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用本院2011年7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20例前列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44-72岁,平均58.2岁,采用随机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病情等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检查方法
观察组患者检测使用仪器为:美国产GEDis-coveryLSPET-CT机,PET探测器为18环,锗酸铋(BGO)晶体,辅以4层螺旋CT,示踪剂选择18F-脱氧葡萄糖(FDG),患者检查前6h内禁食,禁糖类饮料,体位采用卧位或半卧位。对照组选用仪器为德国西门子牌CT机,扫描间隔1.25mm,重建层厚度为1.25mm,螺距1.375,扫描范围为患者的前列腺区域。检测后对对比两组患者的病灶发现率和检测敏感性。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数据以x珋±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病灶发现率和诊断敏感性统计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入院治疗期间并没有明显并发症或不良反应。
3分析和讨论
前列腺癌早期常无症状,随着肿瘤的发展,前列腺癌引起的症状可概括为两大类:一、压迫症状。逐渐增大的前列腺腺体压迫尿道可引起进行性排尿困难,表现为尿线细、射程短、尿流缓慢、尿流中断、尿后滴沥、排尿不尽、排尿费力,此外,还有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甚至尿失禁。肿瘤压迫直肠可引起大便困难或肠梗阻,也可压迫输精管引起射精缺乏,压迫神经引起会阴部疼痛,并可向坐骨神经放射。二、转移症状。前列腺癌可侵及膀胱、精囊、血管神经束,引起血尿、血精、阳痿。盆腔淋巴结转移可引起双下肢水肿。前列腺癌常易发生骨转移,引起骨痛或病理性骨折、截瘫。前列腺癌也可侵及骨髓引起贫血或全血象减少。医学界普遍认为早期的前列腺癌能够比较容易治愈,所以在前列腺癌诊断后要立即采取治疗手段。前列腺癌是指发生在前列腺的上皮性恶性肿瘤。该病发病年龄在55岁前处于较低水平,55岁后逐渐升高,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高峰年龄是70~80岁。家族遗传型前列腺癌患者发病年龄稍早,年龄≤55岁的患者占43%。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其他器官也开始出现功能性的衰退,所以利用常规CT和MR对前列腺癌患者进行诊断会出现许多不完善的地方[3]。
单PET进行核医学显像时,有其它诊断设备无法比拟的早期发现灵敏性等优越特性,但因药物及其原理所限,其定位精度不够好,有厂商后来将PET和CT设计为一体,扫描时根据需求同时进行PET显像和CT显像,并由工作站将两种图像融合到一起,以达到更好的鉴别和定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PET/CT示踪剂为胆碱、乙酸盐或者脱氧葡萄糖,在其基础上加入具有短期时效性的11C或者18F。示踪剂的作用就是在患者进行治疗时,示踪剂能够通过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进入细胞形成无法进行下一步生理代谢的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很好的在细胞内形成一个个“标记点”,通过PET/CT检测就能够看清这些标记点,进而达到诊断的目的。另外,肿瘤组织细胞自身的代谢旺盛,所以会大量吸收加入示踪剂的物质,导致整个肿瘤组织都暴露在成像系统之下,便于对肿瘤的范围、病灶区域、增殖情况等进行全面的检测。
但是本次试验中,笔者发现,利用18F-FDG作为示踪剂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患者体内18F-FDG与患者前列腺细胞膜上的蛋白酶反应并不理想,导致大量的示踪剂被排出体外,造成诊断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部分研究认为,该种情况是由于患病器官的细胞膜收到一定影响,导致其蛋白酶亲和力降低。所以笔者建议采用11C-胆碱来作为示踪剂,会起到良好效果。相比于传统的诊断手段,PET对发现小病灶区的优势较为明显,通过表格数据我们可以明显看到,PET/CT手段能够提升病灶发现率,但是单纯的PET手段成像像素较低,通常最小病灶区观察半径为5mm,通过CT手段的结合使用,能够将病灶区观察半径提升至1.2-2.5mm,有效的提升了病灶发现率。在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放疗剂量的选择能够很好的限制癌细胞的发展和增殖,但是如果剂量过大则会导致人体的正常细胞、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肠道系统和神经系统受损。本院采用的PET/CT手段能够实现治疗过程的全程跟踪,并且通过合适示踪剂的选择能够有效的反馈出病灶区的变化情况和癌细胞的增殖情况,便于医师随时修正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PET/CT手段在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提高病灶检出率和诊断敏感性,并且可以通过全程跟踪检测的方式来准确提醒医师放疗药物剂量的选择,是一种有效手段,但是业界尚未出台明确的检测指标和行业标准,同时由于本次实验样本数量不够充分,尚未能确定该手段的一些不足和综合经济期刊弊端,但是并不能否认该手段的实际作用,所以笔者建议在临床中可以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来选择诊疗手段。
作者:王玉分 单位:漯河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