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患者的护理与其他科室护理不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和时间[1-2],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整体的护理效果,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降低患者的痛苦,急需采用一种较新的护理模式[3]。该院将责任分组护理模式应用于精神科病房护理管理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2月—2015年3月期间该院收治的精神科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分组将其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1例患者。观察组患者给予责任分组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护理。观察组有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60.1±11.3)岁;对照组有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35~73岁,平均(58.3±10.1)岁。所有入组患者均为精神病确诊患者,符合精神病的具体诊断标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如指导患者饮食、协助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等;观察组患者给予责任分组模式护理,方法如下。
1.2.1护理分组
共有护士23名,从中选一名作为护士长,负责病房的整个护理管理工作,其余22名护士按照年龄、学历以及职称等分成两个责任小组,每组护士11名。从中选择一名年资较高同时具有丰富经验的护师作为护理组长。由于精神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院中实行双班制。对负责区域的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治疗以及行为监护、生活护理、药效观察以及专科护理,同时做好出院指导以及随访工作。
1.2.2护士职责
根据患者的自身特点以及精神科的性质,采用分组分层管理模式。护士长的主要责任是进行监督、护理查房以及定期抽查,对患者制度的落实情况以及护理质量等进行贯彻落实。小组成员均在护士长的带领下完成护理工作,小组长对组员进行分工、指导和调配。根据患者的人数、人力资源、病情等诸多方面进行考虑,将工作合理分配责任护士,同时采用表格式的记录方式。组员采用24h负责制,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护理内容主要包括了患者用药、进食、生命监测、违禁物品的检查等,同时还要负责患者在院期间的安全,保证患者能够按时治疗。
1.2.3护理指导
护士需要掌握好的沟通的技巧,如可与性格外向的患者进行直接沟通;而对性格较为内向或者首次住院的患者,需要进行间接沟通;而对于存在心理疾病如焦虑、抑郁的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则需要对其多加鼓励和开导,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充分信任护理人员从而提升其依从性。在院中还可建立宣传栏,制定专科知识专区,进行健康知识讲座,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指导,促使其尽早回归社会。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主要包括患者需求的及时性、与患者的沟通、健康教育、服务水平以及业务水平,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越满意。
1.4统计方法
数据经SPSS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不同模式的护理,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1%(49/51)和70.6%(36/5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精神科病房护理管理中采用责任分组模式可以使护理流程和护理人员的分配更加合理,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增加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细化责任护士的职责范围,可以充分挖掘护士的工作潜力,对患者给予不同层面的分开管理,可以使护理工作整体上更加系统和深入,提高了工作效率[4]。采用责任分组护理模式能够使患者得到更加优质的护理模式,通过护理人员一对一的护理使患者提升了对整体护理质量的满意度,这也进一步提升了护理人员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5]。综上所述,在经过不同模式的护理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96.1%(49/51)和70.6%(36/5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说明了将责任分组护理模式应用于精神科病房护理管理中能够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体现出很好的实用价值,临床中可推广使用。
作者:张凤坤 单位:吉林省脑科医院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