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60例年龄25~40岁的健康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3.45±2.78)岁,其中男39例,女21例。经医院检查入选人员未出现高血压、糖尿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病症,均属自愿参与本研究,过往无吸烟史。
1.2研究方法:①仪器使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肢体加压使用鱼带跃疗袖带式血压计。②方法:加压试验分别在远端和近端施以0、40、80、120HHmg的压力,分别以P0、P40、P80、P120表示,压力单位为40mmHg。③流程:静息状态下取研究人员仰卧位,四肢处于外施外展状态,PSV、PRV、RI的数据,至少进行3个周期以上的测量取平均值进行记录。近端加压实验:将袖带式血压计固定于实验者上臂最上端位置,具体位置应为能够暴露肱动脉中下段,且保持探头据袖带下边缘距离在2cm以上。远端加压实验:将袖带式血压计
别固定于实验者腕关节和踝关节,获得满意的彩超图像,取三次平均值记录血流速度曲线变化特点。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珋x±s)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60例健康人员静息状态下PSV、PRV、RI的数据比较:静息状态下60例健康人员的外周动脉彩超图像清晰,管壁通常,结合心电图记录显示可知,收缩期曲线快速上升至尖峰,舒张期快速下降,舒张中期维持稳定低速小波,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近端加压后外周动脉血流变化:上臂加压后BA、RA的PRV数值升高,P0、P40、P80、P120不同压力下,数据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I组建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远端加压后外周动脉血流变化:远端加压后腕关节BA、RA出现明显的多普勒变化,波形随压力升高而出现显著性的变化,PRV和RI数值P0、P40、P80、P120四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传统医学认为脉中血液以循环方式在流动,但是西医认为仅在左室收缩期主动瓣膜口才会出现舒张使主动脉关闭[4],主动脉的起始端称为盲段,不会出现血流补充等症状,主动脉的内径即使在舒张过程中变化也不大[5],因此不能维持此段血液向前流动,会出现不规律的血流动力图像。人体中血液流动以心脏为起点,伴随心脏的跳动周而复始的流动,全身的循环系统组成了能够提供患者血液流动的通道[6],血液不属于物理层面研究的典型流体,但是还是能够依据血流动力学的理论进行研究,但是流动方式和规律探究起来相对困难,从解剖学角度分析,只有在左室射血期主动脉口才能有血流出,射学期结束后血液得不到持续的补充[7],有观点认为在这个阶段依靠势能弹性回缩的血管壁,并不能提供血液持续流动的能量,主动脉收缩期的血液并不会在收缩期结束后持续向前,会暂时处于静息状态[8],到下一次心室射血前,这段淤积的血注才会重新流动,结合主动脉的收缩期占整个心动周期的三分之一的理论可知,主动脉血液以进一次退两次的形势持续不断的循环[9]。在理论界将这种循环方式称为步进式[10]。因此通常认为的持续流动的理论并不能成立。但在血流过程中会出现非步进式的特殊情况,部分耗氧量较大的器官会出现阻力较其他器官增大的情形,在舒张期血压值相同情况下,供应含氧量大的器官的血管内血流连续,而四肢则不会出现连续的血流。这是研究中发现的特殊所在。本实验中60例健康患者的检查显示静息状态外周动脉彩超图像清晰,管壁通常,结合心电图记录显示可知,收缩期曲线快速上升至尖峰,舒张期快速下降,舒张中期维持稳定低速小波,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近端加压后BA、RA的PRV数值升高,P0、P40、P80、P120不同压力下,数据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I组建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端加压后腕关节BA、RA出现明显的多普勒变化,波形随压力升高而出现显著性的变化,PRV和RI数值P0、P40、P80、P120四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存在四肢外周血反向血流,我们认为这些与外周动脉血的及解剖结构和生理特性有关,从大动脉到远端肌形小动脉血管逐渐变细,在血管分叉处,血流发生转折,在下一次心动周期来时,与原来的脉搏叠加,成为促进血液柱再行反流的原因。
综上所述,正常人在静息状态下血液流动不连续,在外界加压条件下会随压力变化而呈规律性变化,会出现远端加压PRV、RI数据差异明显,近端加压PRV升高,RI不变的特征。为诊断动脉血管疾病提供了依据。
作者:蔡遂娜 汤昔康 单位:广东省潮州市潮枫路中心医院枫溪门诊B超室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