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然资源和人口分布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导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从沿海到内陆递减的非均衡性。在我国的经济体系里,金融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内陆也呈现较强的区域性特色。以大城市为中心,经济资源在某个契机下快速聚集逐渐形成金融中心。经济资源快速聚集后,通过经济增长效应,该区域内的经济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进而带动周边城市经济的增长。中国西部地区部分省会城市已经开始倡导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我国独特的金融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金融地理;区域经济发展;经济中心
[中图分类号]F832.9[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6-01-01[文章编号]1671-6671(2016)01-0016-04
金融中的地理研究可以为我们揭示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对如何调控区域金融差异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也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区域内金融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布局出发,金融地理就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不同的经济资本不停地发生交流与碰撞所形成的一个金融空间,不同的金融资本在一个空间内不停地碰撞和分解,这种碰撞和分解影响着一个区域内的金融发展变化。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地方的金融资本和经济发展将变得更加复杂化。
一、金融地理与地方经济发展
(一)研究内容
研究空间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研究货币。近现代以来,许多金融地理学的研究成果都离不开对货币的研究,货币影响着空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秩序的发展。1.经济主体的地理研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经济主体,金融地理研究应该结合经济主体,对周边的金融环境进行研究,比如中国西部地区的一部分省会城市已经开始倡导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就是围绕当地的经济主体进行建设。[1]2.不同经济主体作用的研究。不同的经济主体具有不同的特征,这是经济主体本身的资本功能在社会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例如,银行和证券交易所,以及外汇交易所在社会经济中就有着不同的作用:银行的金融资源相对来说要比后两者分散,后两者的金融资源相对银行来说要集中一些,甚至银行和银行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例如商业银行更加倾向于向民间集资,直接在居民区间、私有企业之间开展服务,而国有银行主要进行的是政策性服务。[2]3.国家与国家之间金融主体的不同。一个金融机构能有怎样的发展,取决于这个机构所在的环境,有些国家成立了全国性的银行组织,例如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这些国家的一家大银行在全国各地设立支行,形成一个庞大又复杂的网络,把国家的经济统合起来,而另一些国家则以地方小银行为主,例如美国、德国、意大利等,不同的小银行把国家经济分割成无数小块的金融空间。虽然随着政府逐渐放开金融管制,美国、意大利等国家的金融主体也在向全国性发展,但是长期以来的分割经济所带来的地方性经济特色仍十分浓厚。我国的金融发展十分特殊,是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金融空间向市场化的金融空间过渡,不过目前由计划经济的金融空间向市场化的金融空间过渡的成功案例还没有。
(二)外部环境因素对金融地理的影响
几乎所有的经济主体都免不了被外部因素所影响,在上个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经济地理学的思维发生了变化,众多研究者也开始探究外部因素和金融地理之间的关系。1.法律法规或政策带来的影响。经济是国家的命脉,而金融机构又随着国家体制的不同有着自己的特色,有的国家完全把金融机构的主导权收归国有,例如上个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中国和解体前的苏联。现在的中国仍然制定着不同的法律规范着金融机构的行为。近十年来,由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渡过了经济危机,有些国家的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逐步地放开了经济管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由于开发西部时遭遇经济阻碍,西部地处高原,与东部发达地区相距甚远,因此联邦政府鼓励西部各州建立自己的地方银行,各州议会却出台了相关法律限制州与州之间的银行交易,这就是美国区域性经济的由来。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各州逐步对跨州经济贸易进行解绑,各银行可以跨州进行业务操作。[3]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的这一举措也影响了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甚至是发展中国家。随着政府的逐步放手,一些金融机构开始私有化,资金的流动更加频繁,从而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金融地理及地方经济同样重要,其中影响最大的技术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包括通讯和计算。这些技术的运用不仅使金融操作和沟通变得更为方便,还在金融学中提出了新的理念,比如说虚拟货币、网上银行等。此外,电子信息化服务代替了人工服务,使得大笔款项的贸易业务更加便利和安全。自从网上银行出现后,我们逐步进入了一个“无货币”时代,新的货币带来了新的金融产品,而新的金融产品带来了更多的消费和投资,甚至出现网上零售行业。屏幕上的电子数字代替了纸质的钞票,更加节能环保,新的金融投资也会带来新的就业岗位。3.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其实可以归类到政策所带来的影响里,因为无论哪个国家在遭遇经济危机时都会出台相关政策来应对,这些政策或多或少会对其他国家造成一些影响。经济全球化对金融地理会产生以下影响:第一,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多元化。经济全球化让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本地的外来资产也会逐步增多,市场的开放性给地方经济既带来了风险也带来了机遇。第二,对金融中心城市带来的影响。原本是资金资源聚集的大城市可能会分散一部分资金到其他区域。第三,全球化投资。不同区域的资本进行交流和碰撞,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各国的金融联系得更加紧密,全球金融体系逐步建立。第四,经济全球化加剧了金融投资的风险。经济全球化给地方经济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风险。美国的每一次经济危机都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二、国内的金融地理与地方经济发展
(一)中国国内特殊的金融地理环境
我国有着其他国家所没有的经济发展历史。我国从上个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各地域间在经济上几乎没有交流。经历了上个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向市场化经济迈进。这种特殊的经济发展历史是其他国家没有的。1.金融机制发生变化。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与金融业相关的法律制度,中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充分体现了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特征,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2.中国地域经济差异大。中国幅员辽阔,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在地域上显示出十分的不均衡,沿海城市由于和外界的交流比较多、起步早、信息通达,加上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良好的工业基础,所以经济较为发达,而内陆城市的经济发展则较为缓慢。这充分体现在沿海地区和内地,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差异上。下面是对2014年中国各省份的GDP做横向比较:[4]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东部省份和西部省份的地域经济差异非常大,东部沿海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西部省份大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并有大量的经济落后地区。3.信息技术仍未深入人心。我国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但是金融业的信息化服务却没有深入人心,大部分的客户,尤其是中老年客户仍然习惯接受人工服务,手机银行、网络银行、网络金融等电子信息化服务还没有被客户真正接受。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客户对网络金融信息安全的信心不充足,对于在线网络支付平台的使用知识还不够普及。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金融的影响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个拥有全球最多人口的文明古国即将接受世界的经济冲击,跨国金融机构在中国的贸易限制被取消,外资企业可以直接进入内陆和传统经济交流。从竞争的角度分析,外资企业和跨国银行的进入,国企和外企分享市场,国内企业可以通过学习和交流的方式进行理念上的更新,中国的企业也可以从更多的信贷渠道获得贷款。中国的经济由于内陆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市场上的良性竞争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5]从国内的角度分析,外资企业抢夺了国内企业的生存空间,给当地的金融体系带来冲击,同时也给政府的监管提出了新的问题。
(三)我国政治格局下的经济发展
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特殊政治格局下的特殊经济,对我国的区域经济产生了特殊影响。尽管在改革开放后,政府用国有制来淡化这层关系,但是中国至今都没有摆脱公有制经济所留下的影响。除此之外,我国的金融地理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不同地域的企业结构差异明显,加上外国企业的加入,我国的政治格局和金融发展体系,在世界上当属最复杂者。[6]1.经济发展与区域发展。我国的经济学家在具体的研究方面已经十分成熟,不过我们可以另外寻找一些切入点,比如,工业化经济向信息化经济推进的过程中,金融市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国家每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都存在着差异,这正好是我们推断论证的一个实例。从区域化经济发展来看,我国的地方企业可以分为大区域型、全国型,甚至是国际化的金融企业和地方化、小地域型的企业。这些不同的企业对地方经济有什么影响?当地的金融主体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发展,这个观念没有引起研究者应有的关注。2.金融企业与金融地理。近些年来随着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和制度、技术变化的加快,金融企业逐渐出现了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第一,不同的环境对金融企业的影响,尤其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第二,企业内部的组织部门有着怎样的区位特点,比如,研究机构、分支机构等。从我国独特的金融地理环境来研究,我国的金融企业和金融市场必然有独特的地方。总而言之,金融地理和地方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金融地理研究可以为我们揭示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对如何面对这些金融差异提供一个新的思路,而我国的金融地理在世界上显得很特殊。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对金融资源的抢夺越来越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我国金融市场的资金是逐步地集中、整合,还是逐步地走向分散,我们不得而知,找准自己在金融地理格局内合适的位置,才能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李建英,田岚.地方金融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探析[J].特区经济,2012,(8).
[2]彭宝玉,郭扬.金融地理及其与地方经济发展[J].生产力研究,2012,(9).
[3]傅雪莹.世界金融地理层级性及中国金融发展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中国统计年鉴编委会.中国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5]栾成斌.川渝地区金融地理研究(1890—1949)[D].西南大学,2014.
[6]王保庆.中国西部区域金融中心发展格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作者:胡尧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