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置健全的教育组织机构
根据川陕革命根据地实际情况,川陕苏区的文化教育由苏维埃下设的文化教育委员会(为方便下文均简称文委会)领导,文委会由学校教育局、社会文化局和国家出版局三部分组成。县一级设文教委员会,区一级设立文教委员,作为最基层的乡村苏维埃也同样设置有专门的委员分管文教事业。这样就形成了层层负责,系统完善的教育组织机构。其组织系统和相应的职责如表1:适合根据地建设发展的教育机构的组建对于苏区的社会教育发展具有莫大意义。这从制度上为苏区的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此后,苏区的教育情况发生了巨大改变,一切教育文化机关和文教政策的制定实施开始由革命群众所掌握,贫苦大众开始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川陕苏区的社会民众教育开始进入快速的发展阶段,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开始出现,民众中受教育者大幅增加。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
在苏区党和的领导之下,一大批中小学得以建立。但也存在一大批工农群众和部分青少年不能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鉴于此情况,苏维埃决定大力实施社会教育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把发展社会教育作为苏区文化教育工作的中心内容。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革命建设积极性。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识字运动、乡村俱乐部、阅报室和红场等形式多样办学灵活的社会教育活动蓬勃开展起来,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教育系统。
(一)开展识字教育活动
川陕苏区长期封闭落后,民众也穷困不堪,难以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存在着大量文盲。苏区开展社会教育一大目的就是扫除文盲。1933年10月,中央文化教育建设大会通过《消灭文盲决议案》,决定今后社会教育要以乡为基本组织,每乡设立一个消灭文盲协会,其中识字班是苏区扫盲运动中最有效的一种形式。在苏区农村,凡不识字者,无论男女、大人小孩,都要求参加识字班学习识字。识字班的课本主要采用列宁学校的教材,教材浅显易懂,语言简练,多用地方口语和方言编写,贴近人民的生活,容易理解和记忆。识字教育活动场所并不固定,而是随时随地进行,尽可能多的利用各种机会教会民众识字。在一些地区,每逢赶场日,少先队、童子团就在岗哨和识字路口设立识字牌,要求“赶场的人从那里过,都要认得几个字才准通行,认不得就教你,一定要学会。好叫你回家好好学。”另外,工会也积极组织青年工人在工余学校学习,教员由工会秘书或者干部来担任,学习内容主要由识字、政治、科学常识等方面组成。“讨论青年工人要做些什么事情,如加工钱,改良牧童与学徒待遇,缩短出师年限、反对打骂。反对看不起青年;组织俱乐部,读书识字,参加红军等。组织少年先锋队,到苏维埃和其他机关做一切革命工作等等。”
(二)设置乡村民众俱乐部
乡村俱乐部是苏区“广大工农群众的自我教育组织”,是苏区社会教育的基本组成形式,根据中央教育委员部制定的《俱乐部纲要》章程,规定在各级、机关、机关、各大企业、工会、合作社需要设立俱乐部。根据川陕苏区的实际情况,根据地的俱乐部主要在乡村一级,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科学讲演、读报、唱歌、跳舞和解释苏维埃法令等。各俱乐部接受县区文化委员会的领导,也有规模较大的俱乐部独立设立管理委员会。这种寓教于乐的俱乐部形式社会教育方式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群众参与度较高,开办效果良好,既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又宣传了革命主张。
(三)建立阅报室
阅报室主要建立在一些基础较好规模较大的通江、巴州、毛浴镇、旺苍坝、清江渡等市镇。阅报室内的刊物主要是根据地出版的各种报纸,如《红军》、《共产党》、《苏维埃》、《斧头》、《少年先锋》等报纸,还有画报、捷报之类读物。考虑到苏区绝大多数人并不识字的实际情况,苏维埃特在在各阅报室安排专人负责读报。在条件较好通江新市口阅报室还备有留声机,每日前来听报者络绎不绝;通江除了阅报室之外还另设立有群众读报组、识字组等组织,这些组织协同苏区党委的妇女部开展日常工作,同时读报组、识字组亦成为苏区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的长期工作组成部分[3]。
(四)设立红场
在红场除了进行体育锻炼外,还由各级军区指挥官对群众进行知识教育。学习防御飞机、毒瓦斯;举行紧急集合;学习运用枪械与装置军火和子弹,学习射击;学习为伤病战士裹伤,使用新式、旧式武器的训练;进行武术竞赛,主持赤色体育会等等[2]328。1934年元旦,苏区重要报纸《苏维埃》曾报导赤江城红场的体育锻炼,并指出体育锻炼的目的在于强健体魄参加革命,“赤江城红场设备各种体育器具,于前日(1933年12月30日)开始,规定每日下午三时至五时半为运动时间,参加打球、跳栏、赛跑、掷铁杆者极为踊跃,大家为锻炼身体去消灭刘湘!”[4]苏区的社会教育,主要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寓教于乐的方法,将读书识字、革命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既提高了根据地民众的文化素质,又增强了民众的革命积极性和革命参与热情,基本达到了苏区发展社会教育的目的。四、结语红四方面军入川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前,川陕边一带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缺衣少食者实属严重,整个大巴山区识字断文者屈指可数。在苏维埃的领导之下,苏区采取各种措施普及教育,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短短几年间,根据地风貌大变。不仅迅速地改变了根据地文化教育落后的状况,同时社会教育的发展,民众素质的提高,也极大的推动了根据地各项事业发展,有力的支援了革命斗争。回顾川陕苏区社会教育事业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革命斗争性明显。这在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活动开展中表现尤为明显。识字班采用的列宁学校教材《革命三字经》中写到:穷人们,快觉醒。团结起,来革命。国民党,害人精……大家来,分田地。狗豪绅,小妹玩。全没收,地主田。富农们,剥削人。也没收,分坏田。是贫农,是雇农。当红军,受优待。分好田,乐无边。穷人们,快快来。其暴动,莫迟挨。立政权,苏维埃。国民党,消灭完。逐帝国,救四川。擒刘湘,邓李罗。灭田杨,除众恶。赤化了,全四川。享太平,乐安然[5]。川陕革命根据地在建设和发展一直伴随着斗争。除了专门设置的培养人才的彭杨学校外,还在社会教育中增加方面内容,期望通过社会教育实现全民武装化,以适应当时特殊环境。二是补充作用明显。自红四方面军入川建立根据地伊始,大量正规学校得以建立,苏区文教事业蓬勃发展。但由于经费稀缺,教员不足,一些较为偏远的地方并未建立学校。鉴于正规学校教育的不足,办学灵活方式多样的社会教育重要性日显重要。以开办识字班、设置俱乐部和红场等多种方式的社会教育有效的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深得广大群众拥护和赞誉[6]。三是持续时间较短。由于革命斗争的艰巨性,许多地方失而复得几次,不能安定的办学;加之张国焘在根据地左的错误影响,一些知识分子和教员士绅被杀害,从而影响了知识分子参与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苏区文教事业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川陕革命根据地仅仅存在了三年时间,轰轰烈烈的社会教育活动也被迫中止,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也相应停止。尽管川陕苏区的社会教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它在贫穷落后蔽塞的大巴山区实行的全民教育是古往今来第一次,对民众的素质提高和根据的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也为我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发展社会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其历史功绩令人瞩目。
作者:代维 朱姣姣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一)更新展览内容,聚焦社会吸引力
纪念馆展品陈列是开展社会教育的基础。观众的社会教育成效,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展品陈列上。凡是布展主题明确,内容科学、新颖的纪念馆,就能吸引观众,社会教育效果也就显著。因此,展品陈列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怎样利用馆藏文物展品来提高受众吸引力?笔者认为应改变传统展品陈列方式,由注重孤立的展品陈列发展为注重展品及其与背景环境的结合,由静止的陈列发展为动态的陈列和演示,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4]。海纪馆开馆前后,征集到反映渡江战役前后的200多件物品,其中有革命老区人民支前的担架、独轮车、证书,有起义将领林遵生前使用的钢笔、服装,有渡江木船等。在2009年海纪馆重新布展时,我们主动与布展公司联系,明确突出展示一些令人震撼的场景,如渡江木船的征集与布展。现为国家近现代馆藏一级文物的渡江木船,1998年从高港区永安洲渔民周德宏家中征集而来,该船长13米、中宽2米、帆高8米,是其父辈捕鱼用船。1949年4月,周父曾驾驶该船光荣地参加渡江支前工作,运送解放大军胜利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为了全方位展示当年渡江支前老百姓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舍生忘死支援解放大军渡江的壮烈场面,我们利用“声光电”还原成非常逼真的渡江场景,木船周身布满枪孔弹眼,随处可见用木塞堵眼的痕迹,船尾设计了以“颜红英”为原型的大辫子姑娘摇橹雕塑,用以展示革命老区人民全力支援渡江战役的画面,木船背景设计成“千舰竞发”的恢弘场景,通过“枪炮”音效,展示出渡江战役的历史,谱写了一曲军民并肩战斗的凯歌,通过灵活运用和巧妙设计原本静止的文物,把观众仿佛带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从而丰富了陈列展示内容,吸引了广大观众。
(二)提升活动水平,扩大社会影响力
开展活动是扩大纪念馆社会影响、提高纪念馆知名度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进行社会教育的有效形式。不少纪念馆都积极组织活动,并取得成功经验,海纪馆也不例外。海纪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全民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航海科普教育基地,也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海纪馆每年以人民海军诞生日、“五一”“七一”“八一”、中秋、国庆及夏令营、学生军训等为节点,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色主题教育活动30多次,社会反响很大。在开展活动方面,特别把握“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拓宽社会教育渠道。“请进来”就是要找出差距,完善自我。“走出去”就是走出馆门,服务社会,不断扩大教育基地的覆盖面,创造出更多富有革命纪念馆自身特色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海纪馆近年来结合实际,开办论坛,先后邀请理论专家印志均、李大光等教授为市级机关、大专院校学生、基层乡镇干部举办了60多场次的《中国周边国防形势报告》讲座;组织常州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海军分会老同志来馆与中小学师生举行座谈会;组织扬州大学学生和海军小学学生来馆举办“小手牵大手,学习海军精神、点燃爱国热情”活动等。纪念馆还积极探索“走出去”的形式,利用制作的本馆资料光盘,走进社区、学校、军营和机关,大力宣传海军发展的光荣历史,激发身为水兵母亲城一员的自豪感、荣誉感。海纪馆还利用共建单位———海军中学的改建机会,把纪念馆原有陈列展板送进校园,在该校设立海军史料分馆,同时把海军赠送的鱼雷快艇也赠送给该校,丰富学校校园文化特色,让同学们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爱国主义国防教育。此外,海纪馆还先后派出小分队组织流动讲座,到海军登陆舰、海军泰州舰、中国卫星测控远望二号船、泰州军分区举办现场报告会。笔者作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特聘教授,也多次在大中院校和本地很有影响的凤城河讲坛、凤城讲坛作爱国主义国防教育专题讲座,广泛宣传海军成长历史、海军在保卫海疆上的作用和海军精神。这些活动的开展,无疑为扩大纪念馆社教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如何把纪念馆活动搞得有特色?如何善于捕捉机会,扩大影响和提高功能。笔者认为必须有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善于把握的思维,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2000年4月初清明节前,本馆接到姜堰市某旅行社的电话,说某学校有2000名学生来本市烈士纪念馆参加祭扫活动,活动结束后来我馆看看广场海军退役装备,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放松。当我馆工作人员问起具体是哪所学校时,旅行社怕自身利益受损(当时纪念馆还未免费)而未予告知。我们得知这一消息后,感到集体来馆学生如此众多,应抓住这一契机,做足文章。随即要求办公室通过姜堰市114电话查询,通过10多家学校的联系,终于查到了姜堰市励才学校有如此活动安排。当日中午,笔者驱车前往该校,约见校领导,提出纪念馆愿提供一切方便,把活动策划一下,提升影响力。经过研究后,纪念馆负责免费讲解,免收门票,免费提供音响,搭建舞台,并制作了2000个氢气球,举办了“立志成才,放飞梦想”的主题教育活动。学生们通过文艺表演、诗歌朗诵等形式,抒发情感,并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美好梦想写在纸上,最后在总指挥的指令下,一起放飞2000个氢气球,直冲云霄,场面壮观,现场欢声一片。学生们受到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地、县两级领导参会,省、地媒体跟踪报道,社会反应热烈。本次活动的体会就在于如何将一次简单的参观活动转化为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教育活动,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
(三)创新教育形式,增强受众凝聚力
纪念馆的服务对象包括社会各个阶层,应充分考虑观众不同年龄层次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和创新教育形式,摸索出自己独特的社会教育理念。海纪馆不断拓宽思路、创新载体,除了经常举办阵地展览和流动展览之外,还运用建立网站、开辟专题报告、举办知识竞赛、制作视频讲座、开展互动交流等多样性教育形式,深化社会教育功能[5]。海纪馆充分利用本馆和海军资源,把开展国防教育与文化拥军有机结合起来,先后多次组织到机关、基层舰队、军队干休所、部队举办联谊慰问演出活动;组织共建学校师生赴海军登陆舰、江苏科技大学国防学院、南京海军指挥学院、海军泰州舰、远望二号船等,与学院学员和部队官兵同吃同住同操练,体验军营生活,并进行互动交流,让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国防教育和锻炼,从而使宣传教育更加深入;组织“爱我海防、爱我海军———我是一名小海军”夏令营和海洋科普知识夏令营、《泰州晚报》小记者夏令营;开展“海军、海洋、海权”知识竞赛等,全方位进行爱国主义国防教育,普及国防知识,增强国防观念。这些教育形式,已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化,不但为观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教育实践基地,而且成为弘扬海军文化的一个新品牌。
(四)加强业务提升,增强自身说服力
纪念馆接待观众,相对来说总有旺季和淡季之分,如何根据旺、淡季规律,将旺季参观教育和开展活动与淡季征集研究藏品和提高业务水平相结合,增强陈展讲解的厚重力,亦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藏品征集和研究是纪念馆展品陈列的前提。藏品征集和研究工作做得好,不但可丰富观众的知识,满足观众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拓展讲解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海纪馆把提升馆员业务水平,建设高素质的讲解员队伍作为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并进行了一些探索。在业务知识点的掌握上,一是邀请专家来馆作海军历史知识的系统讲解。如邀请《当代海军》主编刘江平,国防大学教授、专家李大光,南京海军指挥学院军史专家高晓星教授,泰州市文联主席、文史专家陆镇余等来馆现场讲座,指导研讨,全面提高馆员的业务素质。二是建立讲解员业务学习制度。坚持每周三进行讲解员知识点的学习,每周一个内容,互相探讨交流,不断磨合,共同提高,使每位讲解员都能掌握“一幅图片后面就有一段故事”的讲解能力和因人施讲的最佳效果。三是鼓励馆员撰写业务研究文章。据统计,近年在《人民海军报》《当代海军》《海军学术研究》《史林》《中国博物馆》《泰州日报》和《泰州晚报》上发表的业务理论文章达30余篇,除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海纪馆的知名度外,客观上也指导了工作实践。总之,革命纪念馆作为社会政治文化的一个特殊载体,是实现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部门,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课堂,其社会教育工作必须加以重视和加强。以上所列举的是海纪馆创新社会教育功能的一些主要做法,还有扩大宣传等,随着纪念馆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纪念馆服务社会理念的不断增强,纪念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的创新方式会不断得到发展。
作者:卢家陵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