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欧洲城市的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层面的微气候环境优化到景观空间结构的调整,从中观层面的建筑空间的多功能置换到微观层面的产业类建筑物的改扩建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希腊、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的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更新经验。希望能对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的方法探索上有所借鉴,对工业遗产的设计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设计
产业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衍生出一些负面效应,诸如污染环境、物压抑人、财富与情感不平衡等非人化、非审美化的消极影响。景观规划设计师们常运用科学与艺术的综合手段,以达到“棕色地段”或工业废弃地的环境更新、生态恢复、文化重建、经济发展的目的[1]。建筑工业遗产地所表现出来的久有的工业文明与现代信息社会的“撞击”,或是两种文明的“冲突”,该如何看待?如何把工业废弃地塑造成文化景观区?如何确定“更新”的范围与“保护”的目标?如何对待“熵化”的自然?这些都是摆在景观建筑设计师面前的棘手问题。其中,对待“熵化”的自然是一个带有哲学意味的命题。“熵化”表示自然与场地的被遗弃和破坏后动态的过程和状态,包含生态、社会生活、历史等各方面因素。景观大师哈格里夫斯(GeorgeHargeaves)的“熵化”“降质”的场地整治处理方法对后工业遗产设计具有启发性意义。哈格里夫斯把建立基地与人的关系,把来源于基地的特殊性调查植入设计中,这是一种以事物本身的特性出发的方法,是一种重视找寻景观本身内涵的方式,他将这样的方法叫做建立过程,不是最后的产品。建立过程本身是对历史文明的尊重,建立终端产品有悖于事物发展的历史规律。因为工业遗产本身是属于历史的一部分,目前进行的工业遗产改造的思想基点也应该顺承这条历史沿革的脉络体现历史的发展过程,在尊重环境历史的前提下进行“有意味的形式”的创造。在满足人们对区域历史性格的探求下,对场地的景观结构和建筑遗产进行重新改造和设计,完成建筑空间元素的重组和功能再表达是工业建筑遗产的工作重心。文章针对欧洲工业建筑遗产的设计创作,以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法相结合,从宏观到微观三个层面研究欧洲工业遗产建筑保护更新设计的模式及方法。欧洲工业建筑遗产更新设计的经验简单归结如下:(1)建立景观环境微气候的良性循环(2)建筑和环境空间的解构与再重组(3)产业类历史建筑的结构设计更新
1.建立景观环境微气候的良性循环:以希腊雅典伽斯——克拉梅考斯更新项目为例
宏观角度而言,设计更新最重要的首先是要进行区域微气候的环境优化,这是任何一个工业遗产地最必要首先整治的一项基本内容。换句话来说,目前很多工业废弃地的基本功能的缺失点就是系统得以重新进行创意的空间点,是能产生积极设计的地方。因为,在这样的原基址废弃地条件下,必须重新建立一个新景观环境微气候的良性循环,进行场地的“生命再造”。希腊1995年实施的雅典伽斯——克拉梅考斯城市更新的项目就是这样一种以“零废气排放”为目标的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城市更新改造主要针对的是一些目前居住和制造业混合的城市中心区,其功能正在严重衰退的用地。该地区建设始于1865年,地段接近雅典市中心和卫城,紧邻传统的工业区,是一片破旧的低层住宅和少量制造业的混合用地。设计的目的是更新这片土地,而不改变它的产业特性和社会结构,保留它特殊的文化特性。通过在建筑中和公共空间中使用可再生的能源和从工厂中移走污染源,目的是产生一个“废气排放为零”的市镇。如图1所示,左上角为雅典旧城3月21日11点日照阴影图、右上角为雅典旧城关于建筑院落气流能量利用的建议图、左下角和右下角分别是希腊雅典旧城街道风和阳光的影响分析图[1]。通过适当的街道和建筑设计保持良好的穿堂式通风,公共空间和带有大量树木和水体的私人空间的统一结合将产生微风,穿过炎热的或冰冷的环境,通过移走污染源,使用再生能源的方式,改善和优化地区的微气候环境。
2.建筑和环境空间的解构与再重组:以法国拉维莱特公园和英国利物浦阿尔伯特码头改造工程为例
面对庞大工业场地的控制,设计师必须具备能统筹基地内各种自然和人工元素的整合性思维能力,能将已经破碎的诸要素重新加以利用和设计归类,使得新的场地能够避免由于过于破碎带来的功能性失调。通常解决的方法包括运用格网结构、重新进行景观分区和主题游览线串连各景区的手法来组织空间。其中,格网模式能有效的控制工业场地的庞大尺度和破碎散乱的景观。除了建立格网和景观层来统摄工业场地的景观元素外,设计贯穿景区的游览路径会直接关系游人对于后工业景观的直接体验。屈米在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中,如图2所示,利用场地外围的西北口与东南口两个主入口交通点将主轴线确定,且网格方向与之一致,将网格节点设置为不同功能的公共设施和创意公共艺术品。从后工业景观的角度来看,拉维莱特公园运用理性的景观系统统一整合了大尺度的场地,通过高速公路和地铁景观场地与巴黎城中心区相联系,拉维莱特公园被评论家称为法国后现代主义园林的代表作。庞大的工业建筑和场地构筑最初是因为机器生产而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对于人的尺度来说过大。工业废弃地转变为城市景观公园后,部分工业遗产对观赏人群来说是视觉上的、有一定距离的,但是当关系到游客的切身感知和参与性活动时,应该将其设计缩小到近人尺度,从而便于人们的视听活动的感知与各类肢体接触,提升场所活力与场地的人性化设计品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的使用和对工业景观细部的感知质量。如图3,拉维莱特公园景观系统中的公园导引系统(如图3左上)起到了人流指向作用。同时,公园服务设施系统(如图3左中)提供了餐饮和娱乐的辅助功能;公园交通系统中的天桥和遮阳廊道(如图3左下)体现了对人们的交通穿行便捷性和遮阴等使用舒适性的考虑。其他的无明确实用功能的红色构筑物(如图3右侧)则作为空间艺术装置和辅助设施存在,人们可以上前攀爬、登高体验和思考空间所蕴含的多重涵义。英格兰西北部的利物浦因其具有船坞工业遗址成为世界著名的遗产地之一。利物浦阿尔伯特船坞改造是另外一个能明确反映建筑空间解构与再重组的案例(如图4)。遗产地内的船坞、烟囱和泵站等构筑物的主要功能已经转变成为商业和博物馆服务的建筑性质。但是,设计师将修、造船舶的齿轮、液压壁和旧的造船器械完好地保留于场地中,并系统展示于场地的交通轴线和建筑立面等明显突出的位置,使得人们在购物、喝咖啡和行走之间都能明确感受到阿尔伯特码头曾经发生的造船和修船历史。著名景观建筑师彼得•拉兹曾说过最具有挑战性的想象力在哪里,是在协调中还是在冲突中?拉兹认为:“不和谐可能产生出一种不同的表述,另外一种和谐,另外的协调与一致。”因此,解构是一种使用灵活,而且具有多元意义,具有概念不确定性的一种介入方式。解构的核心是要展示一种双重约束,就是在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中均看到转化的希望,从而开启无限的空间。解构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模式哲学使得空间的对抗性和张力得以存续,使得空间的封闭性与开放性得以灵活展现[2]。这是很激动人心的一种设计方式,因为对待历史性建筑的原真性和更新部分设计就是新与旧的不断转化和融合,在转化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建筑的脉络和对当代建筑的启发。
3.产业类历史建筑的结构设计更新:以意大利罗马蒙特马尔蒂尼中心博物馆为例
工业遗产地建筑更新改造是指针对工业建筑遗产在现代应用上所表现的功能不足或功能错位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工业建筑改扩建的形式与新建筑不同,设计者首先面对的是原建筑的历史已有形式,应该保护建筑遗产的原真性。《威尼斯宪章》对于第一类历史性产业类建筑具有指导作用和重要的约束力,该宪章中指出,历史性建筑所不得不增加的部分需要与原来的建筑外观有明确的划分,而且能使人感知到这些增加的部分是当代的新设计,而且与历史建筑的外观要协调处理,防止新增加的部分对原有历史建筑的原真性和艺术性的破坏导致建筑遗产失去见证历史的基本属性。依据对产业类历史建筑在空间与结构特征方面的分类,对三种不同空间结构类型的建、构筑物所对应的改扩建方式进行了粗略的归纳[1](表1)。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和扩建方式基本包括在表1中。应该充分利用和顺应不同空间结构类型的建、构筑物各自的结构特性。在对建筑早期改造策划的过程中,要依据原来所具有的建筑或构筑物的结构与空间类型划分来开展所谓的扩建或改建的技术可行性综合评估。这就要求结构工程师的介入合作,这是建筑师要尤其重视的环节,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在改造过程中,只有明确了限制条件,创作才能有所依靠。意大利罗马市南部蒙特马尔蒂尼中心博物馆是融合了诸多产业类历史建筑博物馆改造方式的典型案例,也是建筑界的一个典范。它主要展示20世纪遗留下来的工业技术文化。马尔蒂尼中心博物馆在其设计之初,设计师将固有的厂房与设备进行了历史价值评估打分,将价值较高的很多设备进行了工业遗存登记,将保留下来的厂房和机器用于空间的分割。在空间设计中,设计师有意识地将奴隶时代的雕塑介入工业时期的机器元素组成的环境中,而且二者被有机设计融为一体。白色的大理石雕塑和黑色的机器通过鲜明的对比形成了统一的效果[3]。这符合空间设计的创意,空间被工业机械设备和某些建筑遗存所控制和引导(包括天棚和某些建筑立面),这也打破了博览空间一贯给人的单一和沉闷的感受。置身其中,是一种“混乱的和谐”,作品所表达出对传统语境与现代的“冲突”似乎早已使人忘记了对于展品本身历史与艺术特色的关注。设计师将作品的感知设计扩展到材料的混合应用上,创造了丰富的感知经验,给予人们作品意图的暗示。暗示因其不确定性,意义的多元性而变得神秘,表达传统语境与现代的冲突,这种暧昧始终贯穿于博物馆更新创作的过程之中。因此,工业遗产建筑的室内空间往往是遗产改造的核心。产业类历史性建、构筑物的改扩建方式具体方法如表1所示,空间的改造主要是空间的功能替换,空间的重构主要有化整为零、联零为整、局部增建、局部拆减和局部重建的方式。扩建包括水平扩建和垂直加建的方式。工业建筑遗产的外部形式和基本特色应当在经过专家评估后,进行严格的拆除情况细部说明和维修保护措施设计。对一些结构已经完全损毁的建筑遗产,通常应该在尽量保留建筑外观整体完好的状态下,对建筑内部进行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整体性设计重建,以维持建筑及环境原有的历史风貌,保护建筑遗产的原真性。
4.结论
文学中的言语行为是用词语和符号建构起来的形象、场景和环境[4]。然而,设计中的语言是基于特定场地功能整合的基础上,利用场所的历史性与艺术性符号重建起来的形象和环境,其必须符合特定群体的感知经验和行为规律,是空间内在属性的表达,是设计师书写设计文本的体验。该体验会进一步转化为启发人的生活观念的一种能力,起到转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作用,进而推进新的设计思想的出现。总之,本文以欧洲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法,从5.蒙特马尔蒂尼中心博物馆(图片来源:参考资料[3])宏观上环境微气候的优化到景观空间结构的整体调整,从中观上建筑空间的多功能置换到微观上产业类建筑物的改扩建方式等多个层面上探讨了欧洲工业建筑遗产改造更新模式及设计方法。希望在面对复杂环境的工业建筑遗产改造项目时,我国建筑及景观设计师能以环境系统整合的视角,在对建筑群的风环境、光环境和噪声环境进行全面整治的基础上,以保护建筑遗产的历史原真性为出发点,系统分析基地历史遗存特色,将保护后的建筑用途和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的限制说明(严禁对历史建筑遗产的原有艺术和历史见证部分进行不可挽回的破坏式开发),灵活运用空间解构和功能重组等设计手段,为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项目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践助力。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80-110
[2].Benjamin.Andrew,“Deconstruction,”inMalpas,SimonandWake,Paul(eds),TheRoutledgeCompaniontoCriticalTheory.[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89,2006:20-35
[3].冯刚.从热电厂到博物馆—罗马蒙特马尔蒂尼中心博物馆设计[J],城市环境设计,2005:(01)
[4].陈永国.德里达与解构策略.[J]文艺研究,2007.(08)
作者:刘芳芳卫增岩 裘知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