(2)享受需要。马克思认为当生存需要得到满足时,享受需要便逐步建立起来。富裕的生活水平、优质的物质生活条件、舒适宜人的生存环境都是享受需要的具体体现。享受需要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表现,当人最简单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时,人类便会本能地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的生产在一定的阶段会达到这样的高度:能够不仅生产生活必需品,而且生产奢侈品。”[2](P163)(3)发展需要。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不会永远停留在一条水平线上,相对于物的需要而言,人的需要具有不确定性、差异性和复杂性。发展需要是个体或社会渴望发展或提高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人的需要是能动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表现在人类通过实践不断地创造出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而且还通过对现有对象满足的基础上引起的其他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快速的发展,马克思的发展需要将成为其所说的“生活的第一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认为生存需要是基础,享受需要是过程,是立足于生存需要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需要,这两种需要是人类维持生存和生活的主要手段。而发展需要则居于最高层次,体现了人类生存的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人的精神需要的一部分,也是引导和帮助人们实现个体精神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因人的需要而生,因人的需要而变,更因人的需要而发展。因此人的需求的层次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性、多样性和阶段性的理论基础,人的需求的差异性是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调整教育方向、丰富教育内容与手段的内在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工具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彰显。同时,根据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可以得出人的需要还是人类产生积极行为的根本动因。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对象的自身需要的有无及其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教育对象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对教育内容吸收,自身转化,内化为自身道德观念,外化为自我实践行为的积极性、能动性,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正如列宁所说:“教育的成效如何,不仅取决于教育过程的主体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被教育者,取决于他有无认识周围世界的愿望,有没有学习科学文化成就、掌握社会主义规范和准则的积极性和自觉性。”[6]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为教育对象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主动实现自身的观念内化、行为外化提供了内在依据,也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提供了直接理论指导。

3.马克思关于真理的学说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实理论基础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说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列宁曾说:“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像;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7](卷4,36)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同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马克思认为“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2](P110)真理还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绝对的界限,否则,就不能成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列宁曾说:“当一个唯物主义者,就要承认感官给我们揭示的客观真理。承认客观的即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真理,也就是这样或那样地承认绝对真理。”[8](P134)恩格斯认为:“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绝对的。”[5](P341)真理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得到的科学成果,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存在局限的、不完整的。真理由于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能力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往往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相对的。同时,任何特定的真理不仅所反映的对象在范围上是有限的,而且其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也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刻程度上、精确度上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性的。正如列宁所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8](P152)追求真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探寻客观世界的主要目的,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进步发展的重要动力。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效果,使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符合教育目的和社会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要素特别是教育内容就应该具有真理性。正如列宁在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演说时指出的一样:“如果你们要问为什么马克思的学说能够掌握最革命阶级的千百万人的心灵,那你们只能得到一个回答:这是因为马克思依靠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全部知识的坚固基础;马克思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导致共产主义。”[2](P444)并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被千百万人所接受,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应有效果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价值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正确地反映物质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科学理论,是按照世界的本身面目和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本来规律认识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批判性。马克思主义集中致力人类社会和历史的研究,深刻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包含着对迄今人类社会矛盾对抗的最深刻揭示,它与那些不敢接近和揭示社会矛盾,掩盖社会矛盾,主观编造社会和谐景象并陶醉于自己的意识形态的学说有着根本的不同。三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完整性。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论是自然、社会、思维的划分,还是自然、社会、人的划分,以及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等的划分,马克思主义都有系统的解释。特别是在社会历史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的重点所在,做了更为深入系统的阐述。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效果,教育内容还应该具有真实性。真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对教育最直观的感受,越鲜活的内容往往越能吸引教育对象的兴趣,越真实的东西往往越能激起教育对象的共鸣,越贴近事实的道理也往往越能打动人。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是来自于对客观事实的掩盖,不是来自于对教育对象的欺瞒,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客观现实,来自于教育内容的真实性。正如列宁在谈及宣传内容的真实性时指出的一样:“我不巧妙地对口号加以歪曲,而是在革命的每一新的转折关头,无论转折是多么严峻都要向群众讲真话。”[8](P298)

4.马克思关于矛盾特殊性的学说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认为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的关系。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四个方面:(1)每个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运动形式各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2)在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特殊矛盾。(3)各种矛盾及矛盾诸方面在矛盾总体中各具有不同的特性。(4)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毛泽东曾说“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作根据。”[9](P11)“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9](P335)“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9](P309)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矛盾特殊性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效果就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列宁在批判库·贝时,曾说:“他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8](P128)毛泽东同样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本质),是具体地分析具体问题”。[9](P11)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教育目标与教育对象,教育对象与教育者,教育对象与教育环境等几大矛盾,特别是在教育过程中,忽视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知识水平和人生经历,不顾及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采取不适宜的方法,造成教育方法与教育对象的不适应性,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既是具体的又是历史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并表现出各个不同、差别迥异的特征。不同的教育对象有不同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态度;有不同的社会关系、阅历觉悟;有不同的实践能力、实践习惯,故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思维方式和接受别人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是不同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效果,就应该在教育方法上更切实、更有针对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通过分析教育对象的不同特征,考察其年龄、阶层、文化知识水平、个人经历、家庭环境、性格特点等,形成科学、准确的认识,并依据这些特征采取相应的更有针对性方法进行教育,做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积极引导教育对象转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因此矛盾的特殊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作者:朱文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


    更多软件开发论文详细信息: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基础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rjkf/89541.html

    相关专题:气象科学 企业文化整合


    上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下一篇:大中专院校学生管理的新思考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