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西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主要特点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多数拉美国家的百余年现代化进程均走过一波三折的艰难道路。大都经历了从传统社会的闭关自守,到打开国门后的依附状态,再到依附中的发展,最后达到自主开放发展的动态过程,而政治稳定始终是关系拉美现代化的一个核心问题,此外社会阶层对立、贫富两极分化等日趋严重的社会现象已构成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难以逾越的社会鸿沟与发展瓶颈。自19世纪独立以来,巴西可谓是集拉丁美洲国家现代化发展特点之大成:城市化实现了橄榄形发展,激进主义改革促其经济体制的转型,而军人在其政治转型中也起到了独特的作用,种族矛盾的火焰在日益多元的族群社会化下慢慢被熄灭。结合巴西国家工业化进程、经济改革和政治体制变革以及外交政策演变等因素,可以发现巴西独立以来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贫富分化三个领域均有涉及
就收入分配而言,巴西基尼系数超过0.519⑧,是地球上最落后的地区之一。这种社会贫富分化体现在区域、城乡、行业间这三个领域。从地域来看“,巴西分为北部、东北部、东南部、南部和中西部五大区域”⑨,而南方与北部地区人均GDP以及基尼系数上的贫富差距持续至今。其次,1950年巴西的城市与农村居民人口数量比率是36.2%⑩,而2011年却高达84.6%,高速城市化是城乡二元格局与城乡贫富差距迅速形成的直指动因。农村大军涌入城镇导致城乡人口结构和农村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第一产业在全国生产总值中贡献率极低,2008年只占到了6.9%。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深,巴西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不断壮大制造业,失去土地的农村贫农与城市里的富商差别难以缩小,继而大量农村贫困人口流入城市。然而,巴西资本密集型的工业进程模式并不能在城市为贫农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大量贫农面临沦为新失业者的风险。再次,以传统的第一、二、三产业来划分,巴西农业、工业、服务业间也差距悬殊。自2003年巴西调整产业结构由农业重点转向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后,工与和服务业占总GDP比重节节攀高。“在2008年巴西GDP总值构成中,农牧业比重占8%,工业为28%,服务业是农牧业的10倍多,高达65.3%”輱訛輥。尽管土地所有制、收入分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因素造成了巴西社会贫富差距居高不下,但巴西政府始终致力于通过迁都巴西利亚、建立玛瑙斯自由贸易区等辐射作用与优惠政策的手段,并辅以强化基础教育、制定各种反贫困化措施,以化解北部与中西部的地区发展失衡问题,从而为巴西现代化道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恢复的基础。
(二)种族文化的百年融合
20世纪初以前,作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底层劳动力,巴西黑人奴隶因身体与数量的双重优势遍及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每个领域并支撑着赖此生存的上层白人社会,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生活根本。“混血和移民是巴西社会的两大特征”。在巴西百年的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来自欧洲以葡萄牙为主的移民、南美土著印第安人以及奴隶贸易中被赎买的非洲黑人这三大系统的文化因子彼此进行了长期接触、渗透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巴西今天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文化共同体。在这种不断形成的新的民族文化中,尽管存在着较为深刻的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然而北美洲的那种强烈的“种族纯化”意识并不存在巴西社会中。巴西近200年来黑人与白人的民族融合通过家奴与主人的融合交织、庄园主与农夫的裙护关系予以体现。巴西废奴运动不仅废除了300年奴隶制度,同时还反对种族间歧视,这使巴西国内形成了民族平等的良好政治环境。半个世纪“废奴运动”后,自由黑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由10~15%上升到42%,而奴隶则下降到不足16%”。自由黑人的大增对巴西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许多人进入了统治阶级并与白人分享巴西的政治经济特权。2012年,以创建黑人群体参与该国劳动市场和学术领域的首个数据库网站———“黑人瞭望台”在巴西圣保罗宣布成立,定期发布关于黑人情况的报告,并将其作为政府公共政策监督和检测的基础。同期,《经济学家》发表文章称“圣保罗大学应用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指出,虽然2006年只有6.3%的18至24岁黑人青年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同比2001年,数字已经翻倍。(白人学生2006年为19.2%,2001年为14.2%)”。可以看出,巴西政府在打击种族歧视问题上已经开始采取行动。虽然问题仍在,但黑种人作为一个种群已经融入进巴西的白人社会,在巴西社会结构中已不再充当最主要议题。
(三)西北贫困地区的重点开发
“功能健全的金融体系会加速较贫困地区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经济发展”。由于自然环境及历史开发的种种原因,巴西形成了“落后的内地”与“现代化的沿海”不平衡发展的局面,为了开发欠发达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区,缓和南北区域间经济发展失衡,缩小经济差距和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巴西政府采取了迁都的方式,同时修建南北铁路,跨东北地区铁路等等交通运输工具。其次,成立了地区政策性银行、在金融支持政策上对落后地区的农产品进行价格补贴,扩大农业信贷并改革农业信贷制度。同时,为了开发亚马孙河流域地区,联邦政府以建立玛瑙斯自由贸易区的方式吸引外国投资并制定了诸多优惠措施如10年内免征进口税和受“亚马孙开发私人投资基金”的资助等。最后,在金融支持保护上以立法的形式保障金融政策向欠发达地区倾斜,以规定联邦拨款数额的方式增强区域金融支持。经过40多年的努力,巴西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南北地区的经济差异已有所减小。
(四)民俗文化节日打造旅游王牌
由于社会重心多偏重于以非洲劳动力为主的农村种植园,巴西受非洲文化的影响较大,加之“巴西地区土著古代文化欠发达……文化的主要成分是从宗主国移植过来的欧洲文化”,具有“文化食人主义”的巴西吸收了欧洲等外部性文化,并将其与非洲、印第安土著文化相杂糅,融合成一种热带地区的文化,形成一种具有独特味道的热带生活方式。例如一年一度的巴西狂欢节,是巴西最盛大的民俗节日,尤以里约热内卢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令人神往的盛会,被称为世界最大的狂欢节,有“地球上最伟大表演”之称。每年2月中下旬举行三天,吸引国内外游客数百万人,狂热程度举世无双,到处充满音乐和舞蹈。巴西狂欢节真实还原了南美这片地球南端壮美、原始、野性的大陆传统和狂欢节的精神与激情。自19世纪上半叶以来,巴西狂欢节从一个大众的娱乐活动演变为一个含有巨大观赏成分与热闹氛围且商业利润可观的文化产业,给巴西经济带来越来越多的商业效益,“每年仅里约热内卢一地,狂欢节旅游收入超过2亿美元”。
(五)国际地位与外交政策的演变
作为拉丁美洲惟一讲葡萄牙语同时也是接受非洲原住民文化影响最深的国家,巴西在绝大多数以西班牙语为官方语种的拉丁美洲国家中别具一格。出于文化背景差异与语言限制,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巴西与拉丁美洲其他国家的来往并不频繁密切,甚至相互间存在着陌生和些许隔阂,无疑限制了巴西在拉丁美洲的政治影响力。20世纪初,巴西在与美国结盟的外交战略下相继获得了美国的经济援助与政治支持。“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支持华盛顿的对外政策”。冷战后,随着单极化格局打破、多极世界兴起,巴西加大外交政策的调整力度,降低对美依存度,着力在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和与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关系中走出自己的大国外交道路,不只成为了北美洲的后花园,更是力图主导南美地区并一跃跻身世界大国的行列。在军人干政时代结束后,卡多佐、卢拉以及罗塞夫总统都积极奉行并深化这一战略方针。使巴西逐渐在南美地区树立起了较高的威望,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主要力量。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南南合作加强共同抵御危机,其中以金砖国家合作为典范。从中国对巴西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百分比可以看出,中国的需求近几年保持持续增长中。即使是在全球经济疲软的时候,中国需求依然强劲。由此,世界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金砖国家中强劲崛起。
二、巴西独立以来现代化发展道路对中国的启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取得了在世界大国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30多年高速发展,要想长期保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在进一步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参考借鉴巴西的现代化发展经验也是非常必要。
(一)多角度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长期以来,贫富悬殊是巴西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而社会保障制度是消除社会不公的重要一环。巴西的非缴费救助式养老金制度在农村养老保险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包括农村年金计划与农村社会救助年金计划。该项政策以农村人口的家庭经济状况作为受保障的依据,面向政府规定的贫困线以下的所有极度贫穷农村居民。既拓宽了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也为改善农村的贫困状况、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在构建新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过程中,无法照搬照抄巴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应结合我国社会文化传统继而适应时代的潮流进行制度创新。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应构建一个既体现养老个人责任,又体现养老政府责任的双重制度模式。根据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特点,政府在应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等向农村倾斜的措施负担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财政与行政责任,充当规则制定者、组织实施者、资金提供者和监督管理者的角色,完成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建设。同时引入更为宽泛的社会保障观念,在主张所有农村公民都应享受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健康保障在内的社会保险的同时,还需规定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为农村家庭提供经济保障,认定农民有权享受法定最低工资保障。与此同时,在强调政府提供资金和土地养老保障的同时,还需发挥社会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注重家庭、社区、社会慈善、非政府组织、商业性自愿保险等多样化的“慈善养老”保障方式作为补充,多渠道筹集社会养老慈善资金,减轻政府养老负担。从而在我国新农保的实施中,丰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解决途径。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借鉴
巴西在开发西北部地区的40年过程中,以成立地区政策性银行、向农民和移民提供优惠信贷、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专门法律形式保护金融支持等措施,使当地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尽管地域上仍存在或多或少的经济发展差距,但已经在弥补历史环境造成的发展不均问题上迈出了使命性的一步。这与我国当前东南沿海与内地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极为相似,对巴西所采取的金融支持措施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完善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首先,对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建立区域内金融资源为主导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鼓励中西部地区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地方性商业银行增加信贷规模,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其次,通过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的优秀人才、资金和企业参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开发,增强国内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流向欠发达地区的吸引力。最后,加强城市群建设,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的带动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欠发达地区实施的招商引资政策应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而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暂时增长。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是衡量西部欠发达地区是否真正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西部历来是静美的土地。西部开发后,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状况都令人堪忧,因此要下大力气保护被开发地区的生态环境,高度重视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保护,努力探索和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确保实现西部的真正崛起。
(三)文化节日为传统和旅游提供二元发展
糅合了非洲、印第安土著文化与欧洲等外部性文化的巴西狂欢节,每年均以其独特味道的热带生活文化吸引着数百万国内外游客,狂热程度举世无双。因此带来的旅游收入更是数字可观。借鉴巴西狂欢节和我国的民族人口聚居分布状况,建议在首都北京开展大规模的春节庙会,以踩高跷、祈子活动、秧歌、木偶戏、相声、套圈等游客与各类民间艺人的互动表演,还原传统风俗,展现华夏大地上纯良、质朴、悠远的民族文化禀性。作为民族节日,春节庙会是民族文化通过节日在各类有关传统习俗的现代场景的展演中,自觉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显性因素与象征,与旅游都具有相似的社会仪式功能,既强化华夏族群的文化认同感并加强内部凝聚力,又可使外来旅游者通过旅游前后的参与体验来反观自我,强化自身的社会认同意识。在此过程中,在大众文化的商业运作和旅游市场发展规律下,春节庙会旅游被打造成独具特色的东方狂欢节,我国政府和当地民众传承着现代背景下的民族文化,现代大众传媒则从各个方面改变和型塑着我国现代民族文化的风格与模式。
作者:王天杭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