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学习大多是在教师的讲解和帮助下进行的,学习过程不会过于繁重,但学后的识记却是很艰苦的,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对于初学者,应要求他们根据音标记单词,这对于其以后的学习非常有帮助。同样一个词,按字母拼写方式去记就比较麻烦,但根据音标记忆就比较容易。比如:thank,记住th字母组合发/夼/音,a在闭音节单词中发/覸/音,n发/耷/音,字母k发/k/这个音,如果会读这个单词就只需要特殊记忆字母n的读音,其他的字母就无需记忆了,而且根据这种方法,相类似的单词think,thing,thin等就比较容易记忆了。词汇记忆除了学生自身要努力以外,教师也要做出努力。教师在讲完单词后,为了帮助他们巩固知识,要仔细检查认读和听写,而且要反复跟踪检查。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人的遗忘过程是先快后慢的,因此教师在新授完单词后,要帮助学生及时练习巩固,已便达到强化的目的。
一、要求学生根据语境记忆词汇
根据语境推测和理解词汇,有助于学生记忆词汇。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语境引出新词,结合新词的课文情景,弄清该词在课文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也可结合生活实际,精心设置语言情景,使新词在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语言环境中出现,让学生通过语境感知和理解新词,并通过交际进行练习。例如,教药(medicine)这个新词的时候,教师通过现实而贴切的故事:“Ifyoucatchacold,youmustgotoseeadoctor.Thedoctorgivesyousomemedicineandasksyoutotakethemedicine.Afteryoutakethemedicine,youwillfeelbet-tersoon.”这个故事,围绕感冒这一事,三次使用了“medicine”,这样学生自然就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并掌握了“吃药”这个词的用法。
二、领悟识记一词多义现象
英语中一词多义很多,识记这样的单词是很困难的。对于这类词,可运用发散式思维方式进行学习。例如:cock这个词,他的本意是公鸡、雄鹰,由这个本意,教师在黑板上勾勒一下公鸡或雄鹰的嘴的图案,让学生猜测,教师辅以手势或动作,这样学生很容易猜到cock与我们生活中的水龙头有联系,教师再进行讲解,学生很容易把这三种事物联系起来,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也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三、了解中西方的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内核,任何语言都是与该民族文化紧密相连的。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两种文化,就出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例如:学习hotdog这个词时,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吃的面包夹上香肠就叫hotdog(热狗),而不叫别的其他的名字呢?这与英语国家对狗的认识有关,因为dog是“忠诚”“可靠”的代名词;再比如对于红色,在英语国家中它象征着凶险、不吉利,而在中国则是吉祥、喜事的代名词。由此看来,了解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仅有助于掌握知识,而且有助于化解未来文化冲突。英语词汇教学,重要的是,教育工作者要总结经验,摸索规律,将词汇教学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作者:韩朝慧 单位:喀喇沁旗乃林镇中心学校
一、写作方面
我们所理解的写好文章,不是语法正确、单词正确,意思修辞得当就可以的了,我们还必须迎合适应外国人的一些用词习惯与思维方式,并且能够规范文章的篇幅布局。不同文化之间的思维方式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这也影响到文章的结构布局和表达方式,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的顺序上。英文的结构主要是直线型的,通常是主题句之后分为几个小标题展开描述,每个小标题中都加上几个例子加以解释说明,以表达出文章中心思想。而在汉语写作中,文章的结构模式就大为不同了,有倒叙、插叙等等写作方式,循序渐进,紧扣主题,主要呈现出螺旋状的结构。要是用中文的写作方式来写英文文章,读起来就会让人觉得语序散乱,没有突出文章的重点要点。这就要求写作时不仅要有牢固的语言功底,还要能够通晓相关人文背景知识,用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二、翻译方面
在翻译文章时,很多人往往会陷入一个思维误区:认为只要自己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基本句型,就可以完成翻译,其实掌握这些还是不够的。在双语翻译的时候,必须要能够在两者文化之间进行适度地变通。举例来说,在一些文章和影片中经常出现“aluckydog”(幸运儿);“Everydoghasitsday”(人人皆有幸运时)这些语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绝对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生硬地翻译成“狗”。因为在中西方文化中,对狗的看法观念是不同的。在中国,狗往往是一种谄媚的象征;而在西方传统文化中,狗往往被视为人类的朋友。我们在翻译此类语句时,只有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才能准确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才能翻译得准确。
三、导入人文背景知识的举措
向学生灌输人文背景知识,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在上课前做好相关知识的课件备案,可以用PPT、小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出来,并能够坚持每堂课都涉及人文背景知识的灌输,以提高学生的敏感度。要想做好这项工作,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相关措施:1、根据课文内容灌输文化意识高校英语教师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要事先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人文背景知识,以及一些特殊的词汇的文化含义,要能够突出英文的文化特点,在准确运用英语的同时,能够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以情景剧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人物特点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课程的学习。2、采用分层次的导入方式在带领学生学习教材的同时,教师要能够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树立文化意识。在课程教学的不同阶段,教师要能够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具体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比如说中西方文化比较法、具体文化习俗讲解法、错误的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等。教师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西方人文背景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英语。3、借助科技手段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在高校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改革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的时候,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影片,展示与人文知识相关的图片资料,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更加直观地了解外国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在课外,要鼓励学生自主地利用网络,搜集相关图像、文本、视频信息,以加深对外国的认识。
四、结束语
人们的交流往往以语言为传播信息的工具,而语言也是记录历史与传统文化的主要工具。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英语技能,就必须深入了解相关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掌握、学会英语这门学科。从这点来看,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人文背景知识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语言、词汇,还要能够帮助学生跨越中西方文化之间的鸿沟,最终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交际中熟练地运用英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校英语教学的质量,才能达到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作者:杜娟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在当前的大学英语课堂上,大多数教师仍然在沿用老方法讲授英语词汇即领读单词、讲解词义,给出例句。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词汇语义识别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的低下。中西文化比较与概念整合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改变学生英语词汇运用能力低下的现状,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并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1英汉词汇的文化对比
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其定义达数百种之多。目前得到现代东西方学术界广泛认同的定义是美国学者Kroeber&Kluckhohn(1952年)给出的综合定义:“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观念,尤其是他们所带来的价值。”文化的复杂性决定了文化与语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国学者胡文仲提出,学习一门语言应该发展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文化能力是语言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决定了学习者语言学习的水平和交际能力的获得。中国和西方国家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审美心理、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体现在语言的各个方面中,如篇章布局、语言形式、句法形式、语法形式和词汇搭配等。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文化能力低下的现象,这既不利于其语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我国文化的对外输出。因此在英语词汇的讲解过程中关注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提高学生的文化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这些词汇之间存在五种关系:词义对等词、词义交汇词、词义半空缺词、词义空缺词和词义冲突词。词义对等词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完全对等词,一种是词义对应词。完全对等词是指词的内涵和外延意义绝对相同,通常为人类用以描绘客观世界的词,如氢气(Hydrogen)、铀(Uranium)等,这类词在两种语言中的数量比较少。词义对应词是指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的某些词或短语在词的选择上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内涵意义上相对应,如killtwobirdswithonestone(一石二鸟),dosesb.withhisownphysic(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speakhoneyedwords(甜言蜜语)等。词义交汇词是指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某些所指相同,内涵意义部分相同的词汇,如“黑色”和black在汉文化和西方文化中都有“庄严、神秘、不幸、不好、倒霉、不合法的”文化涵义,这是两个词的词义交叉的部分;但是汉文化中也有“黑脸的包公”这一说法,此处“黑脸”表示“公正和正义”,这在西方文化中是不存在的。词义半空缺词是指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某些所指相同,但是内涵意义只存在于某一种文化中。如汉文化中常用“青松”象征长寿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而西方文化中pine却没有这方面的文化内涵。词义空缺词也称之为零对等词,指那些由于文化的异质性造成两种文化和语言中完全不可译的词,对这类的词处理多通过直译加解释的方法。这些词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大量存在,如汉文化中的“本命年”和“属相”,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词义冲突词是指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的所指相同,但是内涵意义截然相反的词汇,如在汉文化中“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着“吉祥和权利等”,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却是黑暗和邪恶的代名词。
2概念整合理论工作原理
作为认知语言重要的理论之一,概念整合理论因其极强的解释力被广泛的应用到二语习得的方方面面。概念整合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学家Fauconnier在其1985年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而来的。Fauconnier(1995年)认为人们在对事物进行认知的过程中,需要解构一列的小的概念包,这些小概念包的建立受到语法、语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是通过框架和认知模型所形成的结构。概念整合的过程中涉及至少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整合空间。认知主体从两个输入空间提取部分信息通过匹配投射到整合空间,类属空间包括输入空间的共同信息与结构,保证映射的顺利进行。在整合空间会形成一个层创结构,这个层创结构包含新的知识并最终转化为长期记忆存储在认知主体的头脑中。概念整合是个实时的在线的过程,广泛在的存在于人类世界中,是人们的认知新事物、理解新概念的重要方式。
3文化整合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文化整合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个步骤:语境观的构建,概念整合观的构建和文化能力的培养。很多英语学习者对具体语境中英语词汇的意义缺乏认知判断,这主要是由以母语为依托的单词记忆策略和语境观的缺乏造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各种形式构建学生的语境观,比如在讲解green一词时,可以先给学生设计一个有各种语料构成的匹配练习,要求学生找出green语义相同的两个结构。
作者:田丽 单位:山东政法学院
一、浮士德文化及其宇宙观和人生观等
在《西方的没落》中,斯宾格勒从历史文化形态学的角度将西方文化归结为所谓“浮士德精神”,认为“西方文化的灵魂是浮士德精神”,浮士德风格是西方文化的象征。[5]9、33浮士德文化是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代表的古典文化在西欧结束之后出现的文化,它与代表古典文化灵魂的阿波罗精神相对峙而存在。按照斯宾格勒的说法,浮士德文化已经经历和将要经历的阶段包括:前文化阶段(500-900年)、文化阶段(繁荣阶段,包括900-1500年的哥特时期和1500-1800年的巴洛克时期)、以及文明时期(没落时期,包括19-20世纪的第一时期和2000-2200的第二时期)。[5]10-11值得注意的是,在斯宾格勒看来,“西方的没落是一个与存在密切相关的哲学问题”[5]2。换言之,浮士德文化最辉煌的时代呈现为高度存在或哲学意味的文化,其衰落则代表着存在命题对非存在命题的让位。浮士德式的宇宙观———“摒弃实质具体的事物……否定世界的整个实体性……”———认为“唯一真实的只是空间”。这种对空间的推崇代表着对不朽和无穷的寻求,其典型文化符号为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5]30、64浮士德文化是一种意志文化,因为“从托马斯•阿奎那到康德,整个浮士德式的伦理学讲述的几乎全都是主体的‘我’的实现,体现的全都是对主体‘我’的伦理,传达的全都是对主格的‘我’的信仰和劳作的确证……就最高意义而言,它的目的就是为了促成主体的‘我’的永恒”[5]52。“浮士德式的英雄总是与无限有不解之缘。”[5]32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对无限和永恒的追求是通过对身体的克制和心灵的反观而实现的。“对于浮士德式的人来说,身体是容纳心灵的器皿。”“古典的生命理想完全接受身体获得的感受,而西方的生命理想一直在极力克制那样的感觉。”“浮士德式的生存是在对自我的深刻意识内省和内省日渐加深中逐渐引发出来的,它是一种决断的个性化的文化,回忆录、反思、反省、前瞻以及良知见证了这种文化的孕育和产生。”“任何别的文化都没有像浮士德文化那样,把对个人良心的审问放置到如此重要的地位。”[5]30、44、119除此之外,浮士德式的道德既强调主体的“我”及其幸福,同时也强调尊重作为邻人的“你”的必要性。浮士德式的道德中有着某种“勇往直前、不可阻挡的博爱”,它跟古典的中庸和早期基督教的温柔是大不相类的。[5]52、56浮士德文化这种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对博爱的强调构成了个体实现无限和永恒、迈上自由彼岸的另一个核心要件。作为一种跟实践密切相关的且带有强烈存在色彩的文化形态或心灵形式,浮士德文化能在英语谚语中体现出来,是不难理解的,并且其整个兴衰变迁的过程也极好地契合了英语谚语兴衰变迁的过程。可以说,所谓浮士德文化最为辉煌的时代(即其作为文化而存在的哥特时期和巴洛克时期),几乎同时也是英语谚语最为繁荣的时代(即早期英语谚语的时代);其日薄西山的时代,恰恰也是英语谚语走向衰落、进入后期的时代。有鉴于此,笔者将从浮士德文化作为文化而存在的角度探讨对早期英语谚语当中的文化内涵。由于西方在那一阶段所经历的实际文化形态主要为基督教文化(其中包括希腊化过程所带来的变化),[6]131-132而且就斯宾格勒的概括来看,浮士德文化在内涵和实质上与基督教文化是有许多重合点的。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所谓浮士德文化,实际上仅是剥离了主流文化话语(即基督教文化话语)的一种表述方式。尽管浮士德文化的概念事实上还涵盖了非宗教的哲学领域,比如康德哲学等;同时,除了宗教和哲学的领域,浮士德文化的触角还延伸至文学、绘画、雕塑、建筑、数学,乃至政治、经济、技术等领域。由于浮士德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高度存在或哲学意味,它们全都可以统一在“存在“或”哲学”的名义之下。不管怎样,可以预料的是,这种话语方式上的变化以及涵盖范围的扩大不可避免地为我们的解读带来某种新鲜感受。
二、浮士德式宇宙观和人生观在英语谚语中的体现
1.浮士德式的宇宙观:摒弃实质具体的事物而寻求永恒Theworldisnaught.尘世本空虚。Allisvanity.一切皆是空虚。浮士德式的宇宙观对实质具体事物(即看得见的事物)的摒弃,以及对世界(即看得见的世界)的整个实体性的否定,在此得到了极好的证明。它与基督教宇宙观对物质世界(即看得见的世界)性质的认定是一样的。在基督教的教义中,物质世界整个被认为是虚妄不实的,终会朽坏的。而且实际上这两句谚语本身就来自基督教的经典《圣经》[7]。(传1:2)Godisaboveall.上帝至高无上。Godisapotterandwearetheclay.上帝好比窑匠,我们则是泥土。/上帝主宰一切。AllthingsarepossiblewithGod.上帝是万能的。GodiswhereHewas.上帝无所不在。Godgiveshiswrathbyweight,andwithoutweighthismercy.上帝视情发怒,上帝普渡众生。Godforgivessins,otherwiseheavenwouldbeempty.上帝若不恕罪,无人可以升天。在否定和摒弃实质具体事物和世界的同时,浮士德式的宇宙观认为空间(即无形的世界)才是唯一的真实存在,它代表着不朽和永恒。[5]30、64而基督教在否定可见世界的虚假性的同时,也认为无形的世界(即看不见的世界)才是其中真实、永恒的部分,并且在这个世界的总体之上,有着一位至高无上的造物主,即上帝。上帝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的造物主和救赎者,代表永恒或永生,《圣经》当中经常以“永恒主”之称谓代指上帝。因此,浮士德式的宇宙观对空间的追求,代表着对上帝所在的世界和不朽与永恒的寻求。两相对照之下,可见以上谚语极好地体现了浮士德文化的宇宙观点,它与基督教“创世、堕落与救赎”的宇宙观实质上是一致的,虽然由于实物和空间的二分法,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暗合了古希腊哲学形式/物质二元论的宇宙观。
2.浮士德式的人生观:追求灵魂的永恒与不朽Wondersaremany,andnothingismorewon-derfulthanman.奇妙无穷,人居第一。Manisthesouloftheuniverse.人是万物之灵。Deathmakesusequalinthegraveandunequalineternity.人皆有死,结局不同。有的永生,有的堕落。在基督教文化当中,人是上帝依照自己的模样创造、赋予高度的智慧并许诺了挽救未来的生物,其产生有着近乎奇迹的性质,其禀赋及其在万物当中的地位具有不可比拟的至美和至高性。人是宇宙的中心,万物之灵,一切生物的创造皆为人之得救或获得永生而来。而浮士德式的伦理学“体现的全都是对主体‘我’的伦理,传达的全都是对主格的‘我’的信仰和劳作的确证”。其最高目的就是为了“促成主体的‘我’的永恒”[5]52。因此,以上三句适用于基督教人论视角的谚语,也适用于浮士德式的视角,因为它们强烈地表达了“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一切之一切皆为“我”之得救而来的观点。正因如此,生命对于人才具有了特别的意义:Lifeisabattlefromcradletograve.人生是一场从生到死的战斗。Lfeisapilgrimage.人生即朝圣。用基督教的语言来说,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在地球上的生活,都是一场与罪的斗争,都是一次朝圣之旅,都是为了能够得到上帝的救赎,再一次回到天国。诉诸浮士德文化的语言,则意味着人生即是一次导归无限和永恒的旅行,是一场主体为获得“我”的实现而进行的殊死战斗。
三、导归永恒的途径及其在英语谚语中的体现
1.途径之一:观照自我内心,提升一切美德WeareallAdam’schildren.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Toerrishuman.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凡夫俗子,天生血液中就浸透了因其始祖亚当和夏娃的堕落而形成的罪过,故而犯过、犯错乃至犯罪乃属必然。这样两句谚语乃至英语当中大量涉及人类原罪的其他谚语,代表了基督教文化对人性的典型看法。这从浮士德文化的角度来理解也是一样的,因为导归无限的诉求,其前提本身就在于人性的欠缺所导致的生命的有限性。Self-reverence,self-knowledge,self-control,thesethreealoneleadlifetosovereignpower.只要自重、自知、自制,人生就可达至高无上的境界。Theprincipalthinginthisworldistokeepone’ssoulaloft.人生之至要乃保持灵魂的高尚。Reasondeceivesusoften,consciencenever.理性常骗人,良心永不欺。只要不自暴自弃,具有对自我和真理的正确认知,再以自制和克己为舟,时时反躬自省、扬善弃恶,就可使人生摆脱罪的束缚,趋向崇高与永恒,获得至高的、无限的、与上帝一样的德能。这两句谚语,不仅可以看作基督教文化对智慧和理性与永生间关系的注脚,因为智慧与理性之用,即是对恶的抑制和对美、善以及正义的张扬,即是与上帝之道的契合,乃至上帝恩典的实现。托马斯•阿奎那有理性之为超自然力可调御罪障的话[8],《圣经》中更有“跟智慧结婚便会获得永生”的说法(智8:17、18)。这些都集中体现了浮士德式的心灵对于如何达成生命之永恒的观点,这不仅涉及对于自我作为万物之灵、导归无限的主体的认识,而且涉及主体对于自己身心间关系,即不朽与永恒间关系的认知。对于浮士德式的人来说,“身体是容纳心灵的器皿”。与古典的生命理想“完全接受身体获得的感受”不同的是,浮士德式的生命理想“一直在极力克制那样的感觉”,同时强调保持自我的“深刻意识内省”,以寻求最终达致“不朽”的境地。“任何别的文化都没有像浮士德文化那样,把对个人良心的审问放置到如此重要的地位。”[5]30、44、119故此,浮士德式的人才有对美德与高尚的认同:Temperanceisthegreatestofvirtues.节制是最大的美德。Patienceisavirtue.忍耐是一种美德。Humilityisthefoundationofallvirtue.谦逊是一切美德的基础。Gratitudeisthesignofnoblesouls.感恩是高尚的标志。Sincerityisatraitoftrueandnoblemanhood.真诚是真正高尚者的一种品质。种种异乎常人之思、之行:Bettertobeblindthantoseeill.非礼勿视。Ifitisnotright,donotdoit;ifitisnottrue,donotsayit.不行不义之事,不说虚假之言。Bettersufferillthandoill.宁可受害,决不为害。Preferlosstounjustgain.宁可吃亏,不贪便宜。
2.途径之二:英雄的德行按照斯宾格勒的说法,“浮士德式的道德与纯粹西方的男子气的德行概念联系在一起,尼采称之为英雄的德行”。它与阿波罗式的道德与希腊理想中十分女性气质的美德所要求的平静、无欲无求、镇定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浮士德式的英雄总是与无限有不解之缘。”[5]32也就是说,浮士德文化不仅对英雄的德行有着特殊的推崇,而且这种英雄的德行与浮士德式的心灵对不朽与无限的追求是紧密相连的,带有对生命理想的强力推进色彩:Livingwithoutanaimislikesailingwithoutacompass.生活没有目标,犹如航海没有罗盘。Greathopesmakegreatmen.宏志铸就伟人。Responsibilitymustbeshouldered;youcannotcarryitunderyourarms.责任必须负在肩上,不能挟在腋下。Tosaylittleandperformmuchisthecharacter-isticofgreatminds.少讲多做是伟大心灵的特性。人生靠希望维系,理想是那黑夜里的北斗,它给人以希望,照亮人们的前程,指引他们前行的方向。不仅如此,人生还须有远大抱负,因为只有宏图大志才能铸就伟业与伟人。燕雀与鸿鹄,学鸠与鲲鹏,其不同则若此。同时,每个人都必须勇敢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而不能耽于闲逸和空谈,敷衍塞责。以上谚语中所涉及之所谓的志向与理想,可以从一般的角度来加以理解,但就浮士德文化作为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而言,其指归则毫无疑问更多地在于浮士德式的心灵对于不朽和永恒的寻求,因为“浮士德式的英雄总是与无限有不解之缘”[5]32。Thebestheartsarealwaysthebravest.无私者无畏。Courageandperseveranceconquerallbeforethem.人有勇气和毅力,就无往而不胜。Valouristhenoblenessofthemind.勇敢是崇高的思想境界。Fortunefavorsthebrave.勇者天佑。勇敢的品质,无疑也是构成浮士德式的人的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浮士德式的人的勇气,指向的是无限、天国以及不朽的未来。这种勇气与对正义、美、善的追求以及无我和奉献息息相关,带有强烈的正义和道德色彩,[9]其非凡俗之勇气可以比拟,实是大勇大雄之谓,故而无往不胜,所向披靡,它是个体最终能够趋向无限、到达自由彼岸的重要推手,故而可视作导归永恒的途径之一。Everycloudhasasilverlining.乌云之间都有光线。Comewhatmay,theheavenwon’tfall.无论如何,天塌不下来。Fireprovesgold,adversityprovesmen.烈火显真金,逆境识英雄。Aheroisknowninthetimeofmisfortune.苦难造就伟人。再坏的事都有好的一面,再困难也有希望,山穷水尽过后往往是柳暗花明。而逆境又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应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逆境能催生豪情、鼓舞人的勇气,更能促人坚贞。浮士德心灵当中的乐观主义、英雄气质和浩浩正气,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它们同样是浮士德式的人导归永恒不可缺少的路径之一。总之,在理想、志向、责任心、勇气以及面对逆境的态度等方面,早期英语谚语极大地展现了浮士德式的心灵当中某种一脉相承的果敢、坚定、刚强、无畏和敢于担当的精神。这些精神所指向的,是斯宾格勒所谓的“纯粹西方的男子气的德行”或者说“英雄的德行”,它们从各自的层面上突出和彰显了导归永恒的需要对浮士德式的人在道德和人格气质上的要求。
3.途径之三:博爱除以上之外,就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如前所说,浮士德式的道德既强调主体的“我”及其幸福,同时也强调尊重作为邻人的“你”的必要性。在斯宾格勒看来,这种浮士德式的道德当中有一种“伟大的精神激情……[一种]勇往直前、不可阻挡的……动力学的博爱……[它]与古典的中庸和早期基督教的温柔……完全不同……”[5]52、56。这种执着的、强力的博爱冲动在英语谚语中也有相当的体现:Charitybeginsathome,butshouldnotendthere.仁爱虽始于家,但必须传播于世。Oneforall,allforone.我为人人,人人为我。Loveall,befalsetonone.爱一切人,不负任何人。Ourhappinessconsistsnotinkillingothers,butinsacrificingourselvesforothers.人生之最大幸福非在于危害他人,而在于为他人而牺牲自己。以上谚语中所包含的博爱色彩,正体现了浮士德文化所具有的特点。不仅施爱与自身以及自己的家人,更将目光扩大至自己的邻居乃至广大的社会人群,以放弃私利、牺牲自我、奉献、服务于他人为人生最大的价值和幸福所在。从终极的角度讲,这是因为浮士德式的人相信:Thesunshinesuponallalike.太阳照万物,不分亲与疏。Whenyou’regoodtoothers,youarebesttoyourself.善待他人,就是最善待自己。人人都是上帝之子,人人都沐浴着上帝之光。上帝爱世人,同时上帝要大家爱自己的邻人,因为上帝乐见人间和平友爱,因此爱自己的邻人,就是爱上帝,就能得到上帝的眷顾乃至最终的拯救。这既是基督教教义的要求,也是为浮士德式的博爱道德内涵所规定的,与浮士德式的人出于对永恒的强烈向往而生发的人与人之间的“彼此相与之情”(梁漱溟先生语)息息相关。这种博爱的动因与斯多亚式的博爱动因有着颇多相似之处。按照挪威当代著名哲学家居纳尔•希尔贝克[6]113-114的说法,斯多亚道德之所以提倡人人平等,提倡世界主义的团结和人性即一种世界主义的博爱理想,是因为所有人都参与了一种宇宙-逻辑的和道德的整体,对此有一种宗教信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浮士德式的博爱乃是其终极道德精神的一种外化形式而已,它与浮士德式的心灵对于自我观照和提升美德的强调以及对英雄的德行的注重一起,共同构成了对主体“我”趋向永恒的途径的核心理解。
四、结语
由以上分析可见,斯宾格勒关于西方文化作为浮士德式文化的概括跟早期英语谚语中所呈现的文化内涵确实具有极大的相关度。作为一种高度存在或哲学意味的文化,浮士德文化秉持着超越性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在遭遇伦理问题时高度外化为了一种“意志文化”,外化为了浮士德式的人对现世的超越和对无限和永恒的寻求。所有这些,包括其实现超越的途径(即克制与反观、自尊与博爱)等等,在早期英语谚语中都有集中体现。当然,由于浮士德文化在内涵上与基督教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在分析时不可避免地需要回到基督教文化(乃至古希腊文化)的某些话语方式。但不管怎样,从浮士德文化的角度对早期英语谚语当中的文化为我们带来了某些新鲜感受。对于早期英语谚语中文化内涵的探析,不仅可以从传统西方文化的角度出发,将其作哲学意义上的切分(即宇宙观、知识观和伦理观),而且也可以从一些新的角度(比如本文所采取的当代文化形态学角度)来加以解读。这对于拓展分析的视野,在英语谚语文化的研究中注入创新的元素,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对于已有的研究也必然会有良好的补充作用。
作者:肖建荣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在这些句子里,“dog”都用于对人的亲昵表达。还有在日常交谈中,西方人禁忌询问对方的收入、年龄、婚否、去哪儿等,不喜欢表扬孩子聪明、漂亮等,表现出西方人对个人隐私的维护、对人能力等非遗传因素的重视。这种渗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扫除与人交往的障碍有重要意义。再次,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中西文化差异很大,在小学、初中已成为使用习惯的句式,其实有好多不符合西方的生活习惯。比如,我们学习的“UncleSmith”,“TeacherWang”,“NurseFang”等,都不符合西方人的语言习惯,他们不以职业称呼人,而是用Mr,Miss,Mrs等。还有西方人对“thankyou”的使用,除了表示感谢,更多的表示纯粹的礼貌,几乎适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子女之间也不例外。还有西方人的直接表达和东方人的含蓄委婉完全不同,当别人询问你是否需要帮助时,如果需要可以直接说:Yes,please.无须客气。
另外,西方人的肢体语言也很丰富,其具有含蓄、简明的特征,是一种重要的辅助语言。学生学习英语有必要了解西方人常用的肢体语言以帮助对表情达意的理解,比如,耸肩: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张开手臂:欢迎;一手高举,食指中指张开“v”:胜利,等。总之,只有不断渗透西方文化,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才能更好地辅助学生学好英语,提高对语言的深度理解。
作者:孟凡红 单位:河北省滦县第二中学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意义
1.新课改的要求
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语音、语法、词汇、句式等方面,对英美的社会文化重视不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引导,没有闲暇去了解英美文化知识,而是花费大量时间去背单词、做练习,以至于英语水平难以提升。文化和语言是紧密相连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将语言和文化隔离开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学生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国思想去学习英语,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被新的模式所代替。新课改要求在英语教学中,应加大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视,将语言和文化有机结合,调动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
2.提高教学水平
各高校的英语教学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让学生真正掌握一门外语,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价值。作为全球通用语言,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学习中,真正学好英语,必须从语言的外在形式深入到文化内里。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各民族对世界思考的结果,英语是西方文化的沉淀和智慧的结晶,了解学习英美国家的历史、风情、宗教、文学等各个方面,将中西文化加以对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促进双方文化的交流。在高校英语学习中,教师应该认识到,除了词汇语法等学习外,还应拓展学生视野,不断学习其文化知识,进而全面了解西方国家。
3.清除文化障碍
互联网将整个世界连在了一起,为了促进自身进一步发展,必须打开国门,将本国文化输出,同时吸收外来文化,进行文化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剔除自身的糟粕,吸取对方的精华。由于文化不同,人们思考问题或做事的原则及逻辑都大不一样,这将阻碍东西方的交流,因此必须得互相了解,尽量消除文化障碍。在电影《刮痧》中,讲述了一起法律纠纷,原告是美国人,思考方式都是西方化的。而被告是在美国待过,骨子里却是东方文化的中国人,中国和美国的法律体系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双方不管是在思考问题、道德观念,还是对抗方式、做人原则上,都会产生很大的矛盾。为了避免出现过多的文化障碍,各高校英语教师应积极引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将语言和文化结合到一起。
4.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在现代社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当代的大学生更应该不断升华自己,提高自身的修养。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优秀之处,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更应该放眼世界,去接触一些西方文化,了解其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吸取西方文化有价值的部分,培养健康的人格。像西方文化中的民主、自由、共赢、独立等意识或观点都是值得学习的,大学生应积极借鉴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总之,通过背景文化知识的导入,可加深学生对英美国家的了解,减少思想和文化上的障碍,为英语学习提供方便,进而提高英语水平。同时,这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视野不断开拓,文化修养也能有所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文化水平偏低
部分英语教师尚缺乏文化意识,认为英语教学就是词汇、语法的教学,往往忽视了文化因素。而自新课改以来,许多高校的英语教师都认识到了导入文化知识的重大意义,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其自身能力尚有很大差距。由于跨文化教育知识的匮乏,再加上参考资料有限,教师对西方文化了解不够,在课堂上难以树立榜样。此外,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太大,英语教学还残留有许多落后的因素,如受理论语言的约束,很多语言学都将对语言的研究重点放在了语言本身上,而没有把文化同语言放置在同等位置。
2.教学内容片面,方法不当
文化知识教学的提出还处于初级阶段,体系尚不健全,也没有过多的参考资料可供借鉴,这就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语言教学中,教师很容易混淆文化教学的目的和通过语言教学获得的文化成果。而且在相关教材中,对文化交流的把握还需要很大努力,过多地介绍西方社会的发展或背景,却忽视了自身的文化内容,这也不利于文化交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部分教师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常常以书本为主,在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方面做得不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学生缺乏主动性受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学生并不清楚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认为以后不会从事相关行业,学会英语也无用武之地。部分学生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学习期间,通常是死记硬背,通过考试后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在此过程中,很容易对英语产生厌倦的情绪,但为了获得学分,不得不咬牙坚持。由于被动地学习,学生很难真正地掌握英语,往往是学会了一些应试的基本技巧,缺乏听说读写的能力,更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三、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的途径
1.充分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
在英语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不同民族在长期发展中不断形成的,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必须对中西方的文化有足够的认识,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寻找两者的相同点。在平常的学习中,应多多积累,在专业知识之外,对相关的知识也多多涉猎;在学习的业余时间,应搜集资料加强学习,对中西方的民情风俗、历史文化等方面有所了解;交流中,具备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并及时总好笔记总结。
2.教师的介绍
文化背景知识范围非常广泛,内容多而杂乱,除了英美的生活习惯、思考方式、人格特征、民俗风情,还包括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诸多内容。英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介绍,如贴近学生生活的,或与教材密切相关的,可直接进行介绍。在学习“LadyHermitsWhoAreDownButNotOut”一课时,有一段话“ifshechoosesyourdoorwayasherplacetosleepinthenight,itisasnormallyhardtoturnherawayasitisalostdog”,在西方国家有饲养宠物的习俗,如果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文化知识,可能在翻译这段话时就会出现失误。因此,在课堂上,英语教师可以先将这一习俗介绍给学生,和我国文化不同,西方很重视平等,认为虐待动物是非常不道德的,对于丧家之犬,通常是善待而不是打骂。而且在他们看来,狗是人类的好朋友,诸如“忠实走狗”之类的词往往是褒义的。此外,像“Everydoghashisday”“aluckydog”等句子,前者可理解为每个人都有得意的时候,后者则有幸运儿的意思。
3.指导学生阅读
学以致用,英语是靠说出来的。所以,在平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多阅读,并推荐一些价值较高的书籍,从中能够了解到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社会历史等,不断积累知识,在阅读能力提升的同时,还能学习文化知识。如在课文“ABrushWithTheLaw”中,可令学生提前阅读相关文章,了解这种反正统文化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社会原因,更深刻地去理解西方的历史。除了大量阅读,教师还可推荐一些有内涵的英文电影和歌曲,如“FOR-RESTGUMP”“TheLegendof1900”“MonaLisa’sSmile”等,利用电影和歌曲吸引学生,激发兴趣,调动其学习英语的主动性,既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其更加深刻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4.词汇和语句
文化知识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单词都有其特殊的意义,所以在导入文化背景知识时,必然要涉及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首先,就词汇来讲,很多词汇都不能做中文式的翻译,如对于复杂的债务关系,我们经常会总结为“三角债”,但翻译时就不能直接译成“triangledebt”,而应该翻译成“chaindebt”;如红糖,通常翻译为“brownsugar”,而不是“redsugar”。此外,由于文化的不同,许多词在我国和在英美国家意义不同,如西风,在《OdetotheWestWind》一诗中,西风代表的是希望,是春天的象征;而在我国诗词中,西风往往含有萧索、凄凉的意思。其次,很多句子都有其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单独看句子,可能会不知所云,如在最新版的大学英语教程第一册第四课中“Yes,theseDepres-siondayswearedifficult”一句,“Depressiondays”具体指的是什么日子,只看句子必然会不理解,其实这指的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四、结束语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语言上存在很大障碍,因此在学习英语时,需先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在各高校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有必要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将语言和文化完美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作者:徐辉 单位: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