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瓶颈及成因
1、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不足我国传统的教育和思维培养方式影响了如今很多大学生形成了单一的知识结构,掌握的知识往往表现为功能性低,封闭、单一。具体表现在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狭窄,只重视某方面专业知识或某一领域的知识内容,而忽略了最重要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和素养。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缺乏一定的创新潜力,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此外,近些年来,虽然高校逐步开始重视大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速度和强度仍然不能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文理工科学生普遍存在“纸上谈兵”之嫌,缺乏动手能力,导致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低下。2、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欠缺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的专业教学体系日渐完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也逐步合理和科学。但是,以当前的就业环境和市场需求来看,现在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就业单位的要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距离。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三点:首先,目前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夯实的问题,即第一课堂教学未能有效地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未将“掌握知识”过渡到“知行合一”。其次,专业生产实践环节流于形式,未能合理设置和精心安排内容,途径单一,效果欠佳。再次,毕业实习安排与就业矛盾突出。通常高校将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学生普遍急于找工作而无法专注于实习。以上原因直接导致了企业看重的、学生缺乏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欠缺。3、毕业生自我定位不准,就业观念滞后目前,部分大学生未能宏观且客观地关注就业问题,未能认清当下社会经济和就业形势,未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及不同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同时,也不了解自身情况和竞争者的情况(包括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和家庭条件),从而形成了不切实际的求职目标。还有一部分学生盲目乐观,盲目从众,面对就业未做规划,社会能力和经验均未积累,“坐、等、靠”的心态导致工作机会与其失之交臂。4、毕业生求职心理障碍凸显,消极迷茫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心理焦虑、自卑、从众依赖等障碍情绪常常困扰着“90后”大学生。一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国家就业政策不了解,对自身毕业前途感到无望与无助,时时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经常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不敢主动地参与就业竞争,以上不利势必造成学生产生烦躁、焦虑情绪,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与择业;一些学生由于遇到挫折受到打击,往往缺乏自信与勇气,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胆小、退缩等,过度自卑甚至产生精神不振、心态扭曲等消极心理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其未来就业方向;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正处于人格完善的关键期,立场不坚定,容易受到社会风俗和观念的影响,加之对自己适合和期望的职业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与合理的目标,又未积累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历,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从而随波逐流、盲目从众、依赖各种社会关系谋求职业。如上所述,正因为个人素质能力与社会、企业需求不匹配,甚至不具备竞争力,从而进入了挫折迷茫的恶性循环,使自己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突破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瓶颈的有效措施
1、社会层面一方面,在学科专业设置上,政府需要给予高校一定的自主权,并积极指导高校进行专业设置改革,使学校能够真正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另一方面,社会需要一如既往地重视和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搭建更多的就业平台,创建更有效的大学生就业帮扶机制,提供和设置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实践环节,建立更为完善的就业信息输送和发布途径,为高校适应社会需要灵活设置或调整专业提供依据。2、学校层面(1)创新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要不断加强和扩充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团队,提升教师业务能力,科学地指导和规划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例如,可通过求职技巧专题报告、专家教授导学、企业名人宣讲、学生经验交流、模拟招聘会等模块化的形式,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学业及职业生涯指导。(2)掌握市场及用人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首先,要制定并不断更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专业课程大纲体系,充分考虑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其次,要根据掌握的市场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努力实现“教”与“学”互动,注重大学生人格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再次,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实现定向培养,使教学与实习同步完成,使学生在入职前就具备企业所需的综合能力。(3)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科研素养,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首先,积极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和服务社会,强化实践环节,发挥社团组织的影响力,扩大参与面,营造创新思维,培养兴趣爱好,加强实践锻炼,提高综合素质。其次,积极引导学生提高驾驭专业的能力和创新创业的能力,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实现:一是高校可以建立模拟实验室、实训中心、实习基地等,让学生提前适应较为真实的实践教学和工作环境;二是高校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学生第二课堂鼓励学生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来。例如,通过举办、承办、参与和组织多种学科、科技竞赛活动(全国范围的“挑战杯”竞赛、工程训练能力大赛、数学建模、各类数学英语竞赛等)来深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3、学生自身层面(1)学生应夯实专业知识,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当今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必须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还应根据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职业发展趋势,实现知识的灵活性和多元化,广泛涉猎非专业知识,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更新掌握新知识的能力。(2)学生应灵活调节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首先,应该积极了解社会需求,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合理定位,及时与家长、老师、同学沟通,调节健康的心理状态,实现灵活就业。其次,及时摒弃陈旧的就业理念,合理规划,为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的多维职业发展路径,拓宽就业思路。(3)学生应着力积累社会经验,尽快完成角色定位。角色定位作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必要环节,直接影响就业效率和质量。培养自身修养,调整求职心态,克服心理障碍,加快经验积累,正确的认识自己和社会都是顺利就业和进入职业角色定位与转变的重要因素。
施工管理论文作者:程鹏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