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软件开发 >

职校专业教育中人文教育之我见

一、专业教育中人文教育的认识问题探讨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张,许多高职院校根据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现状,纷纷提出了加强人文教育的思想,时至今日,人文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已经在高职教育界达成了基本的共识。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对于人文教育仍然存在着学术争论与社会争议。主要体现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问题———即哪个是主导的问题:一些高职教育工作者把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对立起来,认为专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应用技术能力强的人才,如果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再搞文化素质教育,必然会削弱专业教育,这种线性的二元对立的简单化思维,实际上走入了高职教育认识的误区;还有一些人片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思想,一直以来,高职院校所确立的评价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应该说,这是符合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对促进高职教育整体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某些片面的理解,也导致了一些高职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忽视。

二、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中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人为中心的时代,是注重个性化、多样化的时代,这个时代要求社会成员的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提升。我国的高职教育目前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多种需求与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差距,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过时的人才培养模式,陈旧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手段的不对称,形成了目前高职教育的人文素质缺失的特有现状。具体表现为:注重专业、技术教育,忽视人文教育;注重单纯的技术、技能培训,忽视综合职业能力提升;教育过程的工具化倾向较严重、功利主义至上,缺乏人文关爱。

(二)原因分析

由于受经济快速发展的冲击,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以学历标准衡量人的社会现实,加之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使现代高职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商品化、市场化、技术化,人才培养演化成了单纯的就业教育,高职院校功利主义的办学思想越来越严重,有的高职院校甚至已“异化”成为实用人才的加工厂,现代工匠的培训中心,创收的摇钱树,学生成了教学工厂装配线上的产品,教师则沦为这一装配线上的装配工人。一些高职院校只重视专业技能、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这种工具化、功利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训练出一批缺乏人文情怀的“经济人”和功利型的“技术工匠”,磨灭了师生鲜活的个性和生生不息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里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浪潮和市场经济左右,导致了人才培养偏离素质教育的目标,学生社会适应性较弱,且缺乏时代所需要的诚信、修养、目光、爱敬业岗、技能高超、富有创新创业能力及管理能力。高职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因此,培养适应工业化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除专业教育外,还必须加强人文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针对以上问题,从适应经济、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必须强化人文教育思想,注意研究人文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注重学生“迁移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文素质以使学生能够适应迅速流变的职业社会,并促进高职院校以及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人文教育的涵义

人文教育是一种同人的发展和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相联系,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基本职业素养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在这一概念中,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以及西方人文主义的教育理论。这两个理论一方面强调人的多方面潜能的挖掘与培养,另一方面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个性特征。概括地讲,人文教育是以全面教育、全体教育、个性教育和创新教育为特征的教育,从技术教学与专业教学、应试教育转向职业能力、综合能力培养,旨在促使个体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并使个体能适应社会,进而与社会有效的互动。这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马克思在谈到个体能力的发展时通常是从智力和体力两个方面来论述的,他在《资本论》中明确的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者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开设适应科技、经济发展的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贯彻人文教育思想、使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以启迪学生心灵、培训学生思维、增进知识、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升华境界、提升综合素质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引导学生在主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建构技术知识结构,塑造完善人格。知识经济时代的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性、开放性、国际性,人文性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所以,人文教育就是泛指一切提高个体适应性的教育,高校的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与职业适应性的教育都可以称为素质教育,而这正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质”。[3]高职院校专业中的人文教育主要体现在适应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适应受教育者个体求职发展需要的综合职业素质。研究高职院校专业中的人文教育,必须考虑经济、科技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个人发展对高职人才素质结构培养的需求。就目前高职教育而言,人文教育是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人文素质、品德养成具体缺失而言的,强调人文教育主要是弥补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这种不足,弥补个体在成长中的偏差,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现代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社会职业动态发展,大大增加了对高职院校人才的弹性要求和从业者的灵活性、适应性要求。因此,教育的技术是“照料树木花草使之开花结果的圆丁的技术”。“他(园丁)对于树木的成长与开花的特性,不作任何加工。”

四、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思想研究

(一)树立大职业教育观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中都明确提出,我国的教育必须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要求,实行普及教育,使更广大的受教育者享有充分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的序言(《致意读者》)中说,“我敢于应许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5]高职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它的最终目标是使组成社会的每一个国民的素质尽可能得到提高,从而促使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对于人文教育而言,必须尊重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一味的强调共性,抹杀个性,必然导致素质教育的失败,也必然埋没一大批具有较高的个人天赋的人才。[6]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以转化人文素质弱的学生为重点进行改革实验,教师应按照“全体、全面、注重差异”的要求构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式,教师必须通过每节课教学、每一个技术操作环节、每一个实验环节,让所有的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尽可能多的创造符合于每一个学生职业发展的认知条件和教学氛围,让社会适应性弱的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努力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打好文化基础,突出职业技能技巧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受到平等的教育和训练。人文教育具有全面性,所以它与终身教育是可以统一的,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要努力创设终身教育的环境和条件,更多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以适应当前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的多种需求,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提高整体公民的素质教育理想。

(二)以适应未来社会需求为中心,启迪学生心灵、培养技术、塑造人格

这是由教育活动的特点所决定的,即在学校的教育设施、教育环境、教材、教师等等因素当中,教师是最基本、最具能动作用的,因而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说教师是教育的主导。[7]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从学生的知识与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重视个性差异,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经济社会需要高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人只有在心理、智力和体力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职业潜力。从高职院校的内部环境看,把注意力仅集中在为每个个体的发展提供各种物质条件是不够的,高职院校还应精心设计有利于主体职业发展的各种活动,使个体通过活动来实现发展,教师则通过职业实践活动的指导、影响个体的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认识、研究个体的发展壮况;了解个体的特质和已有发展水平,以成熟的程序为依据,安排培养的目标与顺序。教育依赖于精神世界的原始生活,教育不能独立,它要服务于精神生活的传承,这种生活在人们的行为举止中直接表现出来,然后成为他对在的关注和国家的现实态度,并在掌握创造性的精神作品中得到高扬.在我们的时代,精神命运必然决定教育的内涵。[8]高职院校必须面向职业生活实际,个体的素质培养必须是从职业性出发,兼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学术性)。此外,活动应能激发个体的动机,形成内涵力并提高其自主性,让每个个体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三)培养个体创新精神,开发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造和创新的历史,就是人类在不停地改造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身,从而不断获得进步和自由的历史。”[10]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均在生产的第一线,直接从事着生产劳动和实际管理。如果高职院校培养不出具有创造性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生产就谈不上创新和发展,更谈不上开拓新的产品,产生新的经营管理模式。事实上,由于经济与技术的迅速变化,各企业和各部门都迫切需要增强劳动力素质。按照常规办事的做法和通过模仿取得资格变得不太可行。知识的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1]高职教育正是要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技术性人才。

五、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方法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职教育将成为社会化的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为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培养目标与学生的特点,在人文教育中着重五个方面的改革。

(一)着重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教育是在保证和谐社会发展主流价值取向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习惯,达到一定职业道德境界,养成忠于职守,敬业乐业;业务精通,优质服务;协同合作,团结守纪;公平正当,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规范。

(二)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人才培养转向以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主的教育。高职院校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交往,合作的精神和社会责任;着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将培养独立思维能力置于人才培养活动的中心,突出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引导学生学会预测、预见、构想未来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速度,增强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有效的实现通识教育,以增强学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为此,需要拓宽专业设置,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加强那些概括性强、适应面广、具有扎实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增强学生对技术新发展的反应能力、吸收能力,创新能力。

(三)因材施教。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教学制度的灵活性,运用新的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案例式、现场式、讨论式教学。通过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将工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形成更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第二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在产学研结合中加强人文教育。改变封闭式的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开放办学的新思想。高职院校应通过教学、科研和不同形式的社会服务,参与区域经济、文化生活的发展。引导学生提高对技术实践环节的认识,加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团活动等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创业大赛等具体方式,其最根本的措施是要进行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改革与学制结构调整。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必须通过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这就是说,凭借这个过程,首先明确地给出每个意识表象本身,然后同其他类似的已知表象偶然地结合,这种结合进一步赋予严整的逻辑关系,最后能够自由地将这种富有逻辑的系统化知识应用于个别的场合。在这里,新表象完全被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达到人格的多样的统一。[12]

(五)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与人文素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设置心理咨询机构,解答困惑,增强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授于调整不良心态的方法;通过产业文化与教育的融合、工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企业文化与课堂的融合,组织广泛的校园文化、开设科技文化和艺术选修课,增强学生对社会科学与历史文化在感性、理性上的认识,培育其良好的“职业人文精神”。

作者:崔清源 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更多软件开发论文详细信息: 职校专业教育中人文教育之我见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rjkf/107829.html

    相关专题:医学核心期刊代写代发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上一篇: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探讨
    下一篇:城建档案在城市建设的作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