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尘肺患者40例,均为男性,年龄40~66岁、平均(53.0±6.3)岁,均在贵州省专业诊断机构依据GBZ70—2009《尘肺病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尘肺,且病情处于稳定期,其中,Ⅰ期9例、Ⅱ期25例、Ⅲ期6例。
1.2治疗方法
(1)中医药治疗:依据中医理论将患者分为气虚血瘀、痰热郁肺、肾虚血瘀、痰浊阻肺等类型,给予辩证施治,如予补肺汤、血府逐瘀汤、百部丹合神效散、金匮肾气丸等中药治疗,部分患者予针灸治疗。(2)综合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并由专门医师负责监督执行。①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指导患者吸气用鼻、呼气用嘴,呼气时口唇呈吹口哨状用力呼出;腹式呼吸,指导患者用鼻缓慢吸气并使腹部凸起,呼气时用口呼出并配合腹肌收缩使腹部下沉;立式呼吸,指导患者双腿并拢,两臂上举时吸气、放下时呼气;坐位呼吸,指导患者双腿自然下垂坐于椅上,两手置于膝盖,缓缓深吸气到最大肺容量,然后屏住呼吸3s再缓缓呼出。每天训练2次,每个动作重复10~15次,训练时间15min。②运动训练。如呼吸肌训练,指导患者使用FG-01型呼吸训练器仪,每日训练2次,每次10min;有氧运动,指导患者步行、骑功率自行车、打太极拳、做医疗体操等有氧运动训练,运动时间由短到长逐渐增加,并依据患者心率决定运动强度,每次训练30~45min,每周3~5次。③文娱活动训练。通过开展园艺、钓鱼、绘画等活动使患者在日常活动中学会调整身体姿势和自我放松,建立起日常生活中的有效呼吸。观察比较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25%肺活量时呼气量(FEF25)和50%肺活量时呼气量(FEF50)、呼气峰流速(PEF)及6min步行能力等指标改善情况。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包处理数据,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及训练后,患者的FVC、FEV1、FEF25、FEF50、PEF等肺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6min步行能力也由治疗前的(252.08±215.80)m提高至治疗后的(455.54±257.55)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8,P<0.05)。
3讨论
尘肺患者的肺内广泛纤维化、肺弹性减弱、结节形成及与肺泡融合等,导致了患者肺通气功能障碍、肺换气功能下降的发生,表现为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自主通气量(MVV)等指标降低。病程较长的尘肺患者,还可因合并阻塞性肺气种、肺动脉压升高等而导致慢性肺心病、心衰,从而使心肺功能进一步恶化。目前,临床上尚无治疗尘肺病的特效药物和有效的根治方法。而在尘肺的中医药治疗探索中,认为尘肺Ⅰ期实证居多、尘肺Ⅱ期虚实夹杂、尘肺Ⅲ期虚证居多,故应给予分期辩证论治[2];在润燥解毒、化痰活血的基础上,急性发作期以祛邪为主辅以扶正、慢性迁延期以扶正为主辅以祛邪[3]。综合康复训练是在尘肺病稳定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呼吸肌及肢体呼吸辅助肌的锻炼,缓解呼吸肌疲劳,增加吸、呼气相胸廓内外压力,提高呼吸过程中呼吸驱动压,使患者的呼吸功能得到改善。综合康复训练的目的主要是呼吸肌的训练,而正确有效的呼吸肌训练不仅可以改善吸入气体分布不均匀状态和低氧现象,还可以提高气体交换的效能。如呼吸训练中的腹式呼吸能提高膈肌的收缩能力和效率,使患者的胸式呼吸变为腹式呼吸;缩唇式呼吸可使小气道的压力相应增加,并使等压点向大气道移动,能够防止小气道陷闭,保持气道通畅,有利于肺泡残气排出,进而改善换气功能。在综合康复训练中应用FG-01型肺功能锻炼仪辅助吸气肌训练时,能够使患者在训练过程中随时看到自己吸气量的进步,激励自己不断提高吸气量,并可帮助患者深慢呼吸形式的形成[4];而有氧训练通过长时间的耐力运动,使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得到充分有效的刺激,从而提高心、肺功能,改善患者的疲劳状态[5]。本文结果显示,依据中医理论对尘肺病分型、分期给予中医药辩证施治联合综合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肺行政管理论文通气情况和呼吸功能,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丽丽 单位:遵义荣誉军人康复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