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软件开发 >

石窟景观设计研究

一、大足宝顶山石窟景观特色的成因

“只有了解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的全部理想,才能完全理解造园艺术。”②将大足石刻放入到其建造背景下,方可得出其特色成因。首先,大足宝顶山石窟是由赵智凤一人规划主持开凿的,以具体生动的场景设计而成,具有弘扬佛法的目的。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寺观园林中单一的南北轴线空间的院落式布局,形成自由园林空间。其次,有着区别于阶级的民间行为。宝顶山石窟在宋代社会动乱的条件下建造,与以皇家为主、朝廷达官贵人为辅的捐资方式建造北方中原石窟不同,大足众多石窟造像的开凿是由来自民间的富裕信众出资修造的,其营造方式必然影响其造像、选材内容、审美取向等方面。再次,宋文人园林的影响。文人士大夫与禅僧交往关系密切,把独特的审美意识渗透到了寺庙园林的规划与设计。大足石刻位处于长江上游,受巴蜀文化、东部的楚文化和下游的吴越文化的影响,无论在文化特征上还是意识交流上都呈现出了一种特别的地域特性和文化特性。因此,大足石刻宝顶山石窟无论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都体现出了一种“‘禅林深处’的格调和‘禅意幽怨’的品味——即人与园林的隐逸性文化”。

二、大足宝顶山石窟景观特色

(一)世俗化的景观表现形式

宝顶山石窟景观摆脱了严格对称的布局,空间创造仅仅围绕着意境进行,追求自然与人文的高度融合。从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探索,意境创造符合社会文化心理的需要:魏晋南北朝随着文人私家山水园林兴起萌芽,受庄老玄学的影响,园林旨在超越物质因素限制,注重象外神韵的追求。中唐下的中唐国运暴露危机,受禅风影响致使出入、仕隐、现实与精神自由间矛盾更为突出,禅宗日渐占据了士大夫的精神天地,给他们提供了专于内心世界求得平衡安宁的意识,使得自然不再是客观环境。世俗化是宝顶山景观的主导特色,在空间处理和布局上,不再像谢灵运时代追求广大的地域范围,而是注重挖掘和创造有限空间的无限情趣。开凿于宋代时期的大足石刻,将自然环境和造像石窟结合组织,从小中见大,以少胜多,从而在有限的山水景致中制造出了一种氛围,从而满足了人们对于自然探索的心理追求,这正是宝顶山石窟世俗化人文景观的表现。

(二)传承性的景观设计内涵

宝顶山石窟景观布局富有现实实用理性主义精神。作为带有宗教性质功能的宝顶山石窟,经文、题刻搭配造像并结合自然山水树木,构建成为了具有弘扬佛法、劝德归善作用的石窟寺景观。大足石刻中涉及到了当时人们的人生态度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了设计者对于善的理解和伦理本位理念。在南宋动荡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祈求得到幸福和谐安宁的生活,设计者也希望在动乱时代能够人心向善,注重自身修行。其营构理念为“以人为本”,注重伦理本位,宣导人心向善,提升人的道德水平,这才是大足石刻营造的真正目的。“以人为本”是大足石刻营造理念,大足石刻的建造,只是宣导的表达手段。较之纯粹的宗教,大足石刻具备了宗教功能,又在不同文化体系中以这种审美手段,跨越了人与人、群与群的界限。以推广伦理为目的的开凿与景观的建造所展现的美,使不在中国共同文化体系中的外国人,也可通过造像、建筑和道路体系、空间尺度等整个景观的营构中产生对美和善的共鸣和认同。

(三)整体性的景观规划

宝顶山石窟在规划、设计、选址上都极具特色,大部分造像都根据地形和岩石选择安排布局。首先,设计手法具有整体性。宝顶山石窟运用当地石材而造的石刻造像是其主要元素,其不同造像内容以基础石材为形式并经过特异变化,这样的方式具有单体和整体的共性,能够使观者产生强烈的印象,易于从整体上理解事物。其次,造像内容的故事情节有整体性。大佛湾内场景式造像内容,以道路为纽带,将各不同形式、不同构图方式的造像串联起来,加强了呼应,形成了流畅过渡的空间,加上造像在内容上有着以故事连续性为牢固的连接,最终达到了元素间的彼此协调。通过使用不同形状、尺度、质地、颜色等元素,以及变换方向、运动轨迹、光质等手段,产生空间连续感,打破了宗教空间的孤立、封闭和沉重状态,加强了空间流动连续性,促进了宗教个体空间与外部自然环境交流与融合。

(四)场景式的景观内容

规则的轴线组织的空间形态有强烈的约束力,而不规则的轴线组织的空间形态,随路径的展开,对视线的约束能力相对较弱,但更能表达灵活意趣。宝顶山石窟设计打破了中国传统寺庙园林轴线的院落空间布局设置,大佛湾中的“U”型是一个集伦理道德、自然宇宙、宗教文化于一体的空间模型,设计者借助道路、区域、节点等元素,形成了有序路线。造像群中某些组雕运用了独特的表现方式,由多幅连续的场景组成,情节画面形成了不规则的隐性视觉轴线,随着路径的连接而展开。设计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科学的认知,以慑服人心为创作原则,通过路线限定、基地高差、高宽空间对比、节点组织实现控制,激发情感。正如陈明光《充满人世间生活情趣美的佛国世界》一文中说,“大佛湾是赵氏面对广大信众展开说教的外道场,全长约五百米,摩崖造像数千躯,龛窟高与山齐,佛像法身显露,造像题材无一重复,思想内容前后辉映,且图文并举,颇似一巨幅图文并茂的佛教故事连环画长卷。”

(五)科学性的技法表现

巴蜀地区的寺庙园林多为摩崖造像和摩崖佛寺,利用天然崖壁直接采用天然石材料创造出多种题材的摩崖窟龛,极具地域文化特色。比较各大石窟,宝顶山石窟科学系统的排水组织与采光通风加之完美的佛教故事等造像内容,是具文化内涵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科学性表现。石窟排水:宝顶山石窟外部排水因地制宜,采用了自然材料设置排水系统,充分利用了岩壁流水结合内容创作造像,将审美与实用性相结合。其中大佛湾东北角“九龙浴太子”,工匠从它处找巨石结合凹陷地形刻九龙填补转角,并引水入龙嘴,下有力士手持金盆接水,进而通过盆底流入九曲连河,经释迦涅槃圣迹图前面进入南壁前,最后排入山谷水沟中。“牧牛图”依山雕刻,六组“无碍”中牛跪伏向溪做饮水状和九组“独照”牛昂首向溪做喝水状,其溪水都为崖顶而下经人工开凿的排水沟,结合造像内容,下雨或渗水时起疏导作用。光影运用:“观无量寿佛经变相”被刻在阳光普照、平坦宽阔的石壁上,而“地狱经变相”表现的阴森恐怖的景象则被刻在地势低下的峭壁上,造像故事内容结合地形,通过光影变幻形成了震慑人心的效果。“圆觉洞”根据洞窟凿造的内容与深浅,在入口处上方开设1.2米、宽3.9米方形洞高采光口,因地制宜地运用自然光线的引入并随时间变化照到了不同的佛像上,同时,促进了洞窟空气的循环流通。洞内光影效果就是为达到宗教氛围的渲染效果,目的是给人以震慑和神秘之感。力学平衡:大足石刻中大型造像历经百千年而无坠落,科学运用了力学平衡远离了在摩崖造像中寻找支撑点。大佛湾“华严三圣”30夹角倾斜于立面,靠手中宝塔传递着衣袖支撑将上崖挑出的力分解。元代诗人察罕云:“凿石穿崖作楹殿,肖形刻琢俨如生,路临峻壁龛边过,人在危崖栈上行,蔼蔼云峰当户秀,滔滔江水入檐清。”④其中阐述了摩崖石窟与自然环境、寺院建筑、栈道路线等之间的关系,说明巴蜀地区石窟寺园林,多是由石刻、摩崖、建筑、路径、环境共同组合而成,其景观环境的塑造跟寺庙园林方式接近。而宝顶山石窟造像群独特之处在于,以摩崖为统一元素组织园林布局,结合寺庙、塔、水池以及自然环境景观,构成了具有故事性的观赏式场景,与故事内容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石窟寺庙园林景观形式。虽属寺庙园林属性,但又与寺庙园林在建筑布局、空间特征上有诸多差异,营造手法反而更靠近私家园林。宝顶山石窟的景观结构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呈现出了一些时代和社会特征,其独有的景观布局特色具有使用肩负审美功能的寺庙园林的布局特征,反映出了当时人类活动的格局,和其他相比,这种构园方法在中国石窟艺术历史上独具特色。

作者:戚序 李稼祎 单位:重庆大学


    更多软件开发论文详细信息: 石窟景观设计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rjkf/120729.html

    相关专题: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张明楷刑法学第五版


    上一篇:述评网络教育中师生关系构建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