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发源入手,通过对传统古建筑的单体建筑结构、组群建筑的空间组织形式、建筑内部空间的结构空间形态及建筑外部空间的空间形态处理等一系列空间形态的分析和探究,进一步归纳和总结了我国传统古建筑的空间特点,以希望能够为今后的现代设计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传统;古建筑;空间形态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5-0159-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触和联系越来越紧密,建筑学领域从最初的一股脑接受和吸收走到今天的同步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民族文化的宝贵,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中国传统古建筑空间形态的认识和再挖掘成为一项被大众普遍认可的课题.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之下,对于中国传统古建筑空间结构及组织形态进行探究.
1中国式东方智慧和哲学思维下的中国古建筑
古代时期的中国偏安于世界的东方,由于地理因素,华夏大地的北面是蒙古高原,西面是喜马拉雅山脉,东面和南面均为辽阔的海洋,处于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之下,这些天然屏障是无法逾越的,从而造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较小,并且可以一脉相承而不间断.建筑属于经济文化的产物,在这种情形下,历经几千年以来的封建社会,依然保持了它的纯粹性和完整性.这些天然的地理和文化因素,使得中国古建筑体系完备而成熟,迥异于西方,民族特色鲜明.中国古代一直处于农业社会,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般的宁静、富足、安逸的田园生活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加上道家和儒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浸润,人们对理想居所的追求是自然和谐、融洽舒适的建筑空间形式,正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所描述的那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1]从这里也可以窥探出古人们对于理想居所的建筑形制,建筑外部环境,城市布局和规划,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等多方面的居住条件的要求和设想.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就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引导下,发生、发展、成熟以及深化.
2单体建筑与组群建筑
我国传统建筑自成体系,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建构方式.传统建筑不似西方古典建筑那样体积庞大,力图在气势上展现宏伟和壮丽,而是另辟蹊径,以多个单体建筑的不同形式的组合达到一种精妙和博大,既满足了对建筑空间和面积的使用要求,又表现出了中国式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2.1单体建筑的空间结构形式特点
传统建筑的房屋以木构架为主要受力结构和支撑体系,建筑纵向从上至下依次分为屋顶—屋身—台基三段式的结构形式.每一个单体建筑均呈长方形的平面布局,外形类似长方体小盒子一样,简单规整.内部由柱子进一步分割空间,了解一座单体建筑的内部结构和布局,只需要观看它的柱网布置图便一目了然,两根立柱中间的距离算是一间屋子的宽度,因此一座“小盒子”的内部往往被分割为呈奇数的空间,按3、5、7、9顺序排列.传统建筑的木构架支撑体系决定了其“墙倒屋不塌”的特性,柱梁结构成为整座建筑的支撑框架,承担起该建筑的承重作用,墙体则主要作为围合和分割空间之用,亦可以根据功能需要灵活处理,甚至把墙全部砸掉都不要紧,无非就是房舍变成亭子,一样屹立不倒.[2]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传统建筑的空间结构形式是有机的空间组合,灵活而有弹性,与西方古典建筑完全不同,却与现代建筑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传统古建筑不仅在结构和空间形式上独具特色,建筑外型形态也有其独特的精妙之处.大屋顶是传统古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中式建筑精华之所在,这与建筑的建造材料为木材以及木结构体系的建筑框架有直接的关系,屋顶在房屋建筑体积中所占比重略大,整座建筑内部的主要复杂结构都集中在屋顶之内,梁、枋、檩条、椽子等结构构件集中组合且安身于此,并且建筑的级别越高,屋顶的体积规模和华丽程度之规格也越高.在封建儒家礼教一统天下的情况下,依照这一定律,大屋顶发展出多种不同的形式以适用于不同的建筑类型和规格形制的要求,如屋顶的形态按照级别从大到小依次为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屋顶的屋面为曲面形态,屋檐及屋顶四角微微向上翘起,称之为“反宇”,更有些建筑的屋脊也是向上翘起的,这是中国传统建筑所独有的特点,“反宇”的屋顶形态不仅在外观形式上给建筑物带来了变化和勃勃生机,更在功能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能够增加阳光照射面积,加强室内的采光,减轻梁柱承重结构的负担,防止雨雪对建筑墙基的侵蚀等.
2.2组群建筑的空间结构和组织形式特点
传统木构架建筑深受建筑材料的制约,木材长度的限制使得中式建筑无法像西方古典建筑那样能够建造出超大体积的空间.为了满足更多的空间规模和使用功能的需要,中国古建筑形成了建筑组群,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实现不同类型建筑的空间需求和使用目的.庭院是一个内向型封闭性的空间,它由简单而规整的长方形单体建筑围合而成,通常以院子为中心,每一座单体建筑皆以长边面向院子,且门窗均开设在此立面上,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形式,小到一座住宅,大至北京的紫禁城也是由许许多多大小不同的四合院组成的皇宫建筑群,四合院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组合的基本单元.[3]189有些庭院的围合方式未必一定向四合院那样标准整齐,会把除去坐北朝南的主房之外的三面单体建筑简化为围墙或走廊,得到的仍然是封闭围合的庭院.庭院的围合方式除了标准的四合院外,通常还有三种:一是在主房和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称之为“廊院”;三是主房前面两侧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和院门,称之为“三合院”.[4]9庭院是整座组群建筑的中心,是一家人游戏玩耍的公共空间和主要场所,并且承担着美化院落居住环境的重要作用,通常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表达吉祥美好的花草树木,会成为人们的首选,被栽植在庭院之中.庭院的规模会随着主人的地位和经济水平而有所变化,普通人家仅仅就是一座简单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王侯贵族或是家大业大的大家庭人口众多,会将两个甚至多个四合院沿横向或纵向轴线合并串联使用,在更高程度上带来使用面积的扩大,同时在使用功能上也得到了扩展,富裕人家甚至将串联的四合院专门开辟出园林庭院部分,叠山理水,栽树造景,增加了庭院居住空间的审美功能和附加值.庭院是中国古建筑群体组合布局规划的精髓所在,不论何种类型的建筑皆是如此,万变不离其宗,都只是根据建筑类型的不同和建筑使用功能的需求稍加变化,如寺庙等宗教建筑仍然保持庭院式的群体建筑空间结构,仅仅只是将主房内部中心位置搭建为宗教敬拜的人物塑像,旁边是为进行宗教活动所使用的配套设施,如功德箱、解签文、红烛架子等等,主房外部庭院内或院门外则放置香案鼎炉,如此便大功告成,而无需再做建筑形制的更改.
3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
建筑的最大贡献在于为人类营造了空间,以满足人类在不同条件下的使用需求,空间是建筑的目的和归宿,别具一格的中国古建筑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空间形态,在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处理上均有其独特之处.
3.1建筑内部空间的结构形态和室内陈设
由于我国南方和北方地理条件和气候的不同,造成南北方建筑及院落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北方庭院的内院往往较为大而开阔,以利于冬季增强阳光照射面积取暖之用;南方建筑的院子就非常狭小,只能称为“天井”,却能够达到夏季躲避酷暑阴凉消温之用.即便如此,南北方建筑在空间的结构安排上基本都遵循着门———厅———堂———寝的序列原则,堂是一座建筑庭院里最为重要的建筑空间,一般位于主房的中央位置,承担了祭拜祖宗天地、长辈寿辰,儿孙婚宴、会亲见客等红白喜事婚丧嫁娶的重要功能,从外观上看,堂屋往往作为整个建筑群里体积最大,规格最高,内部布置最为考究和精美的建筑空间,室内陈设上突出书卷文化气息.以皖南古徽州民居为例,堂屋内部的家具陈设一般为对称布局,中央背景墙面称为太师壁,太师壁前是一张长条案几,案几前面放置一张八仙桌,两边各一把太师椅,这是男女主人落座的位置,长条案几上面对应男女主人的方位,分别陈列摆放着镜子和花瓶,寓意女主人心静如水,男主人外出平平安安,两者组合在一起就寓意一生平静.堂屋的两侧沿着墙各对称陈设一对太师椅和茶几,其后面的墙壁上可以悬挂字画,中央的太师壁上也悬挂书画,寓意吉祥或劝勉明志题材.大户人家还常常给自己的住宅取名某某堂,并悬挂堂名匾额,整个堂屋书香气味浓郁,布置古雅考究,充分展现了意境空间.当地外出发迹的人往往会斥巨资回乡修建住宅,堂屋和与其相连的天井,暴露在视线范围内的建筑结构上常常精雕细琢,鎏金饰彩,华丽非常,屋主人的地位和财力可以由此空间的内部装饰得而一窥,这也正是衣锦还乡———千百年来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渴望获得认可受到尊敬的情怀体现.主房内部空间一般分割成三间屋子,也有五间或七间,堂屋为居中一间,两侧为主人卧房,主房两侧的厢房数量也是灵活变化的,可以不止一间,多为儿孙辈居住之用.与主房位置相对的,同大门并排且相临街道的房屋,北方称为“倒座”,南方称为“下房”,此处多为仆人居住.纵观整个建筑的内部空间规划严整有序,等级伦理秩序清晰了然.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内部空间分割及规划使用仍然是在儒家等级伦理秩序和实用主义的思想指导下展开的,一个家族人口众多,都栖居在庭院之中,住在主房的人必定为一个家族内辈分最高地位最重的人,是一个大家族的家长,因此,主房也称之为“上房”,两侧的厢房为家族内部辈分和地位稍浅一级的人,如小姐少爷居住,这种建筑内部的空间使用安排无论南北方地理条件的差异以及环境气候的不同,皆是如此,无半点逾越.
3.2建筑外部空间形态
古人讲求天人合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要求建筑与周边环境要和谐统一,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出一般的气质.[4]11又或者说在环境优美区位上佳之处营建的建筑空间会给使用者带来深厚的福分且能福泽延绵荫及子孙,因此建筑的选址和布局往往经过一番勘查和细致考量,选择山明水秀避风聚水之处,并且将这一思想理论化体系化,成为了千百年来我国建筑营建中独特的风水学说.究其本质,这其实是人们希望为自己选择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宅邸的周边,建筑的外部拥有一个良性的自然生态环境,血脉方能生生不息.理想的建筑选址环境应该是四面有山环抱,且环抱之山层次较多,建筑坐落其中,背山面水,负阴抱阳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同时有水流来自于山间,形态曲折流向前方.这作为建筑的外部大环境,在农业社会下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的,背山可以阻挡冬季的寒风,前方开扩可以获得良好日照,可以接纳夏日凉风,四周山丘可以提供木材、燃料,[3]301流水可做生活和农业、渔业之用.坐拥这样一方风水宝地,自然可以掌握优渥的生活和生产资料,维持良好的农业生产生活.这种天人合一的风水环境思想进一步延伸,从建筑的外部大环境深入到庭院小环境,就是风景园林.庭院中的风景是与人最近距离接触的自然,是身在庭院与外界接触的最直接方式.古人通过堆叠山石,挖筑水体,栽种植物,达到造景的目的,将自然移到身边,将美景搬到眼前,并将这种置景造园的思想深化,逐渐形成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中式古典园林建造风格.置身屋宇之内,推窗便可见绿意盎然美不胜收,内心深处的那份悠然和惬意油然而生,岂不快哉乐哉.庭院的这些景观的布置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微环境,促进小气候的良性循环,有益身心,形成一个优良的人居环境.
4结语
中华民族创造了享誉世界的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体现,然而它完全迥异于西方建筑,无论从设计构想还是建筑形制,展现的完全是另一种独特的思维和文化.从木质材料的优缺性,到单体建筑与组群建筑的精妙变幻,从对建筑内部空间的探讨到建筑外部空间的分析,这些对于中国传统古建筑空间结构及组织形态的研究,既是对过往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深厚奠基,承前才能启后,继往才能开来.
参考文献:
〔1〕陶渊明,逑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65.
〔2〕尉陈.墙垣边的人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82.
〔3〕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2013.
〔4〕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作者:陈希 单位: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