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强调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做到“还课于学生”。同样的,教师在命题作业时,应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将作业的命题权分给学生,结合课堂教学情况,让学生在选择课后作业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比如笔者在设计作业时,通常会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接受情况,当场设计出一些作业类型,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所要完成的题目类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又能起到巩固知识、强化记忆的作用,一举两得。
一、在作业布置上,采取分层模式
在小学班级里,不同学生拥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具有不同的数学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如果毫无区别地实行“一刀切”的作业布置模式,就很容易产生以下两种消极影响:一是作业难度过大,打击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信心;二是作业太过简单,无法体现学生水平,不利于学习优秀的学生的提高。由此可见,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过程中,要尊重并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采取分层模式进行作业布置。比如,笔者在布置作业时往往遵照以下原则:针对学习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布置的作业以提高型为主,最大限度地帮助其提升数学水平,掌握更高层次的数学知识;针对学习基础一般,学习能力也一般的学生,布置的作业以基础型加部分提高型为主,让这些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之后,也能取得一定的提升;针对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稍显不足的学生,以基础型作业为主,主要帮助其掌握并巩固基础知识。通过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整体质量和效率。
二、在作业评价上,实行分级评价
当然,除了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布置作业外,教师还要对学生作业进行有效的评价。实施有效的作业评价,不仅是教师检验学生作业质量的主要方式,更是教师深层次地了解学生水平和层次的主要途径。从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现状看,采取的评价方式大部分还是简单的对错判定,用一个分数论学生能力的高低,这种简单、粗暴的作业评改方式既不能体现出作业对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优势,又极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规避了以上问题,转而通过实行分级评价,即在评改作业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解题思路、解题想法、解题过程等的探寻,对于其中创新的想法和思路,即使其最终结果是错的,但给予肯定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开拓创新。
通过实行分级评价方式,收获良好的效果。总而言之,要提高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有效性,就要坚持“生本”原则,在作业设计上将作业命题权分给学生,在作业设置上采用分层模式,在作业评价上实行分级评价。通过以上三个方面,不断完善小学数学作业的布置,并最终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作者:王丽平 单位:黄骅市黄骅镇新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