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对于记者来说,新闻采访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尤其是在新闻报道里,因为访问不单是新闻工作者完成新闻报道的根本;作为一种艺术,它非常注重技巧与方式。访问是否顺利、是否精确全面都会直接影响新闻报道的水准。身为一名记者,笔者投身于电视新闻有很多年了,从实践中得知,新闻工作者在熟练掌握了基本访问技能后,也要注重电视新闻独有的访问方式。只要熟练掌握了访问技巧,就可以为之后的写作提供更加丰富、品质更高活灵活现、富有典型的写作材料,这样就能写出优秀的电视新闻作品。
一、事先做好充足的筹备
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工作便是在访问之前完成全面的筹备。学生时代,教师时常教导说:七采三写,更有八采二写。因此,在访问前,记者应该尽力钻研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相关的所有资料,知晓有关于它的背景与事发缘故,先了解有关人物就业状况,替成功的访问打下坚实的基础。很多同行将访问喻为“面对面的战斗”,意思为访问时,新闻工作者应该和访问人物进行激烈的思想碰撞,以此来得到需要的材料,完成访问的最后目标。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做到心中有数,了解情况才能顺利完成新闻作品。“战斗”这一步常需要一二个时辰,或者十多分钟左右,单位了这短暂的十几分钟,新闻工作者时常会筹备很多天、很多星期、很多月份,有的甚至更久。所以,充分利用筹备工作,将访谈效果最大化才能对得起之前所做的努力。往常的访问里,应该凭借采访事先了解的有关资料,并通过网络借鉴下以前差不多的新闻作品,做足筹备。全面钻研所有新闻作品的采访角度、方法、内容等,在这基础上,融入记者的经验,制作恰当的采访方案,用不同于之前的角度,发现新的闪光点,以全新的事实、典型的人物、事件成为新闻访问的基础,以此完成新闻访问报道任务,替受众展现更新更优秀的新闻报道。
二、重视细节
新闻报道活灵活现的一个原因便是细节。就这点来说,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灵敏的新闻视觉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如此便可以在访问时看到一些不容易发现的优点和出众处,写出受众喜欢的优秀的新闻作品。众所周知,新闻以事实为据,只有具备了多样详细的材料、生动的内容和引人关注的卖点,观众才能积极深刻地了解事物本身与实质。相反,如果没有那些详细的事实、资料,只有普通的资料,很难写出优秀作品。人们常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样便无法吸引受众看自己的新闻作品。所以,新闻工作者访问时应准备细致、生动、精确的问题,而不是不着边际,虚幻渺茫。仅当我们在仔细访问、观察与认识,并拥有很多丰富、详细、真实的原始资料后,再进行一系列的仔细筛选分析、判断提炼,思绪才能慢慢明晰,方能下笔如有神助,思如泉涌,新闻作品的主题才能突出。
三、问题富有针对性
新闻工作者为访问准备的问题很重要,应注重针对性。对各种行业的各种人,要问跟其工作对应的题,如果不这样,访问对象便会回答与问题不相干的答案,等访问完成后,记者也得不到满意的内容,白白花了那么多时间。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新闻工作者拟定的问题要依据个人进行相应的提问。完成深切细微的访问,记者要参与到人物的生活和工作里,融入他们,成为他们的一员。如访问对象是工人,在办公室里访问与和他在工作车间里访问,收获是不同的;再比如,访谈的对象是农民,不应该与他在乡里谈,反而应在其家中和其劳动的田里、地头、房前屋后,积极主动地与他说说日常生活,同他做农活,感受生活,以此渐渐缩短和谈话对象的距离,得到自己想要的材料。从另一方面来说,新闻工作者应依据相应的问题访问相应的人物,也可以是同类的依据不同的对象选择相应的问法。若普遍都是全局性的问题,访谈对象一般应为领导或相关人员;若是点上的问题,便问基层一般干部或群众;若是知识性的问题,便问专家学者。
四、制造氛围,尊重访问对象
做电视访问,记者一般应该要在许多不同的现场环境里,与各种人和事接触,且用最快捷的方式提问,与其热情谈话,往往用十多分钟左右便能收获平时耗上数小时才能获取的材料。因此,记者要熟知语言技巧与方法。访问者的言行、说话方式、态度会严重影响整个访问的成效。所以,记者访问时,必须注重礼仪,互相尊重,并且要迅速与访问对象热切交谈,熟络起来,谈天说地,惺惺相惜。此类非常技巧并非新闻工作者一下子可以学会的,要经过很多时间的学习。熟练掌握这一技巧之后,便可以跟受访者拉进距离,消除陌生感,访问对象也能迅速熟悉记者,彼此成为好友,进一步形成轻松活跃的访谈气氛,让访问对象紧随自己的节奏很快进入角色,从而获得记者需要的材料与东西。
五、实用的提问方法
(一)一针见血法
这种提问方式可以通过封闭式与开放式提问相互融合使用,刚开始访问时可以使用开放式提问,让访问对象放松,营造轻松氛围后,再慢慢转为封闭式,询问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以期得到实质性资料。采用一针见血的提问方法可以直逼新闻事件的主题,具有清晰明确的舆论导向。
(二)跟踪追击法
寡欲跟踪追击发,现举例说明如下。一名受邀的记者前往某校进行访问,在校教师学生都相继表示教材印制质量差,书页缺失、印刷错误颇多。记者连续访问了多个学校,都存有印刷问题,记者立马发现了它的新闻价值,随即前往印刷厂进行实地调查。记者对印刷厂领导说出这个现象,印刷厂领导将印刷问题总结为以下原因。首先,由于收入颇微,资金太少;其次,由于印刷机器老旧,不能更新。该厂厂长意图通过一系列连续式的因果原因,来误导访问主题,记者分析了厂长的心理,马上发出疑问:“印刷机老旧跟教材印刷错误有什么直接联系?曾经也发生过吗?”“若是印刷机器暂时无法更新,书页缺失和印刷错误还会继续吗?”此问一出,切中关键,厂长一时难以圆回,只好吐露说员工缺少责任心、管理层失职之类的实际理由。
(三)思辨法
记者前往调查一桩假冒警察扣押真警察的事件中问:“为何扣押真警察?”假警察回答:“我们那时并不晓得那人是真警察。假如那时晓得是真警察,我们绝对不扣的。”这一回答看似毫无漏洞。精于思考的记者依旧通过别的角度发现了事件的主要矛盾,当即发问说:“假如这个警察只是普通公民的情况下,你具有扣押他的权力吗?”这一问当即使假警察目瞪口呆,终于没有办法,承认了错误。所以,采用思辨法可以使得新闻作品更加引人注意,具有可读性和可看行。
六、提问需关注的问题
(一)简洁
记者对所有想问的疑问,访问前在话语的长短上需要仔细策划、思考,标准为宁愿短点也不能过长。由于人类记忆的限制,问题一旦太长,受访者容易记忆模糊。从而导致经常访问时发生一个状况,即在记者很长的提问一番之后,被访问的人只可说:“不好意思,麻烦您将问题前部分再次重复下。”刚入职不久的记者多发生类似的问题。国外一些新闻工作者在这个问题上很关注,记者们巧妙地把问题做得很简练、明晰,知道什么是“报酬递减率”,便是问题俞长,回答俞少,更可能没有回答。
(二)具体
提问的原则应通过事物的形成、发展至结束的所有过程,使一个总体宏观的事件分散,分解成数个小方面,逐个仔细问清。换言之,问题具体化了,宏观的、总体的方面也就解决了。电视新闻采访只有做到提问具体才能使新闻作品更有目的性,更加有的放矢。
(三)间接
实际提问中,可开门见山问,譬如这样的提问“您吃过了吗?”“吃了多少?”虽简单凝练,可被提问方面对直接提问,他受到的限制便比较多,容易少言寡语,常常通过“是的”或“不是”等仅仅几字草草结束,新闻的实质性内容就少了些,交流的形式也略显机械。
(四)深刻
尤其在记者访问干部、专家时,访问应当具有深度,如此,被访问者便有发挥的余地,回答也才深入。时常会得到意料之外的有价值的新闻资料。电视新闻采访只有做到深刻才能使新闻作品深入、有魅力,最终赢得广大受众的喜爱。
作者:卢春柳 单位:长春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