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孟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的论断时,同学们又不禁对孟子肃然起敬。而后再逐渐学习《当仁,不让于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进一步体会“仁”的思想在儒家学说的地位和对实际生活的指导意义。进而再学习孔子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当读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和《论语•宪问》章“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时,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了孔老夫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和执着,也真正理解了这一伟人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倒脊梁的原因。这种对古代先贤及其思想的认同和理解,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文化上的传承。我想,文化是没有单纯的呈递关系的,也只有在认同之后才能真正谈及理解或者弘扬。所以,以德育为落脚点的教学,在考虑到学生发展阶段实际情况之后,有层级地介绍先贤思想是有必要的,而在德育教学的同时,也就实现了优秀文化的传承。
一、以情景再现为教学先导,蓄志养气需体验
从实际出发,再现道德情景,在抉择中体现道义,在体验中蓄志养气。过于抽象的哲理性论述很容易让学生对经典篇章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时以情景再现模式为先导,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自然引出对道德的评判,对伦理的讨论,不失为一种德育教学的好策略。如在教学《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时,课前让同学们看了一则新闻———《温州女官员贪污2700万外逃》,就这一事件同学们展开讨论,话题集中到了“不义之财”以及何为“不义”,我们为何要遵从“义”这些话题。同学们也说了一些关于这个话题的其他事例,比如生活中常见的“损人利己”现象、丧失诚信现象如黑心棉花、问题食品、有毒奶粉等等,同学们把它们概括为“背信弃义”。这样一来,学生心中就已经生成了一把道德标尺,在道义与利益之间抉择,会选择害人弃义还是选择独善其身?在讨论的过程中,答案已见分晓。于是,在走进文本的时候,见及孔子的言谈举止,同学们便不觉得不可思议、做作虚假,而是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敬佩之情。当与先贤产生共鸣时,心灵上也自然得到了一定的净化和洗涤。这样一来,优秀文化之根在慢慢生长,孩子们模糊的价值观在情景再现中清晰,对的价值观被不断强化。在课后随笔中,有一位同学这样说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要是以前看到这句话,我会觉得早已经过时了!可是今天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不义’,为了一己私欲,让无辜的生命承受终生病痛———这是毒奶粉的不义;为了一己私欲,让幸福的家庭遭遇不幸———这是超载客车的不义……我们又怎能背信弃义呢?如果一个人不遵从‘义’去与人交往的话,一定会遭人唾弃,也会背上千古骂名的!”学生的感悟虽简单,但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我想当情景再现的时候,孩子们也会学孔子说上那句彰显气节的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德育教育不能流于口号,在情景中让学生们感受道德的重量,让学生们清楚道德的界限。只有不断地感受、体验和抉择,才能真正蓄满壮志,滋养浩然正气。
二、以平等对话为教学宗旨,美好性灵要涵养
成功的对话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尊重学生,并且尊重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也是教育必须尊重的背景。离开这些尊重,我们的教育便成了无意义的教育。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高中生们,在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必然会出现多元的想法,而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扼杀其想法,而是利导其走向正确的道路。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让他们有思考自己人生的想法和探讨人生的机会。所谓平等,重点体现在对话的平等上。这里不仅仅是师生对话,更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实际上,这是两种思想的碰撞,一种是兼具新生力量与新时代特质的年青一代学生的思想,另一种则是千百年来被推崇并且奉为经典的古老而伟大的思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允许并正确看待这两种思想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生的碰撞,适时地看到经典著作中的某些局限性,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和解决自身的问题。实践出真知,希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能继续探索,进而得出更多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以上几点粗浅的归纳有不当之处希望同经济类一级期刊行予以批评指正!
作者:姜雯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