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家庭教育方式缺乏科学性
现实生活中,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出人头地,但实际上,教育方法可能南辕北辙。1.娇生惯养型。很多家长的童年都很清苦,等到了他们子女的这一代,为了不让子女再经历和自己一样的生活,对婴幼儿的生活就比较娇惯。2.拔苗助长型。家长望自己的子女成才心切,认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办法是尽快尽早地学习和灌输多种技能和知识。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与需求,为其选择所谓的“兴趣班”、“特长班”等。古罗马著名教育家昆体良认为:最要紧的是要特别当心不要让婴幼儿在还不能热爱学习的时候就厌恶学习,以致在婴幼儿时代过去以后,就产生了厌学等心理问题。这句话应当让每一位家长都细细体会。3.包办代替型。一部分家长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更为“安全舒适”的成长环境,给孩子更多的保护,选择了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周全与妥当,婴幼儿无需为自己的生活与成长费心与费力,可谓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辛辛苦苦地剥夺自己孩子的成长权利,在家长的努力下孩子们不会做选择、不知道负责与担当,失去了自我,更为严重地说,是失去了做人的尊严。4.推卸责任放任自流型。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婴幼儿的教育问题,当出现教育问题时,双方相互推诿,指责对方不是,长此以往致使幼儿成了散养的“羔羊”。教育往往不是相互探讨,而是随着家长的意思具有随机性的,缺乏能动性。5.长辈溺爱。由于中国传统思想的不利影响,很多隔代家长们往往不能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对于婴幼儿过度溺爱,过于偏袒。当幼儿出现问题时,更多的时候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者自己承担错误和责任,而不会客观冷静地分析对待。久而久之,长辈便成为了孩子做错事时的避风港。与父母的教育成为了对立面。
二、家庭教育中其他方面的误区
1.培养目标错位。理性地审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现状,不难发现现在早期家庭教育面临许多困惑:乖巧的孩子越来越多,有创造力的孩子越来越少;营养品补得更全了,营养缺乏和肥胖儿更多了;玩具越来越精了,玩儿的方法越来越少了;人与人的沟通方式更多元了,面对面的沟通反而变得困难了;等等。2.不完整的家庭结构。近几年,我国的离婚率不断攀升,离异的家庭数量增多,离异家庭子女的队伍也日益壮大。单亲的一方既要工作照顾上辈人,又要教育与抚养婴幼儿,无疑压力是巨大的。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对婴幼儿的教育忽视又成为了理所应当。势必会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3.家庭教养环境差。这是许多家庭都存在的弊病,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家长们往往是依据自己成长经历和家族中流传下来的家庭教育经验,来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不是家长自身的问题,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国内的学前教育还没有被大多数的家长们所重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的不发达所引起的社会历史的经济原因。有的家庭缺乏一定的道德自律,在平时的生活细节中不注意言行,出口脏话、斤斤计较、心胸狭隘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婴幼儿。面对这种尴尬的早期家庭教育局面,我们是否还像以前一样运用不科学的教育模式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干预,还是在广阔的空间中寻找一种既符合婴幼儿身心发展需要,又符合当前社会实际的教育模式。要想早期家庭教育更好地发展下去,需要全社会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大趋势,使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成为我国教育发展创新性的新课题。因此,要大力发展早期教育家庭指导模式的研究,及早进行预防性教育、科学性教育、发展性教育的模式,使早期教育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希望随着我们课题的深入探究与实践,婴幼儿能早日摆脱早期家庭教育的“魔爪”,还给婴幼儿一个美丽的童年。
作者:陈红梅 段明玉 温汉宇 李冰 单位: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