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软件开发 >

民族文化内涵与文化元素分析

【摘要】《爨碑残梦》是根据爨碑和爨氏兴衰之历史而改编的,用滇剧来演绎的云南民族电影。讲述了距今一千多年前治滇四百余年的爨氏大姓因内乱被新兴崛起的南诏蒙氏一朝灭亡的历史剧变。该剧生动地还原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蕴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它独特的民族文化元素,浓郁的中原文化色彩和鲜明的思想倾向这三方面。

【关键词】《爨碑残梦》;爨文化;民族文化内涵

爨文化是云南史上继古滇文化之后,自两晋南北朝至唐天宝七年,强大的爨氏家族一举统治南中地区长达四百余年间所造就的一段历史文明。然而,就在唐天宝年间,治滇四百余年的爨氏大姓,因宗族内部“‘爨姓称兵相持’、‘诸爨紊乱’”[1]终被新兴崛起的南诏蒙氏一朝灭亡。《爨碑残梦》则是依照这样一个历史史实为背景,讲述了爨氏上层人物内部的权力争夺及南诏国与爨氏部族间的历史纷争。通过对几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爨氏上层人物的艺术刻画、情节的重现、历史背景的打造,用现实的审美标准去审视这段历史,很好地将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使作品具有启迪现实的历史穿透力,从而反映出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一、独特的民族文化元素

在《爨碑残梦》中,从爨崇道这一人物的刻画明显可以看出云南爨氏当年的“鬼主”制度,它是“一种特殊的、民族的、局部的政治文化现象”[2],“作为部落首领的名称,‘鬼主’出现于唐代,宋以后消失”[3],主要分布于滇池及滇东(今曲靖)等爨区的核心地带。根据一些史料记载,鬼主有大小之分,其本质特征为“主祭者”巫师,即宗教首领,同时又是大小部落的军事、行政首领。爨崇道作为该剧的核心人物,他本可以子承父业,登上南宁州石城都督的宝座,可没想到他的阿叔爨归王重走先辈老路,从他阿爹手里夺走象征权力的“镇滇剑”,并想将其杀害。被阿姹舍身救下的他流落到曲轭川,十三年来他隐姓埋名、励精图治,为来日报杀父之仇。把原本不起眼的曲轭川治理得农牧两旺、风调雨顺,当地百姓都以神贡之,认为他是祖先的化身,因而成为爨区各民族、各邑落村社都信奉的“曲轭川大鬼主”。由此可见,“鬼主”制度是一种政教合一的、为地方少数民族所独有的社会组织制度,其作为该地区的一种民族文化元素,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遑耶”是汉族移民与少数民族间建立的一种交织政治联盟与家族联姻通婚双重关系的传统习俗。它盛行于爨文化前中期的三国两晋之世,之后随汉族移民的“夷化”逐渐融入到“西爨白蛮”和“东爨乌蛮”两大民族群体之中。而此时的“遑耶”习俗已不再只是汉族移民与“夷帅”之间联盟,而扩展为乌、白蛮贵族间和大姓与少数民族上层间的联姻通婚习俗。大唐天宝年间,崇道与阿姹情投意合,有意结合为夫妻,而爨归王的强行破坏使他俩分离,阿姹为救崇道跟了归王。不论是爨崇道与阿姹的结合还是爨归王与阿姹的结合都顺应了“遑耶”习俗。可见,这一习俗在当时已传承开来。而远在滇西的南诏王皮逻阁为壮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数次派使者前来送上招赘婚书,欲与归王结成“亲家”。直至公元746年,爨氏灭亡,守隅随使者入赘南诏。直到今天,在云南曲靖一带都还存留着“遑耶”习俗的遗迹,可见其源远流长。该剧以阿姹“碑前盟誓”、崇道“血溅碑前”等情节为线索,展现了爨文化时期的盟誓文化。“盟誓活动是在鬼神观念弥漫的古代社会,人们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调整政治关系和包括民族关系在内的各种社会关系的特殊方式。”[4]在南中一带,每逢遇到什么重大事务或矛盾冲突时,人们便会以盟誓的方式加以协调解决。由于那里有当地的少数民族“夷”、汉族移民“晋”和封建王朝驻派南中的“官”,因此爨文化时期的盟誓文化,至少是由两大文化传统交汇融合而来,既保持着土著民族的古老传统,也融入了汉式盟誓的形式内容,不再有以往“杀人为盟”的文化现象出现。剧中,当归王听说崇道带兵前来复仇时,阿姹“请命退兵”让归王对其产生怀疑。为了平息归王对自己的不信任,她选择“碑前盟誓”,让祖先和苍天为证,以表真心;当阿姹苦言相劝崇道退兵,他起初的果断拒绝到最终的爽快答应让其有所疑虑,为此阿姹让他对天盟誓,若违背誓言就让苍天罚他“血溅碑前”。这个情节也深刻体现出盟誓需以“祸福之言相要(约束)”[5]这一文化习俗。阿姹要求订盟誓是为了防止爨氏亲族相争造成内乱、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稳定,同时这也是“重承诺、守信义”的信义传统最生动的展示。

二、浓郁的中原文化色彩

阿姹自小“受中原文化的熏染,崇尚儒学,性格温柔敦厚。”[6]她本是出生于东爨乌蛮部落,居于深山丛林,但随着汉族移民迁入、“遑耶”习俗盛行,与中原的联系加强,潜移默化中就受其影响。当看到振兴民族基业的理想即将破灭时,她不得不在民族兴亡面前有异于常人;在她与崇道的定情之夜,被归王的突至而打破,为救崇道,违心地屈从归王;她十三年来牺牲爱情跟了归王,帮其打理家中之事,尽心培育守隅继业;十三年后当得知崇道回来复仇夺妻,她却向归王请命,自己前往说服崇道退兵;阿姹崇道碑前相见,压抑已久的感情霎时涌上心头,但在个人情感与振兴大业相抵触时,她毅然截然地选择后者,完成使命;当看到崇道归王两军相残、伤亡殆尽,她教导儿子谨记祖训,撞碑殒命了。这些情节都体现出阿姹深明大义、有胆有略、睿智通达、舍身取义的性格情感,以及她身上所具有的仁义、礼治,“民族兴亡,匹夫有责”的儒家道义情怀和“三贞九烈”的儒家道德伦理,使该剧蕴含了深厚的儒家思想。通过爨氏全族碑陵祭拜、爨守隅“临爨字、赠书帖、诵碑铭”等情节的生动演绎,展现出爨文化时期南中爨氏家族对祖先、圣贤的崇拜之情。祖先崇拜,又叫敬祖。爨文化时期,“南中汉族祖先崇拜的主要表现是祭祀祖先”[7]。南中大姓从中原南迁而来,逐渐夷化,但仍然心向中原,因为他们的祖先还生活在那儿。为了缅怀先祖,他们在此为其设立碑陵。剧中,在守隅成年受礼时,爨氏家族全体人员在仪式进行之初到碑陵祭拜,以此感谢先祖对爨氏子孙的庇佑,使其承继祖宗五百年基业、创万世荣昌。这一情节则鲜明地体现出爨文化时期爨氏家族对祖先的崇拜之情。“圣贤崇拜是指我国民间信仰中将历史上的圣王贤臣神化、奉为神灵并加以崇拜的现象。”[8]其主要目的是在于歌功颂德。剧中深受中原儒文化熏染的阿姹,教育儿子从小就得向先辈学习。当听说归王要去犒劳崇道等人主动退兵时,守隅在家临摹祖碑上“咏歌朝乡”四个大字;当归王崇道碑陵相见时,守隅把临好的书帖赠予崇道;当眼见爨氏基业被毁、伤亡殆尽时,她让守隅背诵先祖的碑铭,随后众爨民复诵,纷纷跪倒在碑前。这些情节均表明爨文化时期,南中大姓爨氏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对圣贤的崇拜,欲意效仿先祖,仰慕先祖的贤德。爨氏家族治滇长达4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爨区的政治结构始终奉行州(刺史)、郡(太守)、县(令)三级制的州郡制度”[9]。守隅成年礼上南诏使者的突然来访让阿姹心存疑虑,又耳闻南诏王皮逻阁近年来常往返于长安,有意与爨氏争夺云南王之位。她便劝归王“迅速启程,赶赴长安,表白我爨供奉朝廷之心,弥合我爨与大唐的关系。”[10]爨归王作为整个爨氏的宗族首领,在地方上集行政、军事、宗教等权力于一身,但仍受制于中央王朝管辖,被赋予南宁州都督一职,遵循着“州郡”制度。这些情节便体现出爨氏从未脱离过中央的统治,始终尊奉中央王朝,奉行州郡制度。

三、鲜明的思想倾向

剧中通过阿姹释放南诏使者、守隅“好心撮合”等情节的演绎,体现出爨氏家族珍惜民族间的团结。南诏王派使者呈上的招赘婚书让归王勃然大怒,欲将他斩首,阿姹的再三劝阻才使其得救。在这情节中,看出她以大局为重,不愿与地方王朝和南诏民族发生矛盾冲突。在“碑陵设宴”那一场中,爨守隅被归王和崇道的表象所迷惑,竟天真地以为归王会把崇道留在石城,和自己共同打理爨氏基业。这些情节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他们尊崇以和为贵,意识到只有民族团结,爨氏基业才能繁荣昌盛,否则“咏歌朝乡”终将只是梦一场。剧作家通过对两块爨碑深入挖掘,得出该剧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咏歌朝乡’爨氏祖先孜孜追求,并寄希望于后辈的美好理想”[11]。爨归王在剧中作为一个掌握爨氏大权的统治者,对爨氏基业的振兴他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让爨氏家族的政权后继有人,给儿子爨守隅举行成年礼,由衷盼望“三十七部咏歌石城,爨姓就有希望了”[12]的局面出现。阿姹让守隅苦念爨体书法、赠书帖给爨崇道,并要他懂得其中的涵意;爨崇道收到字帖后发出的深深感慨。这些情景中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爨氏上层人物曾为振兴民族基业所做出的努力,鲜明的体现出“咏歌朝乡”的美好理想这一主题。这也是爨碑留给后人的意义所在:希望后人谨记历史教训,珍惜民族团结和睦、反对分裂,愿爨氏内部共同努力,为振兴民族基业而奋斗。阿姹原是“大鬼主”爨崇道青梅竹马的恋人,后成为爨归王刀剑下的妻子、守隅的母亲。作为全剧的关键人物,她身上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当面对自己曾经深爱的恋人爨崇道如今前来复仇时,她不得不在“恋人、夫妻、父子、母子”间做出抉择;当看到先辈们一手创造的爨氏基业快要被毁时,她晕倒了;苏醒后,她绝望了,归王、崇道两人为争夺权位而亲族相残、两败俱伤;当看到南诏使者再次前来时,她大彻大悟了,她早应想到这是意料之中的结局。眼看四百余年的爨氏基业就这样要拱手让人,坚强的民族意识无法在残酷的现实中实现,她毅然撞向爨碑,饮恨而亡。她认为是自己未能守住爨氏祖先辛苦打下来的基业、愧对先祖,一心追求的“咏歌朝乡”的美好理想也终究只是一场梦。通过这些情节的描写,鲜明的塑造出阿姹临危不惧、勇于牺牲的巾帼女英雄形象。综上所述,《爨碑残梦》是一部以现代传媒方式———电影为载体,以地方民族剧种———滇剧为依托的云南民族电影。它通过对爨氏近五百年基业毁于一旦这一史实的诠释,着重描绘了爨氏家族灭亡的最后一天的情景,给我们展示出“鬼主”、“遑耶”、盟誓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以他们受中原的儒家思想熏染;汉人的祖先崇拜、圣贤崇拜;奉中央王朝为正朔等史实为背景,体现出浓郁的中原文化色彩。以阿姹让守隅记住爨碑上的祖训这一悲恸事件为例,把贯穿全剧始终的“咏歌朝乡”这一美好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深化了主旨,也点破了“残梦”难圆之意,以此传递出后人应谨记历史,倍加珍惜民族团结和睦、振兴民族基业、勇于牺牲的鲜明思想倾向,蕴含着丰厚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罗远书.史剧:现实生活与历史生活的契合[J].民族艺术研究,1996年第5期.第17页.

[2][3][7]范建华等.爨文化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第137页,第132页,第215页.

[4][5]鲁刚.爨文化特色新探[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96页,第96页.

[6]张克勤.写儿女之情感兴亡之概———评新编历史滇剧<爨碑残梦>[J].四川戏剧,1995年第6期.第17页.

[8]袁瑾.圣贤崇拜与儒家政治伦理的社会实践[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第45页.

[9]和亚宁.新视域下的爨文化及其价值[N].云南日报,2015年7月5日(第7版).第1页

[10][12]罗远书.爨碑残梦[J].剧本,1995年第1经济管理论文0期.第物业管理论文7页,第16页.

[11]施之华.评新编历史剧《爨碑残梦》[J].民族艺术研究,1995年第2期.第22页.

作者:俞雨欣 单位:大理大学文学院


    更多软件开发论文详细信息: 民族文化内涵与文化元素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rjkf/217839.html

    相关专题:水中捞月的下一句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实训基地建设策略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