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作文教学,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并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其中,“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是基础。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作文是真人真事真情流露”“作文教学要重视生活的积累”。所以,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点,应该是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丰富写作的源泉。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引导。
一、从实践入手,指导学生轻松写作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许多教师都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但仅仅靠眼睛观察还不够,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尝试做一些有兴趣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体验生活,以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增强其感受能力。教师应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设计、推荐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去大胆观察、实践。活动的形式一般有:体验式实践。现在,许多小学生的生活是很封闭的,每天几乎都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这样的生活会使学生对其他的事情漠不关心,因而缺少生活感受。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工厂、街道、医院和商店,让他们去参观、去实践;还可以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带他们去野外踏青,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去观察体悟,丰富和强化感受,捕捉文思。调查式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古迹、自然风光等语文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收集材料。如:为了写好《一个令人敬佩的人》,教师可布置学生争取机会与要写的对象进行交谈,或对知情人进行调查,通过这种途径使素材更丰富、更典型。活动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增加对作文的兴趣,更要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作文源自生活,材料就在身边”的道理。
二、从范例抓起,让学生自由写作
教师创设某些情境,并引导学生依此法写作,的确能够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但长期这样做,不仅教师劳神费力,还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和习作题材雷同、叙述雷同、立意相似的弊端。另外,教师创设的情境是有限的,而学生自由广泛的观察联想却是无限的。所以,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最动人的素材是生活中自然真实的表现,自己的写作只有能反映生活的“真人真事真物”才最具活力。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取材,一方面,教师要以名人名事来引导。由于小学生认识层次浅,知识底子薄,如果平时再不注意观察生活,不积累素材,一遇到命题作文,必然笔下空空,只好胡编乱造,应付了事。这样的作文,千人一面,没有新意。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最动人的素材”是生活中自然真实的发现。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亮点”。生活中有许多值得体味的闪光点,如果不留意,就会稍纵即逝。教师要教育学生做个有心人,随时收集、积累生活中的这些闪光点。
三、从训练抓起,让学生做生活的掘金者
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和取材的能力,要经过反复的螺旋上升式的练习才能逐步提高。教师要设计科学、有层次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取材、选材能力。学生初练作文,可以从观察自然写话、观察静物写话、观察气象写话等内容练起。久而久之,便能引导学生形成随时随地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要强调两点:第一,观察要有思考,观察后要尽量从感性认识升华到对人、事、物的理性思考的高度。第二,要有记录,要指导学生建立作文素材库。让小学生写观察日记是个训练能力的好办法。另外,也可指导高年级的学生用记录卡片积累素材。记卡片时可分类记,如写物类卡片、写景类卡片、写人类卡片、记事类卡片等。以上种种途径,其用意都在于让学生形成有意识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和习惯,等到写作时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种从生活中选择材料,再根据作文立意去取舍材料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周运红 单位:新野县城郊乡官碾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