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内容和内在要求
地方社科院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官方门户网站、行政办公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图书文献系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四者的系统集成和功能整合最终实现社科工作的全面信息化,以期整体提升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一)着力加强官方门户网站建设,扩大社科影响力
作为社科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单位官方门户网站是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是发布科研信息、共享科研资源、查阅科研成果、交流科研心得的综合服务平台,也是促进内外通联、文化交流的桥梁。要遵循服务科研、促进交流的宗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单位官方门户网站,开辟科研动态、信息发布、学术交流、在线咨询、专家访谈、个人博客等栏目,建立专门论坛,设置专项模块,增加电子版,使其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为突出,特点更加鲜明,功能不断完善,强化其开放性、动态性、连续性、更新性,提高学术传播和信息服务的效率和效能。运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和工具,及时报道宣传本单位的重要活动和科研成果,使单位官方门户网站成为展示本单位整体形象的特定窗口,信息发布的综合性平台,宣传社会科学的重要载体,推进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实现其展示、传播、咨询、辐射的功能作用,不断增加访问量和点击率,提高社会关注度,扩大文化影响力。加强官方门户网站的安全管理,强化系统修改、维护、升级手段,定期进行系统的安全检查和设备的管护维修,及时处理常见故障。加强技术储备,妥善制定应急安全预案,有效保障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不断提升官方门户网站的规范化、系统化、安全化水平。与此同时,必须加强和完善本单位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建立网络平台和网络节点,形成完善的网络系统结构。加强和完善硬软件设施建设,使用统一的服务器系统,提供信息传播和信息服务的有效载体。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化的综合服务平台和信息共享空间,有力拓展科研和管理的时空维度,有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内外共享。
(二)推进行政办公系统的自动化,提高办事效率效能
行政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构建和运行,是社科工作全面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必须以本单位行政办公网络为基础,建立院务办公信息自动化系统,加快推进行政办公的自动化。行政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构建,着重于加大对OA自动化办公的专项投入,购置IBM服务器和专用办公软件,逐步实现网上办公(无纸化办公),提高行政办公的自动化、规范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以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和效能。院部机关组织机构系统内部的文件传输(公文流转)、公告通知、信息上报、报表统计(涉密的除外),均可通过电子方式传递,以此提高办公效率,降低办公成本,节约时间成本。通过建设公用专库(如文件库、信息库、档案库、资料库等),实现信息系统集成和信息资源共享,满足移动办公、联合办公、远程办公需要,不断提升院务办公的信息化技术水平。进一步加强综合管理的制度建设,特别是强化落实责任制,严格办公程序,简化办公流程,统一作业标准,严格规范办文、办事、办会行为。积极推进内部组织机构规范、有序、高效运转,提升行政工作的自动化和科学化水平。积极推进财务工作的信息化,要求财务人员全部集中使用标准化的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由传统手工操作(手工帐、手工报表)的会计运作模式转向电子化(电脑记账、报表电算化)的会计电算化模式,实现会计办公和运算的网络化和自动化,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信息技术本质上为工具性、基础性特征,其作为应用工具能够渗透和融合到行政办公运作的各个方面,为行政管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信息技术应用能够改变行政管理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办公观念转变和办公方式变革,提高管理服务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三)推进科研管理系统的智能化,提升科研管理能力
科研工作是全院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科研管理是对全院科研工作进行组织、管理、协调和服务,涉及科研工作的整体规划和部署安排,课题项目、科研成果、科研评奖的管理,学科建设和学术活动的管理,涉及科研力量组织和科研队伍建设等。应大力推进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完善科研管理系统开发,创新组织管理方式,构建科研管理平台,建立科研管理服务的综合信息系统,包括科研人员、课题项目、科研成果、数据存储的信息集成。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专门管理的电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科研动态、成果发布、学术活动、对外交流、文献资源等科研要素,都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和展现。就其工作重点而言,主要是课题项目、科研成果、科研评奖管理的信息化。从课题项目管理来看,研究课题的发布、申报、评审、中期检查和结项验收,整个过程基本实现网络化作业和电子化流转,以提高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便捷服务数字科研。从科研成果管理来看,要求实现成果考核的电子化,通过专用软件对科研成果进行严格考核,包括考核办法制定、成果认定、成果统计、精品评审、成果文库构建都运用电子化手段,考核的过程和结果做到科学规范、公平公正。从成果评奖来看,科研精品是科研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和科研成果的优秀代表,体现出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好精品评选、认定工作,要求评选标准科学、程序规范、环节健全、公示及时,使成果评奖进一步科学化。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有利于促进管理观念更新和管理方式变革,有利于规范管理工作,优化管理流程。
(四)推进图书文献系统的数字化,提升信息服务能力
地方社科院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还包括图书文献系统的数字化和信息服务的特色化。充分发挥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势和潜能,重点推进各类数据库建设,全面提升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以促进实现数字科研的便捷性、专业性、实用性和共享化。
1.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加快推进社科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的数字化建设。文献信息系统的数字化建设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馆藏纸质文献的数字化,要根据本单位现有的条件(财力和物力)和科研需要,将传统馆藏纸质型文献有选择、有重点、分期分批地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转化为电子文献,变实体馆藏为电子馆藏;二是数字化产品的购买与收藏,主要是有选择、有重点地外购和引进国内外信息服务业领域的相关数据库,内容上涵盖不同类型的电子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充本馆的虚拟馆藏;三是网上数字资源的筛选集成,主要是有针对性、有目的、有选择地采选、整理、集成、存储网络数字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丰富本馆的虚拟馆藏。文献信息系统的数字化建设,必须注重两点要求:一是制定数字化建设(特别是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标准和统一建库规范,以便今后在外向联合联动中便于建库利用和拓展升级。二是加强硬件设施和软件设备建设,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和智能化服务工具,实现数字资源的自动化集成管理。数字资源网络建构是基础,数据库建设是中心环节。地方社科院数据库建设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即工具型数据库和内容型数据库。前者是指导航库、索引数据库等,主要是提供检索的技术手段和载体工具;后者是指全文数据库、音像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等,主要是提供实体性资源利用。数据库建设要以内建数据库为主导,以外购数据库为补充,以特色数据库为重点。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要坚持打基础、管长远的方针,将应急(满足当前需要)与谋远(考虑长远发展)相结合,内建与外采相兼顾,存量与增量相统一。这些数据库作为电子资源的系统集成,实现数字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科学合理的电子文献结构体系。注重兼容拓展升级,充分扩大影像型、缩微型、机读型电子文献占比,使其信息资源优质化,信息贮存系统化,信息载体多元化,信息服务个性化。
2.信息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大力推进信息服务创新,是一个新课题。在信息化时代,社科图书馆在数字化进程中,其信息服务方式也要开拓创新。要确立“人本服务”、“用户至上”理念,转变服务思路和服务模式,由以藏为主的传统模式向以用为主的现代模式转变,充分发挥这一“智力资源”的巨大潜能与应用作用。必须拓宽服务领域,优化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方式和手段,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社科图书馆信息服务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综合性特征。文献结构体系多维化,信息载体多样化,包括印刷型纸质文献和数字化电子文献(数字化图书报刊、论文档案、图像、音频、视频资料等),纸质型馆藏和数字型馆藏合理化配置。二是专业性特征,信息资源专业化,信息用户高层次,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强。三是新颖性特征,推出专科性新信息,信息内容富于新颖性和前沿性,信息服务体现增值性。推进信息服务创新,重在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保障服务功能实效化。注重于文献信息深加工精加工,增强信息密集度和供给时效性,强化信息利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先进的技术手段、智能化的检索工具,使操作方式易于掌握便于使用,能提供快速便捷高效的现代检索功能,增强信息利用的时空跨度,提高信息利用效率和准度,有力带动信息服务功能的优化和提升。第二,实现服务方式多样化。确立综合服务新理念,促进信息服务向多载体、多功能、密集化、高效用服务方向发展。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针对用户需求和特定要求,采取导航指引、智能检索、代理咨询、项目跟踪、用户定制、信息推送、定题服务等多样化服务方式,实现信息服务的个性化特色化。提升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效率和效能,力求实现服务内容丰富化,服务标准规范化,服务措施专业化,服务手段现代化,服务质量优异化,服务功能拓展化,服务品牌特色化,服务价值增值化,服务保障完善化,服务管理科学化。第三,实现信息服务的增值化。信息服务作为一种增值的服务,不但把信息转化为知识,而且以价值增值为目的,重在实现价值增值。信息服务的提供方在知识产品产出和服务供给中推进服务功能拓展,以实现信息服务的增值化。需求方在知识产品应用和接受服务中推进知识创新,以实现知识利用的增值化,双方共同“促使服务价值的增值和知识价值的增值”[3]。
二、着重构建三个重要运作机制
运作机制建设是地方社科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一环,要着重建构三个重要运作机制,即知识转化机制、供需协调机制、综合管理机制,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动力支撑和机制保障作用。
(一)构建知识转化机制
社科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实质和核心是知识转化,即把信息转化为知识,把信息资源利用转化为知识创新。要加快构建知识转化机制,首先是信息集成,着力于信息搜集、科学筛选、关联分析、发掘提炼、整合集成,进行精加工深加工并加以模型化处理。其次是知识转化,着力于知识链接、知识开发、优化重组、准确匹配、有效转化,信息资源通过转化而得到质的跃升而具有知识品格。最后是知识应用,着力于知识传递、快速配送、知识获取、知识利用,落脚于知识创造,把知识应用转化为知识创新。信息集成是知识转化的前提条件,知识应用本身体现为高层次的知识转化,知识转化的过程就是实现增值服务的过程,知识转化机制能有力促进知识应用和知识创造的效率和效能的提升。
(二)构建供需协调机制
社科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实际上是通过知识产品产出保障供给以满足科研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图书馆与用户群形成一个供给与需求的双向互动关系,需要建立供需协调机制。从图书馆来说,要通过知识集成、知识转化、知识传递,推进印刷文献与电子文献相结合、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结合、存量资源与增量资源相结合,使科研用户在知识应用和知识创造中实现知识价值增值。从用户群来看,其对信息服务要求有很强的专业性、动态性、前沿性,对信息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动态化、多载体特点。针对服务对象需求变化情况,图书馆要摸清用户意图,跟踪用户行为,掌握需求动向,注重用户评价,调整服务策略,有效提供服务。供给方和需求方要主动沟通、双方反馈、有效对接、积极联动、深度合作。供需协调机制能有力促进双方服务供给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构建综合管理机制
加快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建立新型综合管理机制,不断提升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综合管理机制建构内容包括行政管理、科研管理、知识管理和服务管理四个重要维度。要加大行政管理创新力度,加强行政办公集成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行政管理服务集成信息系统,强化和完善行政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利用。要加大科研管理创新力度,实现科研管理的自动化。要创新科研管理方式,构建科研管理平台,加强科研规划、课题项目、科研成果、科研评奖的管理。要加大知识管理创新力度,加强数字资源网络和各类型数据库的管理,加强软件设备的管理,规范管理工作,优化管理流程,实现知识管理工作的自动化、规范化和高效化。加大服务管理的创新力度,强化服务管理制度建设,建立服务管理集成信息系统,重视和加强服务评价的管理,提升服务管理的质量和效能。综合管理机制能有力促进管理各个维度的系统集成和系统优化,促进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的提升。
作者: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