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比学习,丰富感受
有些课文,语言文字本身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以相互比较的人或事物。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内容加以引导,使学生在对照中认识到真善美和假恶丑。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教师可出示一段与课文意思相近、语气不同的话,如:“小鱼,你的尾巴借给我!”“不行,我要用尾巴拨水。”问问学生这句话与课文写的有什么不同?哪一种说法好?为什么?通过对比训练,学生学会了礼貌用语,懂得说话应该讲究礼貌,考虑别人的感受。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一段是这样的:“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这两个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呢?经讨论学生明白了,第一个破折号有注释作用,说明这一天是大年夜;第二个破折号是说明拖鞋的归属,加重语气,用鞋的大反衬女孩脚的小。这时候再让大家思考:大年夜富人家在干什么?小女孩为什么还在街上走?通过对比感受,学生懂得了富与穷不同的处境,培养了同情心。
二、学习典型人物形象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许多篇章,都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情感,如爱国情、故乡情、师生情、战友情、骨肉情等。这些文章塑造了众多优秀、美好的人物形象:有为信仰奋斗终生建立功勋的领袖人物,有为大众利益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英雄模范,也有为建设祖国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普通劳动者等。这些先进人物的光辉业绩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这些形象给学生深刻的教诲。《白杨》一文托物言志,寓意深刻。我们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反复体会对“爸爸”心理活动的描写,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描写“爸爸”第一次心理活动的平稳而深沉,“爸爸”之所以对白杨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是因为白杨树的高尚品格与支边建设者的美好情操相似。描写“爸爸”第二次心理活动的句子坚定有力、饱含赞美之情,因为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就是那些扎根边疆的老一代建设者的真实写照。描写“爸爸”第三次心理活动的话语反映了信心和希望,因为他对边疆的未来充满信心,并且希望下一代也像他们那样热爱边疆、献身边疆,像老一辈那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反复体会,文章的真挚感情喷薄欲出,学生心中自然就产生了共鸣。
三、合理想象,产生共鸣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离不开合理的想象。学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他们通过形象与情感的结合,可以产生美的体验。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教师可以把相关的电影引入课堂,让学生边看电影边对照课文,自然而然进入情境。学生在有山有水、有声有色的林海景象的吸引下,会积极主动地了解有关小兴安岭的相关知识和信息,从而开阔眼界,对祖经济学国的名山大川产生热爱之情。
作者: 邢燕 单位:漯河市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