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软件开发 >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5篇)

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解决路径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涉及面广,需要擘肌分理,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深层根源在于权益侵害,突出表象在于心理层面,治本之策在于城乡统筹发展,逐步减少留守儿童直至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群体的消失。

关键词:留守儿童;解决路径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已经广泛进入国民视线,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简称《意见》),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案措施和长效机制。现实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涉及面广,需要我们擘肌分理,为保护好、培育好农村留守儿童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最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深层根源是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1.生存权面临威胁表现在家庭监护和亲人照料缺位、人身安全失护和健康隐忧等方面。根据《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年)》,目前我国有多达921万的农村留守儿童一年都无法见到父母,他们由于脱离父母监护、享受不到家庭温暖而成为“事实孤儿”;同时,留守儿童在与父母人为分离的状态下,如果隔代家长或委托监护人又监护不力,特别是一旦出现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的情况,那么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着实堪忧。近些年媒体对农村留守儿童打架斗殴、意外伤亡、被拐骗、被性侵和被社会不法分子利用等情况屡有报道;再者,困难家庭的留守儿童在饮食、营养、居住条件和卫生状况等方面境况都比较差,加上还要从事家务劳动以及管理农田、施肥和喷药等繁重的田间劳动,甚至有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按时接受各种预防性疫苗的比例也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其健康状况也存在很大隐忧。2.发展权被削弱表现在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不完整和不稳定。一是由于父母作为孩子天然老师的缺位,隔代家长精力不济且文化素质偏低,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欠缺,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塑造儿童健全的人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状况未实现根本改变,特别是城乡在户籍和教育政策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农村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读书还是留乡读书的选择困难,其受教育过程又表现出不稳定的窘境。3.受保护权被侵犯表现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不受歧视、不受家庭暴力、不受酷刑、不受虐待和不受忽视等权利容易受到侵犯。现实中,有些成绩较差的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歧视,有些家长或隔代家长对不听话的留守孩子实施体罚或禁食,有些留守儿童的合理要求被家人忽视等,这些情况都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受保护权的脆弱性。

表层现象是心理问题最为突出

1.心理问题的负面影响现实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表现多样,但是最突出的现象是心理障碍,其心理疾患甚于他们的物质贫困。根据2015年6月《为留守儿童守住一片天——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留守儿童消极情绪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群体中有46.0%感到烦躁、39.8%感到孤独、37.7%感到闷闷不乐,有19.7%的留守儿童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可以说,发生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诸多不合群、自杀、犯罪和人身伤害等事件都有心理和情绪问题的阴影。2.对策建议(1)村(居)委会基层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跟踪。乡镇、村(居)委会基层应建立所辖区内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尤其要对心理障碍严重的留守儿童进行及时跟踪和疏导。(2)中小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开设心理教育课和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问题严重者进行针对性地心理矫正;学校要利用互联网为留守儿童建立亲情驿站,让他们能够定期与父母视频通话,沟通亲情;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有益活动让留守儿童体验社会、亲近自然,感受美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养成。(3)营造浓厚的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动员群团组织、社会力量加入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队伍中来,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关爱氛围。共青团、妇联要配合学校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工作;关工委要组织五老人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专家和老模范)通过讲故事、讲历史等形式,帮助留守儿童树立自信心和感恩意识;社会志愿者可以组织与留守儿童的一对一心灵沟通活动,开展互动游戏,引导留守儿童打开心扉,正确面对困难。新闻媒体要发挥传递正能量的作用,电视台、广播电台和网络媒体要及时发掘少年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群体中勇于面对挑战、克服困难、感恩孝顺父母和发奋努力学习的动人事迹,激发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治本之策是统筹城乡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群体出现以来,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积极开展了关爱保护工作,对促进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却不能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长期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路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让农民工及其未成年子女“留得住城”或者“回得了乡”,彻底根治父母与孩子时空分隔的窘迫境况。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各地要充分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大力推进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并深入挖掘农业各种功能,拉伸产业链条,以规模化、集约化和纵深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吸引一批农民留在农村,使他们能和未成年子女一起生活。2.落实人口城镇化要求,着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人口的城镇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要求,对于离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符合条件者应加快其融入城市完成市民化的进程,使他们能够平等地享受当地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使其有条件亲自监护照料子女;对于随迁的未成年人,应保证他们平等地享有在当地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能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3.落实好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当地要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深挖和发展本地特色产业;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财政、金融的优惠政策或税费减免、手续简化等手段鼓励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当地人社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在创业就业政策宣传、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项目推介等方面积极为农民工提供优质服务。

作者:伍先斌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对策

在农村教育中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农村留守学生。他们泛指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务工,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由他人教育管理的未成年学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直接教育,对孩子在心理成长和个性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导致孩子在心理健康和品行等方面出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心理健康问题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交流,首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自卑内向。其次是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其内心对一切比其他儿童更敏感,对老师及监护人的管教更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总感到有人在欺负他,压抑难平。再次是任性。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总觉得在心理欠孩子的,孩子无论提什么要求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再者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看,出于天然的血缘亲情关系,爷爷奶奶大多过分溺爱孩子,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过度的溺爱、放纵造成孩子的任性。

二、道德品行欠缺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暇照顾孩子,总觉得自己对不住孩子,对孩子产生了比较强烈的愧疚感。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本身文化素质就不高,教育孩子的方式欠妥,他们认为只要用“金钱+物质”的方式来弥补孩子缺失的亲情就可以了。这就造成了他们去索取爱,不知道去施爱,对家人、师长、邻居、朋友表现冷漠,缺乏社会责任感。再次,由于监护人大多是爷爷奶奶,年龄较大加上忙于农活,精力有限,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对留守儿童出于物质上关心多而对孩子的精神需求缺乏了解,对孩子过分放纵,没有正确教育引导孩子,使得留守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难以养成。由于长期缺少有效的管教,有些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行处于自然放任的状态,缺乏必要的自律性和自觉性,道德意志薄弱,容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气。作为一名农村的教育工作者,要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一、转变教育方式,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人格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对农民工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首先,要在思想上使父母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多想想,决不能简单行事。教育孩子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改变重物质轻精神,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在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多的关注是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应教育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三、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建立有效的留守儿童管理机制

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第二阵地,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起主导作用的。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局限性,教师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而言,教师与其亲密程度越高、越有信赖感,对其的影响就越大。在家长与留守儿童产生隔阂或较为疏远的情况下,教师理应担当起主要教育者的角色。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尤其是了解清楚其父母的详细通信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信息,经常将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以信件或短信等方式向其父母反映,让其在工作之余多教育其子女。这样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家长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地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四、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联系,共同关注留守儿童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留守儿童问题,仅凭家庭或学校教育,留守儿童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首先要加大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留给青少年学生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其次是学校在做好校内工作的同时应积极争取校外教育资源。如争取校外教育力量实施教育,比如聘请校外辅导员、发挥留守孩子身边的老党员、老教师等的作用,请他们帮助管理照看等。还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关爱留守儿童。努力形成政府、村委、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出浓厚关爱氛围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因此,破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难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必须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相互配合。让我们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弥补父母未能给他们的爱,让我们共同携手为他们创建一片美好的蓝天。

作者:罗付兴 单位:贵州省平塘县大塘镇西关中学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而留守儿童的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留守儿童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不仅包括身体、安全,还包括被我们所忽视的心理问题。通过信息搜集,了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并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不仅有利于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

一、概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有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务工,且人员不断增加,使得留守儿童的数量也不断增加。1994年日本上官木子的《留守儿童应引起关注》一文,指出留守儿童问题应该引起关注①。国内专家吴霓认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与人口流动相伴而产生的教育与社会问题。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聂茂指出留守儿童大多数内心孤僻,在留守儿童中具有轻度或中度的心理问题占40%,如不安、焦虑、恐惧等。农民工进城务工,不仅是为了自己脱贫致富,更是为了孩子以后能过上更好地生活。而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他们的世界里,反而有太多的缺失,他们非常需要父母的关爱与交流。

二、心理问题现状

通过对“留守儿童”、“留守子女”、“留守小学生”及与心理相关的“心理健康”、“心理问题”、“抑郁”、“孤独”等关键词在电子检索VIP、CNKICBM、及万方数据库中截止2015年12月发表的中文文献进行检索。对纳入所有已发表的关于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问题的调查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以下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除了在生活、学习上所存在问题外,其心理问题也较为为突出,在MHT量表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比因子的结果为:留守儿童在躯体症状、焦虑、自责的因子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在EPQ量表中,留守儿童在精神质、神经质因子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多为内向倾向型,情绪较为多变。在SCL-90中,留守儿童的全部因子均比非留守儿童高,其中,留守儿童的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较为突出。在孤独感调查工具中显示,双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体验对于非留守儿童与单亲外出的儿童相对较高,而单亲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体验明显性较差。1、性格方面心理问题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最先模仿对象,也是孩子最重要的依恋对象。父母进城打工,缺少了对孩子应有的陪伴与关爱。他们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来照看,而当孩子们遇到挫折与心理上的困难时,没有得到父母及时的帮助,而且家庭环境的相对不稳定,使孩子没有得到家的归属感与安全感,孤独也会逐渐增加,长此以往,在内心中不断积累问题,致使留守孩子在性格上出现内向、孤僻、抑郁等表象。由于父母长年不在身边,他们认为父母是因为家里穷,才迫不得已外出打工,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这种错误的认知没有及时的得以矫正,致使自卑性格的逐渐形成。由于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在学习新鲜事物时,有时会产生恐惧,需要父母的解释与疏导,但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指导,使他们把这种恐惧心理常常埋藏于心里,以至于在遇到相似的情景时,会变得更加恐惧。由于在部分留守儿童的家庭中,在家庭教育方式上过于粗暴,采用打骂的方式,这使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变得更加恐惧与畏惧。2、学习方面心理问题在当今社会,孩子的学习成绩仍然是家长所关心的问题,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学生的学习成绩依然是学生最主要的评价标准,按照分数排名的顺序排座次的现象对孩子的身心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留守儿童,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较大的伤害。在农村,读书可以说是孩子成功、成才的主要途径,留守儿童的父母也较为担心孩子的学习问题,使孩子感到来自父母、学校方面的压力,出现了较多学习上的心理问题。首先,自控能力较差,爱玩儿是孩子成长的天性,孩子自制力除了其自身有意识去培养外,还需要父母及老师的监督与督促。然而,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督,代理监护人也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致使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上相对较差。其次,学习兴趣降低,留守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习无所谓的态度。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老人也年老体弱,孩子花较多的时间去做家务,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学习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父母在与孩子的联系过程中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学习心态及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使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变得越来越低。3、人际交往障碍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照看的隔代抚养,但相对于老一代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在教养方式与方法上,缺少技巧,采取的教养方式大多是娇惯。再加上老年人本来身体就不好,有时需要有人来照顾,就更无心去与孩子进行耐心的交流,仅是在生活上去满足孩子。况且,孩子与爷爷奶奶在所接触的生活层面有所不同,这就使孩子更加认为与爷爷奶奶没有共同语言,不愿意主动的与他们交流。当看到其他小朋友每天都与爸爸妈妈在一起,过着幸福开心的生活时,内心也会产生羡慕、嫉妒、不平衡、甚至自卑等情绪。4、不良行为习惯与行为偏差根据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可知,儿童在1.5岁至3岁时,是自主与害羞冲突的阶段,这也是儿童的第一个反抗期。一方面父母必须控制儿童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即形成良好的习惯。如使训练儿童要饭前便后洗手,讲文明,讲礼貌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有了自主感,他们开始自己吃饭、排泄。所以,培养一个好习惯不是简单的事情。而留守儿童在这个关键时期,却缺少父母的控制与指导,许多好习惯没有形成,这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根据科尔伯格“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道德发展水平理论可知,儿童时期正处于惩罚与服从阶段。儿童通过服从权威,避免惩罚来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去做。而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爷爷奶奶来照看,他们对孩子的管束较松,孩子的自律能力又相对较弱,以至于存在着道德缺失。为了能找到归属感,有的留守儿童甚至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群体在一起,以至于做出不仅是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事情。5、情绪方面问题留守儿童在情绪方面极不稳定,人都是具有情绪性的,根据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主要是父母不在身边,这使的孩子由于感觉就会产生自闭、自卑等一系列情绪体验,这些情绪会导致孩子沉默寡言甚至自暴自弃②。”在留守儿童身上表现突出的是情绪烦躁,甚至与老师同学发生吵架。留守儿童在身体上与心理上处于发展较快的时期,在进入青春期以后,青春期的困惑、交友的迷茫、以及学习上的困难,当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时,容易产生情绪上的问题,这些情绪不稳定因素,使学生因小事而产生的情绪波动,这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监护人应及早发现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进行及时的疏导,留守儿童自身也应在心理上进行积极的自我引导。

三、应对措施

1、国家政府与社会(1)在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较差,不能满足孩子基本的营养需要,每天还要帮助爷爷奶奶干农活,有的甚至放弃了学业。所以国家应大力支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补助,定期为留守儿童家庭补贴一定的生活费用。国家应该加强有关留守儿童的法律法规建设与完善,减少留守儿童的性侵犯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使他们在安全问题上有所保障。(2)在随迁子女入学的问题上,要制定“同等待遇”的政策,使他们与城里的孩子享受同等求学待遇。从而避免留守儿童因“不同待遇”而产生的自卑、内心不平衡等心理现象。(3)建立档案,加强人力、物力的投入,建立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各种意见或建议,定期向留守儿童普及各种心理知识。要加强对网吧及各种娱乐场所的监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的宣传,引起人们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主动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体会到社会的温暖。2、学校方面(1)学校在学生入学之初,应对学生的家庭有状况所了解,对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不断进行完善。建立“代理妈妈”“代理家长”制度,对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与帮助。老师多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为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多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沟通,让父母更多的了解孩子在学习、生活方面的表现。(2)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功能,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定期对留守儿童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不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如果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及时对其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心理咨询。(3)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创建良好的校风,加强学校的日常管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组织各种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在不断参与中,体会到快乐与成长。(4)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有志者事竟成”拥有远大的志向是学生不懈努力的动力,教师可以通过励志故事、学校举办名人讲座等,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不断激励他们,使他们树立自己的远大志向与目标,并不断鼓励他们落实行动。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认识到扎实的知识基础是成功成才的基础。在思想品德上,教师应做到言传身教,在普及德育知识时,还应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3、家庭角度良好的家庭环境,民主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相反则阻碍儿童成长。父母应在孩子形成依恋的关键期,留出更多的时间来陪孩子,应认识到因挣钱而错过在孩子关键期对他的培养,是以后用再多的钱也无法弥补的。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在家陪孩子,从而增加孩子对家的归属感。父母要经常与孩子保持沟通交流,可以在周末或假期陪孩子去游玩,增加亲子之间的情感。合理调节对孩子的期望值,既不要过高,使孩子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也不要过低,减少孩子学习的动力。4、自身角度(1)儿童的自我调节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皮亚杰认为当外界某因素干扰或影响主体,偏离必经途径时,主体内部会马上产生一种流动平衡的反作用,又把机体导还到正常的顺序里,如失败,就把机体导入新的但与原来相似的途径。(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避免形成以“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思想,加强集体主义观念,以集体利益为主,个人服从集体。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培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四、结论

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内容,在身体、心理、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问题较为突出且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国家应制定出较为完善、有效的制度、政策,政府要积极去执行,学校应做到有效落实,家长与教师也应积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动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小蒙.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现状与干预策略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12(20).

[2]江荣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2).

[3]王琳.我国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D].吉林大学,2012.

作者:苑青 成云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游戏阙失现象分析

摘要:留守儿童父母长期缺位、家庭结构断层或缺失,致使亲子游戏缺失。监护人对儿童游戏价值认同的匮乏,对待儿童游戏以及与儿童游戏的互动中存在着明显的封闭性。网络游戏渗透到留守儿童的生活中,剥夺了儿童亲近自然和参与群体活动的机会。农村留守儿童游戏阙失现象亟待解决,需要重视调节父母行为,促进亲子亲合;调节监护理念,呵护童心世界;调节环境变量,赋予灵性生活。

关键词:留守儿童;游戏;家庭结构;时空片段化;城镇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的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一些人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家乡,从而造成了一种分离的家庭模式,出现了“留守儿童”现象。相对于非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境遇,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尤其是在游戏方面,不仅存在游戏阙失的现象,而且游戏的内容、种类、性质也表现出较大的偏差。本文选取农村留守儿童游戏为视角,审视其现状,挖掘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游戏的意义及价值

游戏不仅来源于生活,也给予儿童以生活,游戏是儿童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罗恩菲德说:“游戏———可应用于儿童一切的活动。”〔1〕儿童在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游戏,乐此不疲,并且能从游戏中获得满足自身发展的内动力,不断认识、发展自己的身心。

(一)游戏加深儿童对社会行为规范的理解

“对社会规则与行为规范的理解与接受,是社会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内容。”〔2〕作为自发的活动,儿童游戏同样受社会规则的制约,且儿童在游戏中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远远超过其他活动。比如,在“过家家”的角色游戏中,由于儿童对真实的生活世界有了一定的感知与体验,游戏会完全按照儿童的意愿展开。在准备工作中,儿童与同伴共同参与设计“过家家”的场所,制定游戏规则,选择游戏伙伴,分配游戏任务;在游戏过程中,儿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对家庭成员所担任角色的观察,可以认识到角色的社会特点,并生动地模仿出各个角色的社会行为。比如,“妈妈”和蔼可亲,在“家”洗衣做饭,“爸爸”严肃认真,在“家”读书看报等。儿童游戏的开展带有很强的自发性、整体性和规范性,通过制定游戏规则、设计评价标准、监督自己与同伴之间的游戏行为,有助于儿童进一步体验、感受、理解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知识经验,有助于儿童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以及深刻地理解社会规则。

(二)游戏促进儿童意志品质的形成

儿童的耐力、毅力、自制力看似与游戏毫无关联,实际上,游戏能很好地培养儿童的坚韧性、自制性、果断性和自觉性。一方面,游戏需要儿童具备坚强的毅力和永不退缩的顽强精神。另一方面,游戏也是儿童意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以做风筝为例,儿童需要搜集制作风筝的准备材料,将竹篾削好,在纸上或者布面上按照比例绑成十字架,并将其固定,从而完成风筝的制作。在整个风筝的制作过程中,从材料的准备到制作的完成,每个环节都需要儿童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付出超乎寻常的毅力和耐力。另外,在放风筝的游戏中同样能锻炼儿童的意志力,比如,要想风筝飞得高、飞得远,儿童需要时刻注意观察风向,把握好放线和收线的时机。同时,儿童在风筝游戏中取胜,必须具备沉静、专注、胆识等个性品质。夸美纽斯说过:“因为游戏的时候,人的精神专注于某种事物,而这种事物又经常磨练人的能力。”〔3〕无论是从游戏材料的准备、制作,还是游戏的开展,都与良好的个性品质息息相关,需要儿童保持沉着冷静、持之以恒。开展游戏活动有利于儿童多方面意志品质的完满塑造,有利于儿童细心、耐心、责任心和自觉性的培养,有利于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三)游戏增进儿童同伴间的人际交往

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实现了与儿童自然游戏群体的双向建构:既建构游戏参与者的关系结构,又建构群体交往关系结构。第一,作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或是邻居伙伴或是幼儿园同伴,在参与群体游戏的过程中,他们都是以兴趣为导向,通过自身的活动以及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探索,在自主交往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的游戏团体。第二,儿童与同伴之间的竞争、合作、互动与对话可以使他们的集体意识不断内化,并逐渐消解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从而萌发出交往意识并产生出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团体关系的意向。第三,儿童内在构建出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外显为自己的个性特征和社会行为,通过关心他人,认同他人,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儿童可以初步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避免自己被团体所忽略。第四,儿童在游戏中,通过发挥自己的社交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形成主体间稳定、平等、互惠的游戏群体关系。作为现实的伙伴关系和游戏中的角色关系,游戏对儿童同伴间人际交往的影响是其他社会关系所不能替代的。留守儿童处在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游戏作为其主要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正确引导和实施,可以帮助留守儿童放松心情,满足其活泼好动的欲望,体验愉悦并缓解因父母情感错位带来的消极影响;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合理地表达情绪,发展社会认知能力,增进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和团结协作,建立同伴群体亲密感,维持友好的同伴关系,弥补因父母缺席而失去的对爱与关怀的亲密体验;可以激发留守儿童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帮助他们体会成功,提升自信心,促进个体和谐发展,从而避免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充斥儿童的业余生活并对儿童的身心造成负面的影响;可以帮助留守儿童掌握各种生活技能,提高其预见力和应对力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从而改善“教育真空”状态对留守儿童成长的不利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游戏阙失的现象审视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比较严重的游戏阙失现象。据《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的数据显示,20.2%的留守儿童几乎没有看电视或玩游戏等娱乐活动,38.4%的留守儿童一日娱乐半小时〔4〕。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用于玩耍的时间大打折扣,通过游戏获得发展的需求受到了限制,这极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同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手机、电脑、网络等走进千家万户,游戏机等电子玩具充斥着大街小巷。由于家庭监管和市场管理不足,儿童自身的理智和判断力处于发展初期以及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使得现代电子设备成了孩子主要的陪伴“伙伴”,网络游戏已渗透到留守儿童的生活中,甚至在一些地区,留守儿童沉迷于网吧、游戏室等场所而无法自拔。电子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儿童亲近自然和参与群体活动的机会,让留守儿童被隔离在自我的封闭世界,变得更加孤单。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游戏阙失的现象已日益严重,具体有如下几种表现。1.时空所限致使亲子游戏的缺失。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关系构成体,亲子游戏是儿童出生后的第一种游戏形式,也是连结父母与子女感情沟通的纽带。当前,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长期缺位,家庭成员的关系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的构建出现偏差,家庭结构出现了断层或缺失,这些现象直接影响到儿童游戏的开展。首先,空间距离隔绝了亲子间正常的游戏互动。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机会十分有限,与父母相处、玩耍以及接受父母进行教育的机会更是难得。因此,以家庭为起点的儿童社会化教育失去了基础。其次,父母与孩子的短暂相处并不能改变其对儿童游戏活动的淡薄意识。很多父母自身文化水平有限,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努力挣钱并能给予孩子好的物质保障,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生活了。孩子吃得饱,穿得暖,有书读就是幸福的,孩子成天想着玩游戏就不会用功读书了。每次家长与孩子的短暂相处,也成为弥补孩子物质缺失的时机,家长对于儿童游戏缺乏正确的认识,儿童也因此失去了所应具备的主动探索世界的欲望以及与父母开展交往的机会。2.监护人对儿童游戏价值认同的匮乏。“留守儿童”在户籍地主要由祖辈隔代监护、亲戚邻里监护等,教育主体能力下降使得教育功能弱化,这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有效性。祖父母虽然有抚养子女的经验,在照料儿童生活方面能做到无微不至,但一些老年人的观念比较保守,抚养方法传统守旧,缺乏科学方式的教养。他们认为玩游戏是“儿戏”,是幼稚的事情。亲戚邻里等临时监护人都将其责任理解为照顾孩子饮食起居,主要关注儿童是否安全健康,是否吃饱穿暖。他们往往害怕儿童在外游戏时发生危险,造成伤害而限制儿童玩游戏。由于监护人的文化素养、时间与精力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以及缺乏对儿童游戏价值的认同,使得监护人的教育观念保守落后,在对待儿童游戏以及与儿童游戏的互动中存在着明显的封闭性,因而无法满足留守儿童成长与发展的需要。监护人对游戏的态度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也影响其自我意识的生成。3.物质环境对儿童游戏的限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多姿多彩的生活对人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琳琅满目的商品、智能化的电子玩具,同样吸引儿童的眼球。高高的围墙树立起来了,单门独户的住房盖起来了,亲戚邻里间的联系也逐渐限制在铁门和高墙之外,留守儿童与伙伴的交往也受到了限制。一部分留守儿童局限于室内环境中,活动在监护者的视线范围内,开展属于自己的活动。尼尔•波兹曼指出,过去在城镇的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的儿童游戏也正在消失,儿童游戏已成为濒于灭绝的“物种”〔5〕。置身于其中,留守儿童失去了对游戏愉快且自由的体验,扭曲了他们纯真且质朴的天性。

三、农村留守儿童游戏阙失的对策

当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游戏阙失反映了“属于儿童最本真的幸福和快乐难以回归其生活”的现实。解决之道在于,让游戏贯穿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赋予儿童多姿多彩的生活。

(一)父母调节身身的行为,促进亲子关系融合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父母作为儿童成长的陪伴者、守护者,其首要职责就是欣赏和理解孩子,认同和支持儿童的天性,这将带给孩子自信和自豪。留守儿童与家长间缺少了亲子游戏、沟通交流以及共同的生活经历,势必会影响儿童成长。但是,即使不能长久陪伴,也不能因为时空而使亲子间的心灵相隔甚远。外出务工的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要调节自身的行为,通过在亲子间的互动行为中以及亲子间亲密的感受里增加积极体验,促进亲子关系进一步融洽。首先,外出务工的父母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增加情感投入,认可儿童的游戏行为。以儿童的发展和未来完美人格的建立为中心,站在儿童的立场,表达出真切的关心,认同儿童爱玩、乐玩、好玩的天性;理解儿童天马行空、奇妙荒诞的想法;关注儿童渴望爱与关怀的感受;尊重儿童内在发展的需要,并适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任何时候,只有父母与儿童产生情感共鸣,儿童情感的感受和获得才会更深刻。只有站在与儿童平等的角度,关注儿童的真实需要才能拥有敲开儿童丰富心灵的钥匙。其次,外出务工的父母应积极支持儿童参与游戏活动。父母可以通过电话、书信、视频等沟通方式,对儿童参加游戏活动给予关心与支持,让儿童参与游戏的原动力得以释放。儿童在满足和安定的情绪下开展游戏,可以体验成功和培养自信,促进各种良好品质的养成。

(二)调节监护理念,呵护童心世界

“老鹰捉小鸡”是儿童都爱玩的游戏,游戏虽然简单,但它却蕴含着令人深思的核心价值观,即如何在生命的互动与传承中构建新型关系。游戏中保护者与被保护者之间的关系实质上也是构建新型家庭关系的起点。在对留守儿童的照料中,监护人何尝不是游戏中的保护者。外出务工的父母将孩子托付给其他人照料,临时监护人与儿童相处的时间最长,成为沟通儿童、幼儿园与父母的桥梁。但是,监护不是单一的、表面化的教养,监护人不仅需要满足儿童生活上的需求,也需要关心儿童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游戏在某种意义上和生活是相通的,它可以在生活中实现游戏的传承和渗透。监护人可以指导儿童钓鱼、打水漂、翻花绳的技巧;可以与儿童一起制作弹弓、水枪、秋千、陀螺等玩具;可以给儿童哼童谣、讲故事、猜字谜;可以将父辈、祖辈儿时所爱玩的传统民间游戏传授给儿童,如踩高跷、剪窗花、打弹珠、捏泥人等;还可以在村落里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游戏比赛,斗鸡、滚铁坏、丢沙包、“两人三足”等都是儿童与成人可共同参与的活动。监护人通过调节监护理念,不断缩小与留守儿童的距离,建立亲密的家庭关系体,提高儿童的幸福感,给予儿童关爱和温暖,呵护儿童纯真与质朴的童心世界。

(三)调节环境变量,赋予灵性生活

游戏是存在于留守儿童生活中的,儿童理想的游戏环境应是自由、快乐、生态、和谐的自然环境。由于条件的限制,现代化的游戏场所在农村很难见到,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地理优势来弥补游戏设施投入的不足。通过儿童与大自然之间浑然天成的亲密感,使之相互融合,赋予儿童以灵性的生活。自然馈赠给留守儿童广阔的游戏场地和丰富的自然物体,有清澈的河流、茂密的树林、绿色的山坡及田野、漂亮的蜻蜓、可爱的青蛙……大自然是儿童的快乐之源,在这些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儿童可以充分利用大自然的丰富资源,在大地的怀抱里尽情奔跑,释放天性。户外游戏的内容极其多样,儿童可以利用沙、泥土、稻草、树叶等自制玩具,可以组织同伴在宽阔的场地里“跳房子”、跳皮筋、拔河、踢毽子、捉迷藏,还可以在池塘里捉泥鳅、钓鱼等。胡伊青加说过:“游戏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同日常生活的空间和距离。”〔6〕儿童在户外活动不仅能锻炼自己的运动技巧和体能,还能在生态环境下感受更多的自然美和生态美,衍生出儿童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感和崇拜感,从而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心态的形成。

作者:张宇峰 方红 单位:湖北大学教育学院

第五篇:留守儿童档案建设意义和途径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打工,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数量也与日俱增。本文就从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留守儿童档案建立的重要性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的方法途径三个方面探讨加强留守儿童档案建设,保障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举措和意义。

【关键词】留守儿童;档案建设;宣传;教育

近年来留守儿童喝药自杀、被性侵等事件频繁发生,引起了广大群众的深切关注,也引起政府对留守儿童等群体的特别重视。目前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包括人身安全难以保障、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不良、道德发展出现危机等,严重影响其生存状况和健康成长.这已成为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和难题。因此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形成联动合力,共同编织保护网,保障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留守儿童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庭教育与亲情缺失,导致人格发育不健全。相对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直接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心理智力的发展、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只顾拼命打工赚钱,无暇顾及孩子,甚至以金钱代替亲身教育和疼爱,用丰厚的零花钱和物质生活上的满足来弥补对孩子的亏欠和愧疚,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

(二)学校教育出现监管盲区,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自由散漫,人格扭曲,行为容易出现偏差。许多孩子在家里不听监护人教导,在学校更是不遵守规章制度,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积极性差,成绩不理想。经常迟到、旷课、说谎、打架,有的迷恋游戏,偷盗抢劫,养成社会不良习气,逐步走上犯罪道路。学校对学生分班教学的“等级分化”、座位安排的“隐性歧视”“差生标签化”、课堂互动的“边缘效应”等应试教学方式使本来产生厌学的学生“被遗忘”,更加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表现出种种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等异常反应。

(三)社会关爱出现空白区,导致人身财产不安全。由于家庭教育和亲情缺失以及学校教育功能弱化,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除此之外,政府、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出现真空,对边远地区、贫困地区重视不够,作为弱势群体的留守儿童常常陷入安全失保的困境。首先是由于监护不力而产生的意外事件。如意外坠楼、溺水身亡。第二是心理偏差出现极端逆反心理而行为过激。如离家出走、服毒自杀等。第三是由于自我保护和是非分辨能力差,往往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如被侮辱、被殴打、被勒索、被拐卖、被欺诈、被性侵等等,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悲剧频频发生。

二、留守儿童档案建立的重要性

(一)加强留守儿童档案建设有利于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由于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亲情,普遍存在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自卑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有利于掌握其生活条件,关注其心理动态,及时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加强留守儿童档案建设有利于学校科学教育和管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是学校开展学生工作的前提。全面掌握学生在校的学习状况和心理变化,对学校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调整教育决策,实现科学管理和提高科研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三)加强留守儿童档案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为城市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安全等成为他们的后顾之忧,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现状,改善留守儿童的生存条件、保障生命安全,消除外来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三、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的方法途径

(一)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各种信息。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只有掌握了基本信息,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档案的建立,应坚持规范性、系统性、保密性、动态性、适用性、客观性的原则,建立一整套以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留守儿童档案资源为核心内容,以规范的档案管理条例、法规为保障的留守儿童档案信息资源体系。首先以村或社区为单位,设专职人员负责进村入户进行认真调查,摸清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并确保调查内容应真实、客观、准确、全面地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一是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家庭成员,父母或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父母职业、工作地点等;二是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情况,包括健康状况、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等;三是留守儿童的学校生活情况,包括学校班级、班主任姓名、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等等。其次,当地档案部门要发挥职能,加强宣传、培训与监管。原始材料收集后,档案部门切实履行责任,与各部门积极配合,加强建档重要意义的宣传,提高留守儿童家庭建档意识,增强各个家庭参与建档的互动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档案部门要根据实际入村入户开展抽查调研,从实效性、适用性出发,建立一整套以档案资料收集、整理、保管、利用为主要工作流程的留守儿童档案工作机制。

(二)做好学校教育和建档工作,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首先,作为教师,要负责每周记录一次留守儿童在校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的性格变化,并与学生进行谈心、谈话。建立教师家访制度,规定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或通过电话、QQ群、微信群等多种联系方式,就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性格变化等情况与家长和监护人进行交流反馈和及时沟通,并认真做好记录,并将其纳入学生个人档案,不断对儿童档案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问题加以解决。校方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教师考核目标,增强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其次,学校应改变“唯分数论”的落后教育观念和体制,做到对每个学生应该平等对待,对留守儿童要给予心灵上的慰藉和温暖,知其所需,给予帮助和鼓励。第三,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增设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注意收集留守儿童心理变化档案。通过调查问卷、行为记录、访谈对话、学生作文日记等方式,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对有关情况登记记录、归类汇总,纳入心理档案,并及时补充、更新和完善,以便更好地对儿童做出积极干预和指导,并给学校进行科学教育提供参考。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心理咨询,疏导心理障碍。

(三)加强舆论宣传,构筑社会关爱平台,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加强舆论宣传和人文关怀,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首先,政府要加大干预,强化责任。坚持以人为本,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增强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积极建设留守儿童福利院、寄宿学校、“儿童之家”等基础配套设施,改善留守儿童生存条件。充分发挥公安、妇联、慈善等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职能,以留守儿童的档案为依据,打破户籍障碍,将留守儿童的医疗、保险、教育等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全面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开展法制宣传和安全教育,增强儿童的法律意识,减少犯罪。留守儿童承载着祖国的希望,他们的成长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加强留守儿童档案建设,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应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促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邓增娟.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档案,2013(1).

[2]李英.论农民那个村留守儿童心理档案的建设[J].南阳师范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作者:高焕杰 单位: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档案局


    更多软件开发论文详细信息: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5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rjkf/136074.html

    相关专题:制冷与空调 四川 儿科论文


    上一篇:第三方仓储管理问题及策略研究
    下一篇:遵纪守法法制教育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