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尊重的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内在要求;是达成高职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是释放高职教育自我发展潜能的内在要求;是高职教育突破自身发展瓶颈,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在高职教育实践中落实“尊重的教育”理念要把握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坚定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教育的价值自信;要构建以“尊重”为价值旨归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文环境;要以“珍视-赏识-期待-引导”的态度对待每一位高职生;要不断探索、诚意遵循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尊重;教育理念;高职教育;规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79(2016)01-0054-03
“尊重的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具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在学校教育的微环境范围中,教育者要对每一个个体生命成长权利真心守护与尊重;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作为两个人格心灵上真正平等的主体,要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知情意行的互动与交流;教育者要对教育规律及教育对象的认知成长规律有真诚的敬畏与切实的遵循;教育的实质在于是激发教育对象自我发展的主体自觉,并引导、辅助其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从广义上讲则是指在学校教育所处的内外大环境下,社会要尊重和保障学校作为教育主体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权益;学校要以“尊重”为价值旨归,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并构建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作为21世纪人类教育理念的新选择,“尊重的教育”体现着人类教育实践从“神化”到“物化”再到“人化”的演进历程,也映射出人类教育理念从“崇拜的教育”到“占有的教育”进而到“尊重的教育”的价值思辨轨迹。是21世纪人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对当代教育发展具有跨阶段、跨界域的普适性指导,更对当前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激进的意义和价值。
一“、尊重的教育”理念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价值功能
1.“尊重的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就是指“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1]。在教育实践中,主张以人(教育对象)作为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全面持续地关照、促进人的发展。它必然要求教育者要尊重每一个教育对象作为自我发展主体正当的社会心理需求(尊重的需要是主体意识形成的关键),并尊重和保障其自身发展权利的实现。在此基础上以实现教育对象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的最终目标。这就要求一切教育实践活动都要遵循教育对象认知和成长规律,并尊重教育对象个体发展的特殊性、差异性及与社会发展的契合性,并力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和因势利导。所以,“尊重的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以人为本”的积极回应。[2]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内在要求。
2.“尊重的教育”是达成高职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将高职生培养成“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3],这是高职教育的既定目标。社会对这类人才的要求,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外,还需要具备坚定的社会认同感、归属感,需要自觉的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需要稳健的自我实现动力与信念等。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尊重需求的满足在个体社会心理需求金字塔中发挥着承前(巩固生存、安全、社会交往与归属的需求)启后(是自我实现的前提)的关键作用。而从高职教育的生源层次看,恰恰是应试教育下尊重的需求长期处于饥渴状态的群体。所以,“尊重的教育”理念的真正贯彻与落实,不仅是对以往教育实践“人本”和“主体”缺失的补救,也是教育民主、公平的体现,更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达成的必然要求。
3.“尊重的教育”是释放高职教育自我发展潜能的内在要求
科学的教育实践应是一个教育双主体(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实现交互激励作用的良性循环过程,因此“,尊重的教育”所倡导的对教育主体权益的尊重与保障应是双向度的,及于教育对象和教育者双方。而对教育主体群(包括学校、教师团队和个人等不同层级)的教育自主权的尊重与保障,必然会激发广大教育主体的巨大潜质,一来可以增强作为职业教育市场主体的职业院校应对市场挑战、规避市场风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来以“尊重”为价值旨归的校园文化和制度环境,亦能充分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增强教育主体群内在的凝聚力,进而促进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并不断激发和涵养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4“.尊重的教育”是高职教育突破自身发展瓶颈,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
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转型过程中,高职教育已然担负着社会各行各业一线专业人才培养的重担,却又同时背负着实际教育位阶及社会认同度被贬谪的压力,导致高职教育普遍的压抑与浮躁“,人本”思想和“尊重”的理念往往被弱化虚化,难以贯彻到位,这也成为桎楛高职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不仅如此,生源数量减少和质量下滑这一短时间内难以扭转的趋势,以及对教育效果不断降低的心理预期,更是日益压抑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我效能感,动摇着这一教育群体执业自信“。尊重的教育”理念的植入会让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高职教育的实质及其价值功能。涵养对教育对象生命成长权利的尊重与珍视,和对教育工作的诚敬与担当。唯其如此,才会在教育困境面前不推诿、不抱怨、不放弃,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和科学的态度去探寻教育规律尤其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不断开拓与创新。这正是高职教育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在高职教育中落实“尊重的教育”理念的路径
依据“尊重的教育”理念的科学内涵,结合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及现存的问题,落实“尊重的教育”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把握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坚定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的执业自信
尽管传统的“精英教育”理念和“官本位”思想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价值的社会认同;尽管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需求的开放性、变动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和发展中的稳定预期和投入。但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再到创造强国迈进的大趋势是一定的,社会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无论是质和量上都是会不断提升的,职业教育在社会人才培养中的价值也必然会日益凸显,这一点勿需质疑!从近几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力度的逐步加大,无论是高考路径预设、政策制度保障还是各项投入的提升,都足见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所以,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理当“不畏浮云遮望眼”,坚定职业教育价值自信,这是落实“尊重的教育”理念的必要前提。
2.构建以“尊重”为价值旨归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文环境
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往往是“一个学校整体办学思想和教育价值观的集中体现”[4],它既是一所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支撑,也是该学校人文环境所昭示的文化底蕴的精髓。它的形成既是对以往教育实践的总结、反思甚至批判,它的落实与践行又具有对未来教育实践的激励、规范和导引功能。而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这些价值功能的发挥,必须借重相应的教育制度和人文环境来推行。“尊重的教育”理念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对社会当下教育理念的理论概括与总结,也不是对当下教育实践的凝练与提升[5],而是对教育现实的批判与超越。这种“破中立”仅停留在精神层面无疑是“画饼充饥”,唯有构建以“尊重”为价值旨归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文环境,在制度和环境的强制规范与强化导引下,才能使“尊重的教育”理念内化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共识,并外化为教育实践的主动与自觉,这是落实“尊重的教育”理念的保障。
3.以“珍视-赏识-期待-引导”的态度对待每一位高职生
“尊重的教育”是以“培养人”这一教育活动的本真使命作为出发点,必然要求对生命的成长遵循这样的认知和态度:生命的成长对于每一个人来讲只有一次,不可重来和逆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珍视每一个生命成长的权利和成长的机会,秉持教育的公正与公平;每一个生命都是唯一,没有差距只有差异,一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懂得尊重差异,用赏识的眼光激励每一个生命成长的潜在力量,激发其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生命的成长有其内在的规律,绝不能忽视或违拗,甚至做揠苗助长式的强制提升,而是应该“因势利导”,并给予真诚的期望和耐心的等待;生命的成长就是在不断地做不定项选择,充满未知的困惑与迷茫,作为教育者,要自觉尽到先行者的职责,用教学相长的勤勉陪伴和循循善诱的智慧启迪,做到以身示范。正如哈佛大学校长在其350周年校庆时所说的: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这同样适用于高职教育!
4.不断探索、诚意遵循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
曾有这样的问答:如果我今天播下种子,明天会收获什么?答案只能是:湿的种子。教育一如育种是有规律可循的。所谓高职教育规律,是指高职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其环境(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它由高职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和内部关系规律两个基本部分构成,外部关系规律是指高职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受其制约并为之服务。内部关系规律主要涉及三层关系,即高职教育与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以及个性特征的关系;高职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高职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影响(教育载体、媒体,教科书、参考书、直观教具以及运用这些媒体的方式和方法)诸要素的关系。如何促进高职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是统帅以上关系的核心问题。认知并把握这些规律性的联系,并努力实现认知的理论化、技术化、模式化和行动化,即将规律性的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这是运用规律的关键。当然教育实践是一个具有变动性、复杂性、具体性的过程,所以对规律的必然性把握决不能陷于机械的线性理解,要关注其偶然性和突发性。对规律的适用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要不断探索、不断追寻。这既是教育实践科学性和实效性的根本保障,也是教育实践不断发展的动力之源。总之,只要我们怀揣着一份真诚的尊重,我们就会发现,现有的教育机制仿佛一部大型的分种机,多程序的分化配置使得种子的分配出现了多层次性和不均衡性。高职教育分到的不是极易生根发芽的稻粮米粟,而是许多坚壳的种子,只要找到内外力的契合点,破壳而出的种子向你展示着它独有而强劲的生命力,当然你还需要你不断的关注,帮它修枝、开叉还有必要的嫁接,但带给我们和整个社会的不仅是那满树芳华,还有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柳海民,娜仁高娃.基础教育改革30年: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5-14.
2张海波,杨兆山.学校教育制度:践行——“尊重的教育”理念不可或缺的一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3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文.
4朱春花.尊重的教育—21世纪人类教育理念的新选择[N].东北师大校报2001-09-23.
5段丽华.“尊重的教育”的公平诠释[N].东北师大校报,2001-09-23.
作者:刘凤英 单位:泊头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