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高职院校专业开设越来越丰富,不仅有音乐专业,而且还有与音乐相关的幼儿艺术教育等专业,作为主科,钢琴演奏都是必修课,在长期的钢琴教学特别是针对高职学生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我发觉不少人甚至教师都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钢琴的困难估计不足,而且存在着很大的误区。
1、放松与站稳的关系
高职学生从年龄上看都是成年人(包括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学习钢琴,往往是僵硬有余而松弛不足,具体表现在:肩、肘、腕紧张,造成重力无法到达指尖,指关节向内抠,无法进行跑动,弹奏呆滞,声音不通,音色发暗。这样的教学实际上只强调了手形的架子,忽略了最重要的肩、肘、腕3个大关节的放松,最终成了弹奏方法错误,手也练成了“鹰爪”。解决这个问题也不复杂,让学生用一根手指挂在琴键上,手臂在放松状态下左右轻轻摆动做“荡秋千”练习,同时手指一关节自然站住不塌陷,每天练习十分钟,一个星期左右就能掌握。
2、快与慢的关系
成人学钢琴最苦恼的就是看别人弹得飞快自己却有心无力,于是在练习的过程中,不管是什么曲子,不管是什么风格,更不管要求的速度,全部弹得像赛跑一样快。殊不知这样的弹奏就像叫一个3岁小孩举起一块大石头一样,举不起来还砸坏了自己。正确的练习应该是分段分句慢练,特别是曲子的重点难点还必须提出来练,手指抬高,声音弹透,这样循序渐进,要达到又快又清楚的弹奏也不是梦想。大家看博尔特破世界纪录跑得快吧?但他训练时都是以慢跑\高抬腿为主,这和弹钢琴是一个道理。而且成人学钢琴有点局限性,从手指的灵活性和可塑性来比,和小孩还是有一定差距,当然开始时不明显,随着学习的深入,手指上的差异会越来越大,所以,成人学琴更无必要一味和小孩子比速度,而应该发挥成人的优势:对乐曲的理解和表现。
3、深与浅的关系
成人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抠大曲子,大作品。有的同学刚弹《拜厄》就开始练习《彩云追月》,有的才弹车尔尼599,奏鸣曲就弹贝多芬的《暴风雨》……诸如此类。现实吗?就以上述两例来说,《彩云追月》虽说不很难,但它中间有几个八度的琶音快速跑动,还有不少右手的八度弹奏,而这些技术《拜厄》中根本就没有类似练习。《暴风雨》中的大量快速跑动,599程度的学生根本无法完成,结果全弹成一锅粥,听不出是什么曲调,和原曲更是相隔十万八千里了。这些学生有一个共同的思维误区:只要曲子弹得大就是好。其实,很多钢琴大师在非常隆重的场合也演奏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小曲子”,而且能深深感染听众,却从来没有人说他们因为曲子浅就没弹好。
4、手与脑的关系
很多同学有这样的疑问:我每天练7、8个小时,时间还真不少,怎么老师总是说我没弹好呢?这个问题带有普遍性,一般来说,练琴时间与弹奏效果成正比关系,但是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练琴的效率,俗称要“动脑筋”,一条曲子翻开以后,很多同学连谱号、调号、拍号这些基本要素都不管就合练,特别是节奏复杂的地方也不分析,两个手胡乱对上,造成弹奏上的巨大困难不说,而且越练越错。这样的练习就好比叫一个人往南走,他不吃不喝很努力,但方向却走反了,结果是和目标背道而驰,努力一百年也是没有用的。所以说,粗放式的练习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对学琴有着巨大的危害。那究竟该怎样看待练习中手和脑的关系呢?很明显,大脑是人的“指挥部”,由大脑发出指令,然后由手指去执行完成。翻开新谱子,先用十分钟浏览一遍,做到基本要素清楚,重点难点有数,然后再开始有条理的练习,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正与偏的关系
这里所谓的“正”,是指在教学和练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密切配合,按照一定的进度和规律,有选择的弹奏几大类型作品的过程,比如说在以车尔尼练习曲为主干的教学过程中,按照程度布置相应的乐曲、奏鸣曲、复调曲。所谓的“偏”,是指有的教师和学生不重视练习曲的弹奏,也不根据渐进的原则,而是根据自己对某种类型曲子的喜爱来弹,比如说有的同学喜欢弹中国作品,老师也投其所好大量布置,结果学习几年下来,不仅不能弹其它类型的曲子,而且中国作品的弹奏也很肤浅。道理很简单,有的人喜欢吃肉,但如果天天吃,结果就是营养失衡,身体搞垮。所以弄清楚“正”与“偏”的关系是学琴中的一个大问题。
作者:梁志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