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实践上对外开放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而从理论层面上讲,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更深刻体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所运用的哲学基础。
一、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形成过程
(一)主要内容
毛泽东在建国之初审时度势提出了向一切国家学习的策略。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最主要体现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报告中,在此篇报告中,毛泽东把我国同外国的关系作为十大关系之一,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所谓对外开放,就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与外国的经济合作、技术交流和文化交流的关系。正确对待外国的经验,向世界上一切国家学习科学的和先进的经验,要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的科学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强调了中国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毛泽东认为,中国对外开放是坚决应该且必然的,但是必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毛泽东多次强调可以学习外国的一切但不可忘本。所以说毛泽东的对外开放始终是建立在自力更生基础之上的。其次,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这是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关键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开放观认为,开放不应该是单向的而是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交流。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要学,政治的、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最后,强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是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毛泽东强调“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毛泽东强调我们做任何事最终落实点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切切实实把人民的生活水平提上来。由上可知,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本立足点,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是对外开放的核心,而归根结底我们对外放就是为了要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提高综合国力。我们只有坚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学习与借鉴一切国家的优点,才能真正发挥对外开放的作用,才能真正让对外开放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形成过程
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得以形成,在社会主义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早前在1936年,毛泽东在与埃德加·斯诺的交流中,就曾说到中国同外国有关经济方面的开放政策。1945年,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毛泽东又进一步指出:将来的新民主主义中国,将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上发展对外贸易和吸收外资,以促进中国的工业化。1949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又明确地指出:“关于同外国人做生意,那是没有问题的,有生意就得做,并且现在已经开始做,几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正在竞争。
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纳领》第57条中,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的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所有这些都充分地说明: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毛泽东是坚持主张对外开放和外国人做生意的,这标志着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已经基本确立。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发表于1956年。当中在论述我国的对外关系时,他明确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他再一次强调:“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从上述可以看出,毛泽东已经把对外开放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须的杠杆,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已趋成熟。
二、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原则
实事求是,是总结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所得出的哲学结论,它是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唯物论思想的集中概括,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进行调查研究,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的基础,它是中国共产党正确思想路线的核心。党的思想路线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它的基本精神就是按照客观事物本来的面目及内在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中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它渗透和体现在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各个方面,当然毛泽东的对外开放理论中也不例外地体现了他一直所坚持的实事求是。一方面他从我国的发展需要出发肯定向外国学习。毛泽东认为要发展中国除了自身艰苦奋斗外,还需要对外开放,要利用外国一切好的东西来千方百计来发展我们自己。
毛泽东还进一步指出:全国的民政府如果建立起来,外国借款和利用外国投资就只能用来发展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基本生产能力,特别是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基础工业和引进科学的农业方法和农业组织。1944年8月毛泽东亲自签署了《中央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文件规定了“在经济方面,在双方有利的原则下,我们欢迎国际投资与技术合作。”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又指出:“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通商事业,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但另一方面他又指出开放必须符合国情。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将外国的优点为我所用。他曾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向一切国家学习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地学,我们不要学习外国一些不好的东西,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学习一定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借鉴对我们有用的经验,并把它加工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实事求是原则的最本质要求就是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他在1956年明确提出了我们要向国外学习的观点。但是他也再三强调学习外国人不等于否定自己的历史,抛弃自己的东西。学习外国的东西只是手段,发展我们自己的东西才是目的,因此,应当既要学好外国的东西又要学好本国的东西。这些都体现了毛泽东关于学习外国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二)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运用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
矛盾是客观地普遍地存在的,事物的矛盾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要认识事物就必须分析具体事物的矛盾,分析在具体事物中体现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结。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深刻而准确地论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实质及相互间的关系。毛泽东进一步得出了“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的结论。一方面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着”。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毛泽东认为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也是重要的十大关系之一,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重要性,他从侧面肯定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他认为事物是矛盾的综合体,任何事物当然包括任何国家或民族都有优缺点两方面,不能因为它的缺点而不学习它的优点,也不能因为它的优点而全盘接受它的缺点,这两种极端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另一方面,毛泽东同志在对外开放中又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分析了矛盾的特殊性。毛泽东认为,中国的事是一种特殊性,在以普遍真理为指导的前提下要注意特殊性,做到二者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矛盾问题。在对外开放的问题上,毛泽东根据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特殊性原理,认为我们应该把中国的东西与外国的东西完美地结合起来,学习一切好的东西,发展自己,完善自我,最后会产生一个完美结合的优良品种。毛泽东曾深刻阐发了“中国不能离开世界”的思想。“既然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中国不能离开世界,那么,我们就不能关锁国而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此,毛泽东的态度十分明确:鉴于“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的事实……我们不是也不能是闭关主义者,中国早已不能闭关”。毛泽东认为因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所以中国必须对外开放,但毛泽东在对外开放中运用矛盾的普遍性的同时也结合了矛盾的特殊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可见,毛泽东运用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原理为对外开放思想提供了哲学基础。
(三)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中体现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统一观点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曾深刻地阐述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一方面,毛泽东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强调争取外援是必要的,坚持“中国不能离开世界”。另一方面,毛泽东经过调查研究与实践提出“要把国内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还提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1957年初,毛泽东在会议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至于帝国主义国家,我们也要团结那里的人民,并且争取同那些国家和平共处,做些生意。”另一方面毛泽东又指出“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毛泽东曾明确指出:自力更生是我们立足于一切发展的基本点。
毛泽东是唯物辩证主义者,他坚持唯物辩证的世界观,认为事物发展本质上取决于事物的内在原因而不是其外在原因,只有事物的内在矛盾性才能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毛泽东认为:“我们要熟悉外国的东西,读外国书。但是并不等于中国人要完全照外国办法办事,并不等于中国人写东西要像翻译的一样。中国人还是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早在1936年的时候,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斯诺交流时,就强调了此问题。他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是争取外援的前提和归宿。1945年1月,毛泽东说:“我们不能学国民党那样,自己不动手专靠外国人,连棉布这样的日用品也要依赖外国。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靠它,我们依靠自己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
1949年6月,毛泽东指出:“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可见,毛泽东坚持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坚持对外开放这一外因,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一切优秀成果用来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但与此同时强调对外开放必须建立在独立自主这一内因的基础上。总之,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为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打开了新的篇章,它不仅体现了马列主义对外开放观的基本原理还集合了中国自身的优秀传统,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里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与时俱进的。毛泽东对外开放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哲学基础,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结果,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奠定了相当重要的理论基础,并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对外税收经济期刊开放既是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也是我们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是我们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们的对外开放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关专题:安徽工业大学 一路一带和自贸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