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艺术家对黑桥社会成分的介入,非盈利的艺术机构也悄然兴起。目前黑桥的非营利性艺术空间已增至六家,“OFF空间”由来自奥地利的女艺术家Bianca和她的好友创办,从起初的自己在投钱,到后来获得奥地利艺术基金会的赞助,Bianca已经将空间维持了三年,并希望以后可以建立艺术家档案、出版画册等。继“OFF空间”后,由艺术家郭鸿蔚建立的私人空间“分泌场”和由来自甘肃的年轻艺术家蔡东东、策展人戴卓群、何迟、闫冰,和杨画廊创办人杨洋等人共同创办的“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相继出现。与“分泌场”的私人性风格截然不同的是“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虽然成立于2013年初,但空间成立后的首个项目由策展人崔灿灿策划的“夜走黑桥”,却让“空间”的知名度骤然间享誉全国。再加上“五十六度”空间、“嘿瞧”空间以及2014年3月创建并因艺术家蔡东东“万神庙”计划而名声大起的“action”空间,俨然成为黑桥村重要的也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具前卫性的艺术项目场所。
1活在黑桥
生活在黑桥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项全方面的锻炼与挑战。在黑桥的居民区中,狭窄的巷子,无章的商业招牌,以及乱搭乱建的现象,使原本规整的二三层楼群变得鳞次而无法栉比。除人口基数大以外,人口分布密度却呈现出严重的失调。在地理空间上划分,位于黑桥村西偏北部的居民区,一间60平米的两室一厅民宅除了主卧、次卧要独立为单位出租外,仅有的客厅也要装修成隔断间对外租售,就这样无论是幸福的三口之家还是新婚的二人世界,都要面临至少6人生活在60平米的公共空间里。由此可见,无论是从人口居住密度,还是煤气、水、电的能源消耗方面,亦或者说是二氧化碳和氨气的排放量来看,都是严重超标的。而位于村子北偏东以及东南部、南部的仓储区、工作室区则呈现出地广人稀的景象,对于这一区域的艺术家们来说,工作室的租金在每日每平米0.5到1元之间不等,自来水基本为臭的近几年有所改善,供电为工业标准,每度约在1.5元左右。在黑桥,餐饮行业曾经是一个问题,一来是像样的餐厅很少,二来是卫生无法达标,因此每次就餐后也最好订制一份与药店止泻专柜搭配的套餐,而随后开业的蓝房子酒吧,小美厨房和后院披萨,当然还有著名的六道院烤全羊,也填补了黑桥村餐饮业正规军的空缺。
2矛盾黑桥
黑桥是一个矛盾体,他的矛盾来源于其中各个方面的差异。大量的现居人口和恶劣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是杂乱的村落,退一步是繁华的望京城市;接受过高等教育思想前卫的艺术家与来源于乡土思想保守的务工人员这一对对差异促成了黑桥社会关系中的复杂性于多元性。黑桥村与其他的城乡结合处有着相同的特点,只不过与它比邻的是北京这个巨无霸的世界大都会,因此各方面的对比会显得更加尖锐。前文笔者描述了黑桥的人口分布,而巨大的生活消耗也促使黑桥村出现了大量的生活垃圾,通过雨水的渗透导致地下水资源污染,从而进一步影响人们的生活,因此,日益增长的社会人口与不断下降的生存环境成为了黑桥村的客观矛盾。除此以外,房地产开放商的风吹草动,也成为黑桥人民最关注问题,一方面看重房租便宜,文化集群努力的挤入黑桥。另一方面,因担忧随时可能发生的拆迁而惴惴不安,这似乎加重了黑桥人民生活中危机感,也成为很多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因此,希望长期稳定的居住诉求和国家频繁的房地产开发成为了黑桥村更大的现实矛盾。
3创新黑桥
过黑桥村是中国当代艺术最活跃、最前卫的文化地带,在艺术发展形式多样化的今天,任何单纯的媒介都已无法满足艺术家们对创新的渴望,一种全新艺术表现形式的孕育也将黑桥的艺术活动推至文化舆论的风口浪尖。由于这种艺术形式开始于黑桥而且并没有在美术史方面得到一个定性,因此,笔者暂时将其命名为“互动性的艺术事件化实验项目”(以下简称“互动性事件”项目)。对于这一“互动性事件”项目的产生并非偶然,其源于一个具有创新性的艺术集群,从最初由蔡东东,胡尹萍,江波组织,但尚未开始就已经被警方结束的“乡村马戏团”项目和同为他们策划,酷炫十足的“长安街拉力赛”,随后则是崔灿灿享誉全国的“夜走黑桥”,以及蔡东东人气爆棚的“众神殿”建庙计划,再加上刚刚结束不久的于伯公“伏特加”艺术实验项目,都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以崔灿灿的“夜走黑桥”为例,策划人崔灿灿为本次项目所设定的游戏规则决定着所有的作品并非为观众而展示,其对空间不设限制、不设保护,对艺术家的进入不设时间和媒介限制,在这里所有人的创作仅仅作为一种参与的态度而存在。但事实上,当我们慢慢地来看这些参与其中的作品,我们会记住什么样的作品?会记住谁的作品?事件性的人做的事件性的作品以及被重复转发次数多的才会让我们的印象更加深刻。而对于人气爆棚的“众神殿”项目艺术家蔡东东则是运用了“众筹”的思维方式,并假借当今发达的自媒体传播,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艺术作品的整体创作中,每一位参与的艺术家,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所创作出的作品“神”都可以看作是单独的艺术本体,而在历经数月的创作积累与彼此互动之后,完成整体项目的事件似乎也在无形之中生成了一份艺术的文本,这份文本通过作品的累计展示和图片文字等资料的记录,而产生了艺术的实体。当人们再次回顾整个项目时,究竟记住了哪一件艺术品似乎也并没有那么重要了,这种互动性的艺术事件化过程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同一时间成为众多参与者与关注者的集体记忆。当我们回头重新审视这些艺术事件时,会看到在规则和艺术家创作动机之间有互为因果的关系存在。当处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下,首先,抓住第一手的感觉并对其转化,从而成功地引起广泛关注,这已经是进入一个可被阐释系统的重要一步,这也就是“互动性事件”行为的创作和反应方式。如果在这一艺术形式的阐释系统中,可以长期出现文本语言的互相转译,那对艺术家来说就已经做到了创作作品的圆融。在创作结束之后,作品是否存在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阐释的语料库中有其作品的可被阐释的一条词条存在。这也被视为艺术创作进步的一大重要表征,但是又可能将艺术创作推向更大的形式化表象,导致终结创作原始目的。这也是目前西方提倡“本真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黑桥村文化艺术现象的研究将成为笔者长期从事的一项工作,面对这一游走在主流意识形态以外的文化载体,黑桥村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走上中国当代艺术的舞台。笔者相信在若干年后,当我们的年代已经成为了历史,黑桥村的文化现象与艺术尝试必定会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马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