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摄影对传统摄影技术的颠覆
长久以来摄影艺术都要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传统摄影技术的基础在于光学和化学。摄影本身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真实记录,而传统摄影过于依赖科学技术也削弱了摄影记录的真实性。然而数字摄影可以直接通过数字相机来摄取摄影图片,无需进行繁琐的影像后期制作。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对摄影作品进行传输。因此,可以说数字摄影是对传统摄影技术的一种颠覆和改革,使图像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与此同时,数字摄影的出现也对传统图片的存储方式进行了改变。数字摄影无需再用胶卷来保存图片,只需将大量的底片存储在光盘之中就可以进行保存。不仅如此,人们对照片的观看方式也由于数字摄影技术的出现而发生了改变。在传统摄影中,人们主要是观看照片,在观看之前必须等待照片的冲印,而冲印的质量也会对照片的质量造成影响。数字摄影中通过数据线将照相机或光盘与电脑连接,就可以直接通过电脑来观看数字影像。当前的图片处理软件也越来越完善和多样,人们可以利用这些软件对图片进行修改。数字摄影技术还具有环保优势,由于省略了后期制作环节,无需使用照片冲印的化学药品,不会产生任何污染。数字摄影的出现是对传统摄影的一次颠覆和革命,与传统摄影相比,数字摄影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二、数字摄影解构了传统摄影的艺术观念
数字摄影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摄影的审美接受方式和作品的产生方式。可以说数字摄影技术是现代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满足人们生活中对于摄影的需要。数字摄影对传统的艺术观念进行了解构。数字摄影技术方面的要求远低于传统摄影技术,也就是说更多的普通人群可以通过数字摄影来进行摄影创作。特别是高度程序化和智能化的数字相机的出现,更是极大地降低了摄影的技术门槛,使广大人民群众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摄影艺术的创新。这样一来,审美和非审美之间、摄影艺术和非摄影艺术之间、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距离被极大地缩短了,业余摄影和专业摄影之间不再界限分明。这也使摄影艺术的创造性劳动成为人民大众的一种大众化劳动。传统摄影艺术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客观世界进行记录。而在数字时代,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趋向于多元化,传统摄影的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数字摄影艺术中,打破了对客观世界进行真实反映的摄影内容,出现了一大批非现实主义的数字照片。运用“0”与“1”的理性运算,能够重新排列和组合任何图像,既可以复制真实,更可以营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场景。这样一来摄影艺术将不再受制于决定性的瞬间,而是可以更多的关注人的情感。
三、数字摄影艺术的审美要素
与传统摄影相比,数字摄影具有两大类的优势和特点。首先,数字摄影能够对摄影画面进行完善。通过相应的软件可以对原始画面进行各种修整,从而极大地改变原始画面的质量。这也需要摄影者具有比较扎实的艺术功底,能够运用电脑进行精到而恰当的辅助创作,使图片更加完美。其次,在数字摄影中要运用更多的想象和创意来对画面进行设计。在技术已经达到一定阶段的前提下,更加需要创作者的设计灵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非使用了数字技术就一定能够创作出良好的摄影艺术作品。创作者必须正确地运用数字摄影技术,避免突发奇想而造成的浮夸和粗制滥造的现象,把握好想象的尺度和意义。这就需要反复的品味社会心理和视觉心理,做到正确有度的修图。为使数字摄影的创作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对数字摄影作品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掌握数字摄影作品的审美要素。第一,数字摄影作品必须是通过相机拍摄的作品,而不是数字美术作品。这就要求数字摄影作品必须具有摄影语言特征。第二,数字摄影作品的色彩必须与主体相协调,不能出现过于夸张和艳丽的色彩,或者出现色彩聚集和色彩分离,更不能过分使用电脑修图,造成用色的恶俗。第三,数字摄影作品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要合理地选择素材,并对素材进行科学的组合,把握好想象的尺度,既要大胆想象,创作出奇特而瑰丽的画面,又不能哗众取宠。第四,数字摄影作品要对设计语言手法进行充分的利用,把握好作品中的主次关系和三维阅读的逻辑层次。第五,正是由于数字摄影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完善,对于数字摄影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创作制作的难度反而增大了。第六,必须精细的处理数字摄影作品,在影调、透视、组合和用光衔接等方面都要做到精益求精。第七,在数字摄影作品的创作中要准确的把握成角透视关系和散点透视。数字摄影的创作者必须能够自如地使用各种软件来进行图片制作。
数字摄影艺术是对传统摄影的一次颠覆和革命,数字摄影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语言,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因此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数字摄影技术的出现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摄影创作中来,在摄影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创作出形态多样、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的数字摄影作品。在进行数字摄影作品的创作时,也要对数字摄影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对数字摄影作品的审美语言进行把握,使数字摄影作品更加富有动物医学论文生命力,成为一种宝贵的视觉文化。
作者:秦立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