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对大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自我教育管理的“三部曲”,即激发自我教育意识,培养自我教育能力,营造自我教育氛围,并应用组织认同理论提出了从六个方面构建自我教育实践管理机制,来切实提高大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自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060-02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4.029
所谓自我教育,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提出要求,把自我作为认识、约束、调控和改造的对象,为提高和完善自我综合素质和能力而自觉进行的一系列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自我教育的内容包括激发自我教育意识、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和优化自我教育环境。基于组织认同理论,大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管理的实践机制主要包括价值认同机制、榜样引导机制、目标引导机制、活动实践机制、反馈机制和奖惩机制。
一、大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大学生党员自我教育,是指党员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不断在身体力行中提高思想认识,培养科学思维,进而转化为自己比较稳定的自觉行为,形成共产党人特有品格的活动。目前,高校学生党员在自我教育上存在着许多问题,既有理想信念淡化、自我教育能力不足等内因,也有自我教育环境欠佳等外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想信念淡化,对组织认同度不高,自我教育存在矛盾心理
当前的大学生党员对党员身份的认知和理解呈现多元化:一部分认为,党员身份是自己优于其他同学的证明;一部分认为,党员身份是自己赢得很多机会的象征;还有一部分认为,党员身份是自己将来就业时的有利砝码。一旦将党员身份理解为“自己优于他人的资本”,就表明这些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逐渐淡化,对党组织的认同度也逐渐下降。此外,现在的大学生党员多为独生子女,一些大学生党员把在家庭中的优越感带到了学校,希望老师、同学都能以自己为中心,时刻关心自己、帮助自己;然而事实不可能如此,因而造成了他们种种心理落差,自我教育存在矛盾心理。可见,高校党组织如何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提升他们对党组织的认同度,激发大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意识仍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二)生活安逸享乐,自我教育意识缺乏,自我教育能力严重不足
在现代消费观念的指引下,大学生们也追求生活的现代化和高档化,他们希望住空调宿舍,穿名牌服装,用高档手机,相互攀比,超前消费,推崇及时行乐。这些现象表明,当代大学生与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高素质的思想要求相差甚远,与肩负未来历史使命所需格格不入,自我修养能力欠佳。一些大学生党员自我意识强,希望尽快摆脱家长、老师对他们的监护,摆脱社会对他们的监管,然而他们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尚弱,甚至不能正确评判善与恶、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自我控制能力差,损坏公物、考试作弊等行为失范现象时有发生。
(三)自我教育目的缺乏明确性
学生党员拥有学生和党员双重身份,他们开展自我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争做优秀大学生;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党员义务,切实为广大同学服务。然而目前许多学生党员对自我教育的真正目的并不明确,主要表现为“入党动机不纯、服务意识薄弱”,这些学生党员在拿到“党票”后,他们不再是优秀群体的代名词,不再是同学利益的代表者,不再是同学需要的服务者,更多的是优越感指使下的自我满足、自我表现。这种对党员身份的错误理解,长期下去将直接影响党组织在广大同学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四)自我教育内容缺乏全面性
自我教育能力是成才的重要因素,自我教育属于教育的范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当前激发学生党员进行自我教育的党组织教育活动,普遍存在教育内容教条化、教育方法简单化、教育途径单一化等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知识多、实践教育少;组织活动缺乏创新,摆脱不了“听报告、学文件、念报纸、谈体会”的旧模式;教育活动形式基本为党支部大会或者“庆祝党的生日”等主题党日活动,缺乏新意。党员教育活动计划性不强,内容体系不严谨,模式单一吸引力不强,对党员自我教育的引导缺乏全面性。
二、自我教育管理“三部曲”
大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现状堪忧,不仅有学生党员个体的问题,也有高校党组织的问题。要改变当前大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现状,就要转变高校党组织教育管理模式,从家长式管理到学生自我管理,从填充式教育到自我学习教育。首先要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其次要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再者是要构建自我教育环境。
(一)激发自我教育意识
高校党组织要实现对大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管理,必须要让学生党员先有自我教育的意识。要激发大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意识,首先,应该让大学生党员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其次,需要大学生党员自己有自我教育能力的自信,从而形成自我教育的心理动力;最后,需要高校党组织为大学生党员树立优秀党员的典型和榜样。
(二)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是增强自我教育时效性的充分条件,包括自我学习能力、自我修养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实践能力。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既要具备读有字之书的能力,也要具备读无字之书的能力;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在实践中学习;既要学习他人的经验,也要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自我修养能力是自我教育的核心能力,大学生党员提高自我修养能力,要求大学生党员把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到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在广大学生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大学生党员在成长过程中,也会碰到压力、挫折和困难,培养自我激励能力,能够激发大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帮助他们在心理上保持激情,以良好的精神风貌面对现实和未来。自我实践能力应实践所需,也是在实践中锻炼、形成的,大学生应充分利用高校的各种活动平台,培养自我践行能力。
(三)构建自我教育环境
自我教育的持久性,与自我教育的环境有很大的相关性。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构建和谐的自我教育环境,营造浓厚的自我教育氛围,推动自我教育的持久性。高校自我教育环境主要包括:党组织环境、校园文化环境以及组织网络环境等。通过积极宣传优秀党员先进事迹,让广大大学生党员自觉学习、践行敢于担当的奉献精神,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从而实现党支部的良性循环,营造良好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氛围。
三、大学生党员自我教育实践管理机制构建
(一)价值认同机制
开展自我教育活动,首先要有自我教育意识,而自我教育意识又是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大学生党员的自我认知,自我认同,组织认同是关键。作为高校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学党史、知党章、感党恩,通过观看爱国电影、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向优秀党员看齐,引导大学生党员自我思考、自我研判,正确认识党组织,认可党组织,认同党组织的价值观。
(二)榜样引导机制
以评促学、以评促建,通过在大学生党员中开展“优秀党员”的评比、表彰等活动,积极宣传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鼓励大学生党员时刻参照优秀党员的事迹,学习榜样、超越榜样。在大学生党员中选树了优秀典型,建立了榜样引导机制,自我教育的意识将被最大的激发出来。
(三)目标引导机制
有了榜样的引导,每位大学生党员都选择了自己奋斗的对象,但是光有意识思想还是不够的,考虑的再多,不去行动也是空谈。所以,在榜样引导之后,党组织应该帮助每位大学生党员树立自己的目标,并且帮助学生党员完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建议学生党员制定目标实现计划。这样通过实实在在的目标和计划,可以使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更有方向。
(四)活动实践机制
自我教育光有意识还不够,更多的在于实践。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学习,可以弥补当代大学生党员的不足,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大学生党员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我们党支部需要在高校内利用高校资源开展一系列具有先进性、示范性的高层次实践体验活动,让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认识不足,不断总结经验、督促实现自我教育。活动实践机制开展的活动有很多,例如: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党员宿舍”、“党员服务示范岗”、“优秀党员带新生班责任制”等,把本支部学生党员的姓名、照片在公众场合加以公示,一方面是对学生党员的表彰,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党员的督促,促使他们不断进步。此外,在学生党支部中开展社会实践立项工作,鼓励每一名党员积极参与假期社会实践,锻炼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和组织协调管理能力。总之,通过创造一系列实践机会,来给学生党员提供自我教育的实践机会。
(五)奖惩机制
奖惩机制是对大学生党员一段时期的表现的反馈,主要通过奖励来充分调动大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的热情,从而实现良性循环。奖励机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典型激励、荣誉表彰激励、口头表扬激励、物质奖励。如:每学年评选“优秀党员”、选择部分优秀党员事迹写入党支部典型案例库、每学期对表现出色的党员进行大会表扬,结合实际环境定期举办优秀党员专题报告会。至于表现欠佳的党员,每学期点名批评,提出整改意见。自我教育顺应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凸显了大学生的个性价值取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构建有效的自我教育管理实践机制,才能使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有效进行,才能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保证了教育双边活动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周婷.认同视野中大学生个体组织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1.
国际经济杂志[2]邱杰.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4.
[3]吴冰.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励志教育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4.
[4]丁甜.大学生学校认同前因及结果的实证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2.
作者:崔海英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