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法
对135例患儿采用静脉滴注、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及口服等方式予以中药注射剂。在其用药30min内,严密监测患儿的ADR。全部患儿均单独给药,药量的使用全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上规定的药剂量。记录并分析135例病例的不良反应种类和构成比。
2结果
儿科中药注射剂不同途径用药以致ADR发生率不同,其中静脉滴注ADR为51.85%,口服ADR发生率为29.62%,静脉注射为7.40%,肌肉注射为11.11%。如表1。而发现儿科中药注射剂导致的ADR以静脉给药最为常见,口服次之。儿科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伤类型最为常见,其次是全身反应和胃肠道反应,其他损害表现较小,见表2。在13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相关因素中,滴注速度过快的75例,理法方药不一致的26,超适应证用药的18例,不合理配伍用药的8例,药物本身固有的不良反应的8例,见表3。
3讨论
儿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1)儿童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中药注射剂引发儿童ADR,与其生理病理的特点密切相关[5]。在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其身体的多种组织器官和生理功能都尚未成熟,用药稍过量或不对症状,就会损伤脏腑。又因其年龄小,抵抗力较差,患病几率则高。频繁或超量使用中药注射剂都可发生ADR,从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来看,儿童皮肤及其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50.37%。其次是全身反应,占18.51%,再为消化系统症状,占9.62%,其他类型较少[6,7]。(2)药物制备工艺。①因药物受产地、收获季节及生长环境影响,药物的主要成分及毒性也有所不同,而其生产工艺不规范,药物提纯度不统一,造成不同厂家生产的注射剂成分不同,导致各批注射剂存在差异[8,9]。②中药材成分复杂,在提取纯化过程中不能将杂质全部去除,一些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物质会与有效成分都留在注射剂中,导致用药后ADR发生。(3)临床不合理用药。①用药剂量:因儿童各个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对药物消除性慢,耐受性好,若药剂用量过大或疗程过长,则易发生中毒反应[10]。②给药途径:中药注射剂静脉给药的不良反应远高于肌肉注射,中药注射剂直接进入血管,肝脏无过滤效应,静脉注射液中的PH,微粒,内毒素等可能引发ADR。③输注速度:中药注射剂的滴速和浓度会造成输液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因中药注射剂在制剂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留有杂质,且国家药典规定中药剂注射剂中存在限量的杂质,但是静脉滴注速度过快,就会导致单位时间内注入人体的杂质过量,导致ADR发生[11]。④配伍用药: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输液及其他药物配伍不对会使溶液的PH改变,澄明度变化以及颜色改变等变化。⑤超范围:中药上市之前的临床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适应范围较窄,质量监控比较严格。上市后,随着人群使用范围的扩大,因此不良反应发生率就增加了[12]。⑥辨证施治:中药注射剂作为中药,应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临床中若不实施辨证或辨证不准确,则易发生ADR。⑦溶媒选择:每种中药注射剂对溶剂都有不同的要求,就要结合临床研究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严格按说明书的要求使用溶剂,不然会影响疗效,且会增加药物毒性,从而引起ADR发生。中药注射剂致儿童不良的应对策略:①用药时考虑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询问患儿以往的过敏史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避免ADR发生。②加强中药注射剂不同成分的药理、毒理和质量标准分析及研究,重视其工艺改进,并完善说明书,以提高质量标准,更好地指导临床安全用药。③严格按照药品规定的剂量使用,并根据个体不同情况调节给药剂量。④应根据中药注射剂成分辨证施治,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联合用药的原则使用。选择正确的溶媒使用。⑤输液操作技术必须规范,输液时从小剂量、低浓度、慢滴速开始,待机体适宜后,在逐渐加大剂量、滴速,注意用药过程的监护,及时处理输液过程中的不良反应。⑥加强中药注射剂质量监控和管理制度,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安全的合理应用,减少ADR发生。综上所述,中药注射剂是极其复杂的注射剂,而其ADR发生率高,应规范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提高药物质量,加强临床合理用药,促进临床合理管理和规范,降低儿科治疗中ADR的工程管理论文发生率。论文发表期刊
作者:杨晓虹 颜碧杨 林妙承 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凤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