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探究大多是针对专业和职业需求展开的,甚至好多人可能都不了解高职院校也有体育课程。这更给工作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提出了要求,要更有针对性地为高职院校学生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和课程,既能丰富学生的生活,同时给学生就业提供更多选择。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目的和特点
一般人对高职院校的了解比较片面,认为学生在职业学校中就是去学习各种就业技能。但实际上,高职院校与普通高中一样,也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这也恰好是两类学校不同办学特点的集中体现。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和特点也与普通院校不同。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立,更多是为学生的就业服务,大多数课程开设都是基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这就形成了高职院校课程的最大特点———为专业服务。体育课程的设立也是如此。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体能、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对于体育相关的专业来说,主要教学目的还包括加强学生的专业素质。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开展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师资力量是制约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的瓶颈。教师大部分是从普通高校借调或转型而来,他们的教学模式沿用的还是普通高校采用的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发展改革的方向没有清晰、完整的认识。其次,现有的体育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不能完全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充分体现高职体育教学的特色。第三,缺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校内实训基地。
二、浅谈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手段有很多,学校不同教学形式上也会存在细小的差异。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如下几种。
(一)学生双自主模式
就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授课教师。学校先将体育课程按照项目进行分类,并把授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加以公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上主要有以该体育项目为主线,系统地为学生讲解项目的发展史、项目规则和裁判法、项目基本技战术。并以此为基础,反战学生的职业体能、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兴趣和职能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
(二)俱乐部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必修课开课时间有限的院校专业。在体育课课时之外,根据不同项目组织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开展友谊竞赛活动等。这种模式可以在课外组织体育活动有序开展,弥补课时的缺陷,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培养提供优秀平台。
(三)信息化模式
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大力扶植推广,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也越来越完善。为信息化课堂建设提供了条件。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在有限课时为学生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接收到更准确的教学信息。三、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体育课堂的应用综合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在很大限度上要为学生服务。可在现实教学中,还是存在过于理想化的问题。首先,高职院校学生年龄差距较大。在很多学校中都存在学生年纪参差不齐的现象,在高职院校中更为明显。这就造成学生的体能素质差异较大,不能按照统一标准要求。可以在课上设立不同的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并鼓励学生对接近自己体能但较难达到的目标进行体验和尝试。其次,学生纪律较为散漫。这种现象随着教学管理的改革已渐渐减少,但是由于体育课程大多在室外开展,如果课程过于枯燥或者教师管理能力欠缺学生很容易趁机逃课或长期不参与体育课活动。高职学生大多表现力强,可以将上课内容提前进行划分,让不同的学生担任主讲,并鼓励在这个学习项目上表现优秀的学生为大家做示范动作展示,增加学生的信心和课堂参与度,让学生更热爱体育课。再次,除了学生体验教师的角色外,教师也可以利用课上时间体验学生的角色。让学生来组织课堂,观察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及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以改革。这样既能提升体育课的活跃氛围,也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帮助较为内向的学生树立信心。最后,信息化体验。高职院校改革,更注重应用型和综合技术型人才培养。可以利用帮助教师备课的机会,让学生进行信息化体验。制作幻灯片课件、剪辑教学视频、制作简易动画等。丰富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让体育课给专业课程提供更好的辅助。在体验式教学的具体操作中,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对教学方案加以改进,相信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开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陈旭平.基于职业需求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6):62-64.
作者:刘云峰 单位: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