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软件开发 >

城镇化进程中基础教育调整研究

一、教师状况

2000—2013年间沈阳地区小学教职工数与小学专任教师数总体上呈递减趋势,小学教职工数由2000年的3.52万人下降到2013年的2.48万人,减少1万人,平均每年减少742人;小学专任教师数由2.93万人降到2.17万人,减少7600人,平均每年减少542人。如表2所示,2013年沈阳地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9.9%,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为91.7%,初中学历达标率为99.4%,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为83.8%;近十年来,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逐年提升,专科以上学历比例占比逐年加大,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与本科以上学历比例逐年提升,这说明基础教育教师学历层次与质量逐步提升。(四)生师比情况如表3所示,2013年沈阳地区小学生师比为15.9∶1高于全国16.76∶1的水平,初中生师比为11.3∶1高于全国12.75∶1的水平。小学生师比水平2004—2009年间逐年提高,但2010年后有所降低;近十年来,初中生师比水平总体逐年提高。

二、基础教育普及程度

如表4显示,近10年间小学毛入学率总体上得到提升,从2004年的100%,上升到2013年的120.6%,提高20.6%,其中2012年小学毛入学率为126.4%,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小学升学率从2004年的101.7%降到99.1%,总体呈下降趋势;初中毛入学率近十年间呈递增趋势,2013年与2004年相比增加8.7%;初中升学率总体呈递增趋势,2013年初中升学率为89.7%,与2004年相比增加7.8%;九年义务教育按时完成率亦呈递增趋势,平均每年提升1.13个百分点。(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如表5显示,沈阳地区生均校舍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沈阳市2013年生均校舍面积与2012年相比增长0.48%,近两年来康平县生均校舍面积增幅最大为2.36%,和平区、铁西区、沈北新区生均校舍面积有所减少。

三、沈阳地区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问题分析

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整合了教育资源,促进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扩大了办学规模,提高了教育资源利用率,解决了农村学校布局分散、教育资源短缺、教育质量低下的问题,但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学校规模变大、生师比水平有降低趋势、小学升学率有所降低等。为深入探析沈阳地区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存在问题,笔者对沈阳地区经历过布局调整的3所初中与2所小学进行深入调研,发放调研问卷1150份,其中学生卷500份、家长卷500份、教师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9份,问卷有效率98.17%,对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分析整理如下。

(一)布局调整缺少科学标准,并未充分征询当事人意见

虽然我国颁布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应根据当地情况合理调整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布局,并保证学生就近入学,在偏远地区仍需保留农村教学点,但许多地方为了追求规模效益与政绩,将学校规模与合并学校数视为布局调整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我国虽然在教育规划等重要文件中提及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问题,但尚未见到详细的学校布局调整程序与方案,地方也未见有科学的学校布局调整标准;通过对调查问卷分析得出,95.98%的家长认为学校布局调整并未征求他们的意见,且有75.5%的教师认为布局调整后学生离土离乡,使辍学率大大提升。由此可见,学校布局调整是政府主导的行为,并使学生因上学不便等诸多原因辍学。

(二)上学成本增加,使辍学率提升

学校布局调整后学生大多住校,而据调查显示,有83.1%的家长并不想让孩子住校,仅有16.9%的家长认为学生住校好处多。学生生活费相比布局调整前大幅提高,通过走访家长了解到,学校布局调整前学生只在学校用一餐或者不在学校就餐,而布局调整后学生需要一日三餐在学校就餐,生活费用大大增加,每月生活费约为布局调整前两倍,这大大增加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布局调整后学生大多住校或寄宿在学校周边,对于学生的管理并不规范,学生的人身安全与交通安全并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大规模的撤点并校后,在人口集聚的村庄不存在教学点,学生被规划调整到城镇就读,部分贫困家庭学生因上学成本提升、上学不便等问题而辍学,使辍学率提升。

(三)学生上学距离远,学校不按法定假日休假

布局调整后学校大多分布在镇里或者市里,小学生大多乘校车上学或放学,学生上学放学所用时间大多超过40分钟。初中除少数学生走读外,大多数学生选择住校,但部分学校为了节省办学资源,采取特殊的休息制度,如:学生连续上学10天,休息4天。这种特殊的休息制度使学生、老师身心俱疲,且使家长没有充足的时间与学生沟通交流,不利于家长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四)教师工作生活压力大

通过调查发现,有59.2%的教师认为目前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过重,根据国家规定,中小学教师每周教学任务为18课时,但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远远多于18课时。许多教师认为上班距离变远,上班不方便,上下班花费时间较多,无心照顾子女和家庭,无形中增加了负担。调查还发现,有64.7%的教师对目前工资福利待遇不很满意,学校布局调整后工资福利待遇没有增加,反而开销加大,且布局调整后教师培训增多、教师工作压力加大,使工作状态难以保证。

(五)学校规模过大,管理难度增加

调查中发现这3所初中学校规模均不符合国家原则上不超过2000人的标准,学校学生均在3000人以上,平均班额为50人,生师比水平远低于布局调整前,学校规模过大,加大了管理难度。且布局调整后,来自不同村镇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到同一所学校学习,使原有文化习惯受到冲击,学生心理容易产生不适,极易产生冲突。通过走访发现,布局调整后学校经常出现学生打架斗殴事件。布局调整后学校规模较大,且离家远,学生大多住宿,学校除了担负教书育人的重担外,在学生生活起居方面也投入大量精力,管理难度加大。

四、对策建议

(一)制定科学的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程序及标准

美国在20世纪70—80年代开始进行学校布局调整,不同州制定不同的布局调整标准,主要从学生数量、能否完成教育计划、能否提供充足的课程、经济状况与学生上学距离远近等方面来考虑。加拿大教育实行地方分权管理对其学校布局调整程序有明确规定,主要有:拟定草案、修订草案、审查研讨方案、生成决议、决议申诉及司法救济这五个程序[7]。因此,沈阳地区在布局调整过程中应当在深入调研、征询布局调整当事人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程序及标准,更应因地制宜考虑当地的特殊情况,进行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

(二)适当保留农村小型教学点

学校布局调整后,多数农村小学与中学不复存在,人们为了接受教育离开生长的村庄,农村教育事业逐渐没落,对农村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造成重创,使村落失去原有的生机,间接造成农村文明的陨落。在调查中发现有56.6%的家长认为本村学校撤掉后对当地文化产生一些影响,使村庄失去原有活力;85.62%的学生希望自己所在村里有学校,有67.91%教师认为有必要恢复农村小型学校,62.43%的家长认为应适当恢复农村小型学校。基础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布局调整并不是仅仅为了追求规模效益,更应考虑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使教育公平,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校布局调整扩大了办学规模,却使辍学率反弹,学生失去读书机会,这与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本质思想并不符合[8]。陶行知先生认为,办学和改造社会是一件事。农村学校是农村重要的文化符号,是农村文明的象征,学校应当担负起教化村民的责任。由于城镇化的推进,学龄人口到城镇就学,农村学校处于尴尬的发展境地,既不能达到城市标准,又丧失了农村本色[9]。农村教育事业是农村文化发展的一部分,是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纽带,农村学校的存在会使农村生机勃勃,恢复往日的活力。因此,农村应当适当保留农村教学点,使学生能够就近入学减少辍学率、解决偏远地区学生上学不便、学生负担过重、休息不足、家庭经济负担过重等问题。

(三)按法定假日安排休假

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学资源,改善了学校硬件设施,提升了学校教学水平与教育质量,但学校出于办学成本与教学质量的考虑,不按法定假日休假,使教师与学生疲惫不堪、压力倍增,且使学生家庭教育缺失。因此,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后,学校也应当按正常的5天工作日进行课时与休假安排,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及学生基本诉求,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使学生能够回归家庭与社会,促其快乐健康成长。

(四)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减轻教师压力

教育部门应当减轻教师压力,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通过社会招聘等方式补充学校教师资源,提高生师比水平,确保教师教学任务适量,尊重教师的劳动,对教师工作在物质及精神上采取相应激励策略及措施,给教师以更多的社会支持,使其得到学生、同事、领导的肯定,得到外界更多积极的评价。适当的激励能使教师获得安全感,满足自我实现需求获得成就感,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避免产生工作倦怠情绪。因此,沈阳地区教育部门及一些学校应当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适当安排教师教学任务,对教师交通费用有所补贴,适当提高教师薪资及福利待遇。

(五)控制学校规模,实行人性化管理

2010年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的意见》提出了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一些标准,如,“学校布局调整应考虑城镇化及人口因素,解决并消除大班额现象,并要保证外来务工子女接受基础教育。强调应在学校服务半径及办学规模上有所规划,初中及小学在原则上不要超过2000人。在布局调整及学校建设等方面都应公示,公开征求各方意见,考虑群众意见。”学校管理层面应当更加人性化,考虑到学生来自不同乡、镇、村的客观情况,注重学生的文化背景,考虑学生的切身感受;学校应注重加强对后勤管理人员的教育,使其更加专业,合理配置资源,加大对学生生活的关心,让学生“后顾无忧”并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加强学生的生存教育并建立学校重大事故预警机制,加强学生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综上,沈阳地区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是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发生的,其与城镇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及整合教育资源的国家政策密不可分,在大规模的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了布局调整前没有相应标准、未争取民众意见;学生上学成本增加,辍学率提升;学生上学距离远,学校不按客观规律休假;教师工作生活压力大;学校规模过大,管理难度增加等问题。因此,应当制定科学的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程序及标准;适当保留农村小型教学点;按客观规律安排休假;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以减轻教师压力;控制学校规模,实行人性化管理,以解决现阶段沈阳地区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所存在的问题。

作者:张艳 李悦 张默 刘彦伯 张丽军 杨赫岩 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更多软件开发论文详细信息: 城镇化进程中基础教育调整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rjkf/189698.html

    相关专题:旅游资源论文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上一篇: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下一篇:大学生传统文化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