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述(8篇)

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探析

摘要:面对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合理应用大数据优势,规避来自技术和人为操作的风险,从制度、技术、思政教师素质等多方面入手,分析大数据如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托,探究行为教育新方式。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时代;现实困境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成为社会共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的结合,意识到了大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大数据时代,人类第一次可以有条件获得全面数据、完整数据和系统数据,进行‘样本=总体’的数据资料分析[1]。”纵览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研究,针对性教育、干预性教育、个体教育成为新的思政教育热点。“大数据时代开启了研究以‘人’为核心的‘镜像世界’,人的网络言论行为是现实世界人际交往和思想行为的反映,能够以可视化的‘镜像’方式展现着人的精神世界和客观世界[2]”,根据数据分析和“镜像”描述,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依据学生思想行为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预判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相应的新工作方法。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比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科学化”与“精准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情感教化,教育者大多凭借教学经验和个人主观判断对教育对象进行施教。而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借助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为教育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准确性[3]。也因此,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如何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并为教育者提供依据方面困境凸显,如数据的收集与储存、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思政工作者素质跟进等。

一、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收集与储存的实践困境

“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价值。隐形沟通是大数据的实质[4]。”依靠大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精准的人物镜像描述是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优势,通过数据的收集,达到隐形的沟通目的,了解高校学生群里动态,从而达到合理预测的效果,因此数据的收集成为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决条件。大数据的收集质量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依托学校主体进行高效的数据收集与储存。实践问题首先在数据收集与储存过程中显现出来。有专家表示,大数据有着区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数据的显著特点。“第一,大容量,拥有全面、完整的数据。第二,高速度,即指数据产生和更新的频率快,时效性高。第三,多样化,即新的数据来源和新的数据种类在不断增加[4]。”而区别于传统数据的特点正是大数据收集和储存的首要困境。首先,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依托全面、完善的数据进行学生行为模式分析并进行精准的干预性教育,同时数据的更新必须实时进行,避免信息的滞后导致预判失准。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精准化和科学化,大数据分析必将获取大量个人信息包括生活作息、行为习惯、宗教信仰等,收集与存储的巨大信息量和更新速度的提升成为大数据思政首要克服的实践难题。当前各地高校逐渐建立“数字化”“一卡通”等校园服务,一定程度上为大数据的收集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仅仅是这些形式的数据收集,不能够满足大数据的标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要保障信息的完备性还需要把数据的收集扩展到学生高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能存在数据空白和死角。其次,近年来高校信息泄露现象频现,网络信息安全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信息储存安全成为高校信息工作质量的重要考量指标。大数据思政对数据量和更新速度的要求必将带来对高校网络信息安全更严苛的标准,大量的学生个人信息的妥善保管是利用大数据做好思政工作的重要保障。高校能否有足够的信息储存能力和数据库安全管控能力备受质疑,要做好大数据思政首先要保证高校信息存储硬件设备、信息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收集与应用的伦理困境

大数据思政的目的在于,在完成数据收集的基础之上,对大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整合,从而寻找信息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以此来预测人与事的发展趋势和可能性,从而获得大数据应用的价值,进行准确的预判和干预。而这其中的一系列伦理困境是我们应用大数据不可回避的问题。1.大数据收集的隐私暴露挑战大数据思政需要利用全面的信息进行精准化教育,这对信息的获取数量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了保障数据分析结果接近真实,就要求尽量完整的数据信息。今后数据收集的发展方向必定是高校全方位的信息把控,从学生的图书馆学习时段到餐厅就餐的消费水平再到实验室操作时长等都将被信息化处理。为了保证结果的真实、完整和有效,数据收集过程必将使个人信息高度透明化,所有行为将被记录并长时间储存,信息收集的多维化会具象个人形象,带来暴露个人隐私的隐忧。当事人的身体疾病、生理缺陷、个人习惯都不希望公之于众,但该类信息却会对思政教育分析、预测结果产生较强影响。但数据收集的不全面又有误导教育的可能性,片面的数据分析并不能正确地描述出个体行为走向,因而数据的范围如何明确成为大数据收集的第一重障碍。同时,该类信息保存不慎,将会对当事人造成巨大的二次影响甚至伤害。如当事人可以隐瞒的被法律保护的疾病隐私、过往行为等都会通过数据收集逐一记录,这些信息被他人知晓必定会加重当事人心理负担,如若被暴露隐私或非法利用更有可能对当事人造成毁灭性打击。学生隐私信息获取成为敏感问题,信息的收集过程是否会触犯个人隐私权利成为敏感问题,法律对于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和学校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如何划分界限必须厘清。2.数据使用的公正性困惑数据全面是分析结果正确的基础,正如开篇提到,大数据的理想状态在于“样本=总体”,在数据收集这一过程中,技术人员对教育对象进行信息采集并处理分析,承担着对教育对象侵权的风险。信息的获取方式和途径未告知教育对象,信息的分析和使用也未获得当事人授权,在当前法律环境下,这本身就是存在巨大风险的行为。而获得受教育群体的授权,又存在一定困难,涉及保障隐私和人身自由与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博弈。数据分析结果可以依据以往的行为模式进行合理推测,显示学生个体的行为和心理倾向,能够合理推测学生的错误行为风险,从而可使思政教师进行有效的干预性引导,通过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如果受教育对象的行为被推定为有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的可能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就可以根据数据对当事人存在的不良思想倾向进行干预,避免学生错误行为的发生。这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避免了当事人因错误行为而导致的危害性后果。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法律遵从“无罪推定”原则,在犯罪行为未发生时尚且不可以预判为一定会发生,更何况是受教育者的可能性不良行为,这干涉了高校受教育群体的自由,让他们失去在合理范围内决定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学生个体可能会因为偶然的思想变化终止自己的错误行为,在错误行为发生前进行干预,结果预判挑战自由[5]。同时,依据数据的预判,有将受教育者贴上“不良标签”的可能性,数据分析结果只可能是接近真相而非完全反映真相。受到数据分析结果的指引,在事情发生以前已经被刻画为“存在不良倾向”的对象,其丰富的情感与内心活动被忽视,干预性教育使他们失去了及时纠正自己以保持尊严、获得尊重的机会,也剥夺了他们探索和自由选择的权利。3.数据应用的有效性风险大数据思政要求在完成大规模数据统计之后进行科学和精准的分析,从而准确刻画被教育者的“人物镜像”,制定有效的针对性教育方案。思政教育主体为学校思政队伍,高校进行统一的数据收集较思政教师个体收集更具有可行性。高校学生众多,每个学生的数据信息详尽程度与教育科学化、精准化成正比,思政工作对于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提出了较高要求,要高标准严要求地把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收集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并落实到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终端等技术的发展让高校主体全面、系统地进行数据收集成为可能,但却无法在短时间内对海量数据和复杂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和整合。数据规模过大导致分析和应用难度过高。其一,有效信息甄别难度高。为了保证为思政工作提供可靠依据,高校必将详尽地收集学生个体的数据信息,但如何从纷杂的数据中甄别出有效的、对思政工作有利的信息存在较大难度。专业数据处理人员不能很好地甄别思政工作的教育重点,思政工作者又不具备专业的数据处理能力。其二,避免数据限4制或低效利用难度大。大量数据的收集带来高效数据库的更新和技术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但在一系列的努力后,思政工作是否能将收集与处理的数据有效利用,是否会存在大量数据长期占用存储空间又不能被合理利用等困境。其三,数据的动态性跟进。个体成长过程必将带来数据的不断变化,而每个个体数据的变化带来的就是群体的巨大数据变化。大数据收集与处理主体如何不断跟进数据的更新并实时分析,保证数据结果没有滞后性,保障针对性教育能够科学、准确、到位是数据应用的又一难点。思想、情感的量化与抽象存在困境,数据与情感互通存在障碍。思政教育的特点是面对鲜活生动的学生个体,特别是要起到在情感与思想上引导学生的作用,但大数据要求所有信息数据化和抽象化。思想和情感类因素,因其具有感性特点,量化难度大,能够准确、直观地将这些情感因素抽象为可分析的数据资料,是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又一难点。数据定量分析方法与定性处理的平衡存在博弈。大数据分析需要进行理性的数字化分析,依据学生个体信息基础,分析数据背后所代表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倾向。而思政工作直接面对的是情感个体,要用感性方式进行引导教育。因而要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把量化的数据结果直观化、具象化,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定性处理和引导。数据定量分析与引导教育定性处理之间寻求交叉平衡点是沟通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桥梁。

三、思政工作者对大数据应用的实践困境

大数据思政不仅仅是对数据存储和分析技术提出了高要求,更多的是给思政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运用大数据方面,要在数据分析能力上向专业信息技术人员靠拢,更要在数据有效性分析和应用方面提升辨析能力。思政工作者对大数据运用的质量决定了大数据思政工作开展的质量。1.思政工作者的传统教育与新技术应用的矛盾当前思政工作者主要都是接受传统思政教育培养的工作者,在新技术方面,已经逐渐开始接受和应用诸如网络、微信、微博等载体增强思政工作开展的便捷性和效果。但大数据分析有别于网络、微信等,它不仅仅是一个载体,更重要的是数据库,需要思政工作者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二次加工,提取有效信息后再利用。因而如何提高当前思政工作者的数据分析和提炼能力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思政工作者要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掌握大量的信息处理技术再到熟练应用,这一过程是否会占用过多时间,大数据处理技术何时能够发展到简单易学适于思政工作者应用都值得期待。2.思政工作者对数据利用缺乏规范流程和行为标准在大数据应用之初,思政主体对数据利用和个性化教育存在尝试,没有一个规范、完备的流程指引其进行合理化行动,而数据利用效果也无法量化,不能够明确地给出行为标准和效果反馈。思政工作者难以把握依赖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和使用程度,特别是面对教育对象这一特殊群体,他们不仅有数据显示的行为模式和倾向,更是有着自我意识和情绪的个体,数据分析显示的倾向性没有明确的体现出干预标准,当危险行为存在的倾向不足以引起足够的后果时而进行盲目干预,或者对大数据分析结果的理解偏颇,都极易造成个性化干预失败,甚至会引起当事人的反抗。3.唯数据主义易导致数据滥用和数据独裁大数据给思政工作提供了信息依据,使思政工作的开展有了着力点,依据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对学生个体进行针对性教育,提高思政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但作为思政工作对象的学生个体,每时每刻的思维都存在变化,数据可以接近事实学生的行为模式,但不可能完全准确表达出其行为趋势,因而一味地依赖数据,很有可能造成错误的教育引导,歪曲学生行为意图。同时,仅仅依赖数据而忽视无法用数据表达的学生个体心理变化,有可能造成学生行为误读,在这种情况下的干预教育很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叛逆,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

四、应对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策略

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使大数据思政成为引领新时期思政工作的重点,要在制度、技术、师资队伍等多重方面不断完善,克服存在的诸多实践和伦理方面的困境,让思政工作不落于新时代发展潮流之后。1.制度完善是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规避伦理困境的保障随着大数据思政研究的逐渐展开,可能引起的公平、隐私、数据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亟需对大数据思政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建立完善的制度。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大数据趋势的逐渐显现,针对数据采集与使用等方面的立法需求迫切,完善大数据采集、利用的规范性以及个人权利的保护制度极端重要。要明确信息采集和储存的责任制,平衡信息采集和使用与被采集者自由权利之间的关系。从微观层面来讲,高校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在日常大数据思政工作中,必须依据实际工作需求和发展趋势,制定科学的大数据思政工作规划和严谨可靠的工作流程。要高屋建瓴地规划思政工作的新方向和新途径,把握工作大局和微观切入点。要明确责任主体,严格大数据收集和使用制度,各级思政工作者密切配合、分工明确,保障数据的使用安全,使大数据思政效果真正显现,避免一切可能由数据风险引起的对受教育者的危害。2.技术跟进是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摆脱实践困境的途径技术的跟进是大数据思政教育落到实处的突破点。当前环境下,很难在短期内培养思政教师队伍转型为技术人员,因而一定要组建一支技术过硬的数据技术队伍,克服数据应用的技术难题,能够完成大数据思政对数据数量和分析质量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不断进行存储设备、移动终端、电子服务系统设备等的完善与升级,满足大数据思政对硬件设备的要求,保障信息收集的便捷和全面,不能让“尽可能搜集全体数据”成为一句空话。紧跟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潮流,提升海量数据甄别与分析能力,对海量数据进行合理化取舍,明确思政工作的目标,避免被数据淹没导致决策失准,保障大数据思政的软技术标准。提高对数据分析和解释的能力,保障分析结果得到合理、正确显示,避免信息解释存在谬误,保障数据预测正确性基础。健全数据监管的安全防控和应急措施,当存在数据泄露和滥用风险时,启动数据保护和销毁预案,将危害降至最低。3.思政队伍素质提高是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提高大数据思政工作的质量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政工作者对大数据运用的理解和数据分析基础上的决策有效性及工作针对性程度。要在继承传统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紧跟时代课题要求,深刻理解大数据思政的意义,逐步建立起适应新形势的工作体系。思政工作者不仅仅要关注受教育者行为的关联性,更要注重把握受教育者行为背后的因果关系,寻找行为背后的思想动因和内在逻辑,注重全过程育人,解决问题而非单纯找出问题。要依托数据的基础性引导作用,甄别数据背后的意义,给予个性化教育的同时避免出现唯数据主义和滥用数据倾向,在大数据面前保持理性和甄别能力。要始终遵循数据的运用是为了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而非挖掘受教育者的隐私,要平衡数据收集的必要性与隐私暴露的风险性,提高鉴别可挖掘信息的能力,提高利用信息而不对教育对象造成影响的能力,提高规避信息利用风险的能力。要深刻理解大数据运用的目的在于“探究因果而非注重相关,依托数据而非依赖数据、探究行为而非挖掘隐私[6]。

作者:王璐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第二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性研究

【摘要】现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轻视个人价值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起此问题。本篇文章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高校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个人价值的重要性以及应对措施三个方面对此问题做出探讨。希望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作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健康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与内在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对象是人,实质是对人品性的打磨、刻画、修饰和完备,其对人性的关注无微不至。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将大学生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和自尊心,提倡学生全方面发展,将个人的人生价值发挥到最大。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我国旧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集体利益,忽略个人利益,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舍弃个人利益而保全集体利益,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与人文关怀的本质相悖,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教育工作者应该照顾到学生的心理、品行、能力等各个方面,将思想教育水平渗透到受教育者的成长历程和实际生活中,发掘能力,培养积极主动的人生观念。尊重学生个性和人生目标,将强制的灌输转化为切身对学生有益的维护,让学生严格要求自我,主动追求理想。如此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实处,培养有优良道德品性的人才。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帕斯卡尔认为,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会思想,他提出这样一种观点“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不像橡皮泥,任由外力被打造成固定的模样,人是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由内在的思想所塑造。人文关怀讲求以人为本,与此将对应,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就要在各个方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尊重个性,关注其感情变化,与学生平等相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及时疏通心理问题,让学生不受束缚地自由成长。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归宿都是学生的发展,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大的方面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是要为社会培育有优良道德的人才,从个人角度来讲,则要将学生的个人价值发挥到最大。教育要达到的成果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外,还要拥有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将学生打造成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1.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定学生的信仰,树立远大的志向,引导学生构建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重点教育学生要自强不息、勤奋努力,有自主创新能力。2.以爱国主义为所有美德的基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现代的社会实践中,时刻谨记国家和民族大义。中国在走向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大学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始终不忘奋发向上、自力更生。3.为了形成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要多多举行与之有关的活动,比如说心理健康讲座等,并设置心理健康诊所,带领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向着积极的方向考虑,并想办法解决,让学生有一定的自我调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创新

1.改革以往落伍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观念中,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基本依据,对学生实行言语教育,以此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从而带动全方面的发展。说理教育法的弊端是生搬硬套,硬性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现在教育理论逐步完善,说理教育法也应该随着改进,要更加突出人文关怀,与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其个性和特点,运用人性化的语言教育学生。2.虚心求教其他教育典范,将合适的方法运用到自身的教学工作中。关怀教育法就是关爱学生,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对于教育工作来说无异于“不劳而获”,常常是老师对学生表示一点关心,就有春风化雨的力量。另外,教师切忌居高临下,而要平等对待学生,这样才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其潜力才会被发掘出来。

(四)创新课堂教学,开展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就是高校的课堂,在课堂上应该充分贯彻人文关怀的宗旨。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只重视将自己的全部知识和盘托出,而完全不顾学生的想法。要想渗透人文关怀,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有人文关怀的意识,并且在工作中能充分合理地运用,尊重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张飞

第三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化思想

摘要: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政治保证,为更多的大学生指引前进的方向。只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前进方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的基础上要坚持人本化思想,要始终做到以学生为主,只有做到以学生为主,才能更好的保证学生的全面进步。在高校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材充分体现了人本化思想,充分运用了人本化思想,为高校培养出了更多的优秀人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人本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为大学生指引前进的道路。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思想;体现

人本化思想更多的提倡任性的善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时刻以学生主,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让学生有更好的展示空间和展示舞台。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的富有针对性,才能在学生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1人本思想的定义

人本思想顾名思义,其实就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充分展现学生的人生价值,充分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们主动的去学习,主动的去探索,主动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突破。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更好的运用人本化思想,通过人本化,更好的贴近学生,使学生更好的发挥出主动性。因此,在这本教材中人本化思想无处不在,到充满人本化思想,让人本化思想闪烁智慧之光。

2人本化思想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几点体现

人本化思想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有很好的体现,它如同这本书的灵魂,让这本书充分运用人本思想,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依托,把教材和学生的特征结合起来,做到人本化思想的具体运用和结合。

2.1人性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的体现:人性在教材中有很好的体现。这本教材主要对学生的道德进行规范,它充分体现了道德对学生的规范。教材中主要体现了道德性,把学生和教材充分联系在一起。这本教材中更多的是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只有充分讲述这些内容,才能使大学生更加的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形成一套完整的道德规范,这就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形成自身的价值观,用正确的道德规范来规范自己。这本教材中通过对道德修养的论述,让学生更加明白道德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底线,人不能越过这条底线。这样就能使大学生更好的心地善良,更加的心灵美好,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之风。

2.2人本化思想在法律基础中的体现:法律基础知识也很好的体现了人本化思想。在教材中,法律基础知识的选择上也体现了人本化思想。主要选择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与我们学生息息相关的法律常识。学生通过对这些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这些法律基础知识,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去运用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这本教材中,所选择的法律基础知识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实现自身价值,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利益,用法律意识来维护社会的和平和正义,形成一种更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每个人都生活在一种非常和谐的环境中。

2.3人本化思想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学中的体现:老师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更好的融入了人本化思想。老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去,让他们把自身的能动性都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他们在课堂上去探索,去思考,去锻炼。在课堂上,他们积极的去学习《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在课程中,他们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去积极的实践。他们对这些知识进行掌握和思考,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不仅深化了这些知识,而且也对自己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才能实现他们的突破和创新。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老师一定要做人本化思想教育,要把人本化思想融入到教材中去,融入到实地的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腾飞,才能对以后的工作有更大的促进作用,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进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它需要老师、学生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实现大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在新的时代之下,大学生是时代的佼佼者,他们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人本化教育,这对大学生的未来具有无限大发展空间。

作者:吴晓飞 单位: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四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

摘要:当下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越来越突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及时改革,迎合时代的特征,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章主要介绍了当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的融合优化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融合

一、当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强制性的教育

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概念,就是促进学生对社会思想的认知。要想彻底地改善这一问题,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那些书本上的知识,单纯地以这样的方式教育并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的是实现对学生心灵的教育,只有让学生从心理上产生认同才是最为关键的。高校的大学生,他们在社会上属于特殊群体,有着独特的自我意识,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他们不屑于墨守成规,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教育工作者要更具有耐心,进行强有力的思想教育,而不是一味地应试教育中对他们采用强制性的要求。利用耐心、细心的教育,才能够真正地感悟他们,让他们对社会形成一个正确的认知。

(二)课程缺乏针对性

在当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成效逐渐减弱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课程与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不能准确契和,很多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只是放下空洞的口号,强制性地进行知识理论的灌输,这样不联系实际的教育往往与社会实践相脱离。尤其是现在的教育目标,有着空、高的特点,这并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进行课程改革之前,,很多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都处于一个错误的状态,教育的方式、目的不合理,让学生在理解上,倍感困难,但是也没有办法,只能被动地接受有关知识。

(三)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

在高校的管理部门是一个重要的校园组织,其中的工作需要具备超强的专业性,有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程度也影响到了具体的工作质量。所以,提升对专业程度的要求,充分发挥行政档案管理的价值在高校管理中十分重要。但是当下的学校管理人员大多都不是专门从这个专业毕业的人员,在进行岗位工作之前也没有经过特定的培训,再加上具体的工作量较大,在工作中出现的大量工作负荷,从某种程度上让行政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缺乏有关的知识体系,并且在具体的工作中,相关人员还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在工作中没有太强烈的积极性,影响到具体的工作质量。

(四)管理办法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祖国合格接班人的重要教育途径之一,这对于高校学生的发展来说,十分重要,需要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高校学生随着信息时代的潜移默化,他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对于这一代人的想法,如果继续沿用以往的教育手段,是不能够彻底地改变他们的教育问题的,管理工作者也不能根据当下高校学生的思想进行相关的改革,那就会影响到课堂的质量。不结合当下学生实际的教育思路,是不会有良好的教育效果的,这也影响到祖国接班人的培育质量。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的融合优化策略

(一)提升教育的思想认识

认识即为思想的体现,思想支配行为,行为又是思想的反映,要想彻底纠正一个人的行为,首先要从思想纠正入手。实现思想的融合,可以有效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所以,在高校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地将思想认识与政治教育充分融合,自上而下地推广到以下几个部分当中。首先,提升领导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让他们充分地认识到这门课程设置的重要性,这里的领导主要包括了学校的各个阶层的领导,让他们成为改革的先行者,从思想上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成为课程的先行者,从思想上得到认同,进而充分实践,实现二者的融合。在当下的中国体制中,领导干部对于一项改革往往具有强大的推动力量。其次,是行政的有关人员、教育人员,这里要提升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杜绝关于教育方面的“万能理论”,不能让所有的教育都采用一样的教育方式,要让教育工作者采用更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在教育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转变教育风格,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必须提升思想教育工作者对于管理问题的重要性,让他们充分地转变教育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人才培养目标与高校的管理要保持一致性,充分发挥学校与管理方面的优势,行使有关权利,增强有关部门的责任感以及对学校的认同感。不仅如此,应该深化理论,在思想上的认识成熟需要由深入的理论研究来促进。为了进一步提升思想融合,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让他们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高校的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导向支持。随着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我们一方面要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成效,另一方面要及时弥补工作中的不足,实现柔性管理。总而言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作为高校的办学理念之一,要渗透到高校管理的各个机构和群体当中。

(二)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思想观念上进一步革新,在实践上付诸行动,是保证思想政治管理工作得到切实有效展开的根本途径。为了进一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融合,最重要的是建立有关机制,实现有机融合。当下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分别属于党委和行政领导,从体制上来看,是双重领导,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却已经呈现出分化的状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并没有实现有力的结合,很多问题常常出现权责与管理的盲点。在学校论坛上大学生反映的相关问题,我们发现,很多问题都是反腐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都是及时火,可以充当解释和稳定的功能作用。但是,从根本上,学校却没有将这些问题解决。其实并不是学校不想解决,而是在两个部门之间有着职责划分的问题,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联动机制,最后就有了踢皮球的局面,而这些情况恰恰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这些细节的处理上,高校没有做好有关的准备,就会逐渐削弱学生对学校的荣誉感,削弱学生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在接受教育的程度上也极大地被弱化。当下的很多高校在网站上开设了信访功能以及领导解答等板块,在协调工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根本上却没有彻底地解决机制运行上的问题。所以高校应积极建立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的融合机构,由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书记和分管行政的副校长担任融合工作中的组长,相关的行政部门、教育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代表组成一个联合结构,方便平时的职能形势。根据当下学生经常反映的问题,组成相关的常务机构,让一些尚在萌芽状态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而不是日复一日地出现。真正地践行“学校教育为学生,学校管理为学生”的工作理念。在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建立合格的领导机构,选拔合格的领导成员,让他们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确保相关机构的实力,提升相关机构的竞争性。其次,建立相关的制度,规定他们的行为,使得他们在相应的规章制度中办事,确保机构的清正廉洁。最后,要恰当地增加学生代表在其中的数量,真正地体现学校管理的民主特色,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更多的作用。通过制度与制度的融合,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更宏观地确立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工作目标,上下结合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推动高校管理工作实践质量。

(三)科学引导,提升学生素质

高校创设的主要目标在于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目标也是为了培养更优秀的社会主义人才,所以,无论是管理工作还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要重视服务的主体,即当下的大学生。在这方面,高校要积极整合自身的教育管理方法。首先需要重视提升,积极开展一些有关素质提升的讲座,使学生能更加自强、自信。其后要重视奉献精神的培养,在校内承包一些“敬老服务”“爱心接力”以及“社区服务”等活动,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后,会深刻的感受到义务服务所带给自身的乐趣以及心灵震撼,使学生能逐渐形成为社会积极服务与奉献的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促进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助式教学模式展开,这是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良好方法。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紧扣当下的生活问题,与学生展开交流,和学生建立起相应的对话,然后进行交流,尽可能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讨论,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共鸣,以此来提升出更进一步的人生哲理、认知水平等等。创新教学方法,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高校课堂,让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更具意义。教师可以在每学期初对学生上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然后提出一些问题,以此为专题进行研究,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选择适合本学科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积极承担研究任务。在教研活动当中,每个人都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展示教研成果,并定期总结成果,并在会后向大家反腐强调,在课堂上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将一个区域的研究成果优化共享给多个学科,提升教师整体的教学效益。完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体系,实现其教育资源的优化,积极整合各种资源、教育力量。要充分地结合当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建立高质量的资源数据库,以此来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总而言之,就是积极利用优化的教育手段,为大学生开拓一片更好的思想政治环境。

三、结束语

无论如何,高校的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改革的本质都是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社会输出更好地人才。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的融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项系统、复杂的教育管理工程,结合当下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建设符合实践需求的管理体系,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于教育,让教育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作者:张姝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第五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大学生是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群体,作为年轻一代的他们,无疑也是受手机新媒体影响最深远的一族。因此,在正确认识手机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同时,应主动探索运用手机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从高校、制度及大学生自身这三方面入手,使手机新媒体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手机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居世界第一,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总人口的25.5%。由此可见,手机新媒体在当代中国飞速普及,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之中。在新形势新时代下,正确认识手机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同时,运用手机新媒体的独特优势积极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手机新媒体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者亟需解决的一个新课题。“发挥手机新媒体的优势,将手机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理融合,对手机新媒体环境进行合理的规范,加之高校及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手机新媒体合理运用进行有效引导,是做好手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策。[1]”

一、将手机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理融合

(一)利用手机新媒体丰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手机媒体的应用下,大学生可以迅速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手机新媒体与之结合。首先,高校教师应利用好手机新媒体这一工具,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三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紧密联系起来,创新课程内容,丰富教育手段。其次,手机新媒体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文化宣传阵地,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及时化解新媒体上热点疑点问题,积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手机新媒体中,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此外,高校还可以依托高科技,将富有生活性和知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合,创造专属学生的手机软件,实现润物细无声般的引导、教育,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渲染手机新媒体时代下的校园文化氛围。“总之,若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内心需求出发,了解大学生的喜好,以此作为手机新媒体视域下的教育依托,打造与时代背景相符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2]”

(二)通过手机新媒体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在手机新媒体时代,积极利用先进技术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和学生学习的新需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推动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手段和途径的创新,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途径,是在手机新媒体时代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传播平台,努力形成以“红色网站”为旗帜,以校园门户网站为主体,以学术、新闻、服务类网站为补充的校园网络文化阵地的分层次格局,以此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涵,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性和时效性。其次,依托于校园网络,以校园网站为载体,传播正能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保校园新兴媒体的正确政治导向。大力开发手机新媒体文化产品,丰富高校文化内容,积极地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扩展到网络中,共建共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网络平台。积极利用时下流行的博客、播客、及时通信、手机网络等新技术发展校园网络文化新产品,给予学生最及时、温暖的帮助,带学生走出困惑,迅速解决学生的问题。最后,以手机媒介为依托,建立一个师生都喜爱的互动沟通交流平台,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与新型的引导式、启发式教育相融合,从而使师生之间进行良性的互动交流,使高校教师能够了解学生最新的思想动向,从多方面进行适当且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强调参与式的思政政治教育方式

信息革命转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学生在自身成长发展上的主动性越来越明显。参与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过程,就是教育主体和客体在思想交流、沟通的基础上经历教育与再教育、说服与被说服的引导过程。这种过程既有信息的提供,也有思想的沟通,同时还会存在观念的斗争与辩论。这种方式的实质是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切磋、碰撞与交流,并在切磋、碰撞与交流过程中得到体验与提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得观念,在启发引导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使其在参与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并受到较好的教育。

二、创新手机新媒体的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提高师生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方面建设

在手机新媒体时代,要想提高高校师生的法制观念。我们就必须先了解新媒体立法。首先应当明确我国新媒体立法的四个基本原则,而手机新媒体立法除了应当遵循合宪原则、法治原则、民主原则、科学原则的一般立法原则外,还具有其特有原则。一是普通立法与手机新媒体专门立法相结合原则。即对现有法律进行修订,扩大适用范围以适应手机新媒体时代的需要。必要时制定专门性法律是大多数国家的现实选择;二是平衡国家与个人的权利原则。法律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权利,手机新媒体的立法必须处理好政府、企业、用户个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三是遵循手机新媒体自身发展规律原则。手机新媒体立法不能不考虑其自身发展规律,如果只是一味强调管制,忽视对网民及网络运营商等的权利保护,则最终会阻碍手机新媒体的健康发展;四是立足我国国情与吸取外国优秀成果相结合原则。互联网起源于外国,许多国家的管理技术和立法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可以少走弯路。手机新媒体具有国际性的同时也有民族性的特点,应立足于我国实际,依据我国网络技术发展状况、人们的手机使用规律、表达习惯等制定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手机新媒体发展现状的法律制度。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应对新媒体时代下的挑战,提高师生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方面的建设。

(二)加强监管,优化手机新媒体的外部环境

当前,由于高校自己的管理条件及管理技术的限制,尚不能对互联网、移动通信设备等形式的新媒体进行完全的监督,同时也无法抵御来自外部的不良信息,不能对错误的信息进行时时监控,也无力限制信息传播的范围。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应从高校自身做起,加强技术层面的创新,努力提高信息传播的监管力度,对外部信息实行分级分层过滤,监控好源头。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包括媒体自身在内也应该积极参与进来,不仅媒体自身要坚持行业自律,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积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推进大众传媒的立法工作的步伐,从法律层面规范新媒体的行为。另外,国家有关部门、高校还应加大对传媒行为的技术监管、人力监管,加强对传媒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开展经常性的传媒行为监察,坚决打击手机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对传媒行为严格把关,落实责任,积极引导和鼓励大众传媒传播健康、积极的内容,遏制低级、庸俗行为,阻止黄色信息、暴力信息和虚假信息的传播,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随着手机新媒体在高校的深入发展,如何建设好、管理好由于手机新媒体的深入发展所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高校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近年来,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把校园网络的建设和管理纳入工作体系,提上了重要日程。目前,各高校普遍明确了党委统一领导,分管领导负责,网络监管部门、网络运行部门、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等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的领导机制,积极推进各高校信息网络管理委员会的建立。通过这些举措,逐渐形成了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共同关心、各级职能部门相互扶持、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督促各高校切实把各项工作职责逐条细化,分配到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保证工作各环节能够有效运行。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更加稳定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到个人,以提高校园新媒体建设和管理的工作效率,保证突发事件的快速应对,促进手机新媒体的健康发展。

三、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鉴别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比较选择的能力

在手机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变得极其复杂多样,学生面对的信息与教育所提供的信息可能会有极大的差别,而且不同的学生面对信息的反应差别也明显不同。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学生面对信息的选择、比较能力的培养。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驾驭手机新媒体,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不至于被各种不良的信息影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复杂的手机新媒体环境下不致迷失人生的方向,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加强大学生的手机媒介使用素养

“在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在面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时的解读能力、批判选择能力以及使用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介产品的能力。[3]”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学生应该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手机新媒体的媒介素养和运用手机新媒体的能力,从容地面对手机新媒体环境下的各种诱惑。首先,应通过举办手机新媒体经验交流会、理论研讨会等方式,倡导网络文明、网络自律,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强化大学生手机新媒体的使用素养。同时,各校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吸引等方式,鼓励师生创作更多的优秀新兴媒体作品来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其次,提高大学生运用手机新媒体的意识和能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充满正能量的主流思想武装头脑。在“两课”教学中,积极发掘网络资源中的有益成分,取其精华以便随时更新教育素材,并利用图片、动画等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充实、形式更灵动。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功能,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新媒体使用观念,自觉恪守新媒体使用守则及道德规范,极力打造出自由、文明、科学、和谐的手机新媒体氛围,进而达到提高当代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媒介使用素养这一目的。

四、结束语

总之,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手机新媒体的影响和挑战,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新媒体阵地建设,丰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丰富教育手段,完善制度建设,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能力,从而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高度。

作者:陈奕霏 张智武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辽宁工业大学招生与就业处

第六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心理辅导越来越重视。高校心理辅导主要的运用途径是个别心理辅导、开设心理指导课、建立心理档案等。阐述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辅导的实践效果评估,并且提出了心理辅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实践中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心理辅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

当今高校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合理地制定出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但我国心理辅导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辅导的实践效果评估

现在,绝大多数的高校都设有心理辅导机构,但是要想顺利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还需要进行实践效果评估。首先是对学生的主观评估。在高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数据分析。比如:“高校学生是如何看待心理辅导的”(如表1所示),参加调查的学生总人数为500人,每人只可以选择一项。另一项调查为“学生们认为心理辅导所适应的人群”(如表2所示),参加调查的人数为500人,并且设有曾参加过表格内容项目的人数统计,每人只能选择一项。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对于心理辅导的科学性与实际性是比较认同的,对于心理辅导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的。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在寻求心理辅导的调查中,很多学生认识到心理辅导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帮助,但是在现实中真正自主参加心理辅导的人数与调查人数有一定的距离。而多数的学生当遇到心理困难的时候通常的做法是找教师、家长或朋友进行倾诉。

二、心理辅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实践中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意识到心理辅导在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且要明确心理辅导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1]。要加强学校教育对心理辅导的重视程度,意识到心理辅导是一门心理科学,其工作方法建立在人的情绪、情感等心理因素之上,通过心理因素的规律进行教学与沟通,达到心理上的调节与治疗,从而发展并完善个体的身心方面的协调。其次,加强高校心理辅导工作建设,完善心理辅导工作机制,培养一批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2]。这就需要心理辅导教师要不断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专业素养的培养,以及不断在一线工作中总结与改进工作方式等,来不断地完善心理辅导工作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在进行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中要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专业素养,改进工作方法等。最后,要在高校教育当中全面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积极地探索大学生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必由之路。在高校教育当中,要正确地定位心理辅导工作。要把心理辅导教育模式的重点放到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上来,帮助他们用良好的心理去适应社会生活。也要关注学生群体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防治与康复工作。同时,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行有效的利用,要将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结语

心理辅导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运用,是实现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实践中我们要实事求是,根据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将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为我国培养更多身心健康的、全而发展的优秀人才。

作者:黎冉 单位:贵州医科大学

第七篇: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

摘要:在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象和载体都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探索一套符合时代发展特征和中国国情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高校现在急需解决的任务。文章分析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前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站在心理学的角度,从内容、目标以及价值导向上,寻找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暗合,并探索出以学生为本,把心理学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大学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多种文化的冲突和国际政治的复杂性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的大学生,部分大学生看问题片面化,政治观念淡薄,理想信念缺乏,功利色彩明显,嫉妒心强,辨别是非能力弱,社会责任感缺乏,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加大,形势更为严峻。高校作为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主阵地,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发展特点,以学生为本,把心理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策略,引导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策略的社会行为去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从而转变人们的行为模式,最终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的实践过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旨在通过培养和引导大学生的政治态度,运用马哲思想,传播和建立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道德水准和心理素质,做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最终保证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目标的实现。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构建意识形态为根本,集思想、道德和心理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教育实践。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随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以及世界的多元化,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在比较、学习、借鉴中进一步发展。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方法上、形式上,传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达不到学生的心理预期,解决不了学生的思想困惑。因此,探索一套与时俱进的、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迫在眉睫,创新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突破传统的说教灌输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都成为势在必行。为了具体掌握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笔者对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学生做了一些随机问卷调查和个体访谈,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85份,其中有效问卷270份。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和个体访谈的总结,可以得出,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普遍;(2)教育方式过于单一;(3)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需要脱节;(4)教师教学照本宣科现象严重;(5)以考试为唯一方式的考核机制不科学;(6)教育内容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7)教育方式没有因材施教;(8)教育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从以上可以看出,传统的为了教育而教育的方式已不被90后大学生买账,如何让大学生认同、接受我们的思政教育信息,同时把党的一些理念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与社会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并在行为上能自觉实践,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能理论联系实际,建设当代大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难点和重点。

3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学是通过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两方面,一是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二是能力、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心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探索,帮助人们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完善发展自己,从而提升个体幸福感和社会的和谐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人,重点研究人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旨在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构建有一定政治目标的社会。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关系密不可分,如果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科学地运用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以及研究成果,将会全面改善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提出,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和途径,大学生的群体特点、时代特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点都说明了,将心理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必要和紧要的教育策略和手段。

4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4.1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激发学生的高尚动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阶段和方面: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宿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当需求被满足时,人们会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个体会处于焦虑状态,不断地释放负能量,无法控制冲动时便会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在大多数高校的思政工作中,有效性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思政工作者并不了解学生各自的需求,只是盲目地进行表面意义上的教育行动,并没有从深层次意义上对学生进行合适的符合实际的思政教育,因而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多数的思政工作就仅仅是在学生当中走了一个形式而并没有起到它真正的作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政工作时要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法,了解不同学生的真实需要,只有这样,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为学生积极创造合理的外部条件,强化他们的高尚动机,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朝目标方向发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很好地阐述了人生的不同阶段会因为个体不断地创造条件和把握机会从而实现个体不同阶段的目标,只有运用好需要层次理论,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手段和方法满足需要,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成长,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4.2运用个体差异理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个体差异原理是指从不同的个体出发,根据个体的人格特质实施相应的心理手段影响个体的行为。个体差异受遗传、环境和教育条件所影响,表现在生理、外貌以及心理上,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知、情、意、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格特质。承认个体的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是90后的大学生,处于同一年龄阶段和时代背景,有其共有的群体特征和普遍性,但每一个人的素质、环境以及主观努力不同,又具有其特殊性和差异性。运用心理学的个体差异理论,在集体教育的基础上,有层次、有重点、有区别地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大学生成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比如,对学生党员要着重培养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入党积极分子要加强道德素质教育。对性格怪癖、个性张扬的学生要实施关爱教育,扬长避短,发现他们身上的亮点。对家庭贫困学生要积极鼓励,适当地给予经济和政策补助,增强其自信心,减小压力感。只有抓住每一个个体的特点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引导其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4.3运用逆势心理理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

逆势心理也称逆反心理,是指人们为了抗拒、抵制某类事物,不能顺从该事物的发展方向甚至反其道而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对教育者而言,是指教育者按照教育目标对受教者进行思想、行为引导时,受教者表现出一种排斥、抵触、抗拒的心理过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更为普遍和明显。原因在于:(1)学生对“两课”的错误认知,认为两课就是讲政治,政治是残酷的,要远离。(2)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价值观尚不明晰,看待问题不够理性,认识世界较为碎片化,不客观、全面。(3)“两课”的教育内容和形式都使学生产生了无用论思想,出现你越强调他越反感的局面。因此,减少和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否则永远都是“对牛弹琴”或者“隔靴搔痒”。针对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过程,我们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可从以下几方面改善这种状况:(1)教育内容要紧跟时代,要贴合实际,高大上的空谈政治只能促进大学生旷课和低头玩手机。(2)教育方法也要从单向灌输型向交流型转变,教育方式从显性化教育转向渗透式,教育目的从“防堵型”转向“疏导型”。(3)教育工作者要有一定的艺术水平。讲究说话艺术,增加感召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4)做思想政治工作中要贴合实际,宣传先进要实事求是,避免文过饰非。总之,从心理上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认同我们的理论并接受他,相信我们的党愿意跟党走,同时又能看到我们党还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4.4利用网络心理增强主流价值的信任度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生活方式,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它不仅是大学生获取新知识、信息、交流沟通的一个平台,也影响着大学生如何看待社会、他人、自己以及相互间的关系。现代的大学生获取新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并且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也会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因此,要想让思政工作更加有效、有速率地渗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价值观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打好与和平演变主义的网络战。利用网络心理增强主流价值的信任度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1)积极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建立优秀的网站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扩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和信息输出源。当然,网站内容要丰富、新颖,能反映大学生的生活,解决大学生的需求,激发大学生的兴趣,成为大学生自觉愿意访问的网站,在此基础上渗透教育者的理论和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2)建立一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随时掌控和引导网络思潮,保证网络政治的安全。网络思想工作者可以通过深入学校的BBS网站或者贴吧等及时了解学生的网络思想动态,把握学生的“心理敏感区”,关注学生的热点话题和敏感问题,找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适时的引导学生价值观,也能预防一些重大安全问题的发生。同时,教育者也可以通过飞信、微信、QQ等网络平台与学生平等地聊天,做到无障碍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解决学生思想与生活及心理上的问题,增强教育者的被认同感和教育的实效性。

4.5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成长和发展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作为国家栋梁,强健的身体、渊博的知识和健全的人格心理三者缺一不可,但我们总容易忽视健康的心理和良好人格特质的培养。大学生人格心理形成过程由文化环境、知识经济以及本身心理潜能三方面因素所决定,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不同的文化以及成长环境会形成不同的人格心理,现代大学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诚信缺失、价值观扭曲、责任感淡漠、自私自利、享乐主义等现象,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高校校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从而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同时,运用心理学的个体差异理论,因势利导、排除压抑,激发大学生的个人潜能,在大学生自我形成和辅导员正确引导的基础上,完成理想人格的实现。另外,由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人格特质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还不能客观、理性地看待世界,正确地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惑时,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一定要及时有效地利用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咨询等方法引导学生合理归因、正确找到问题的缘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帮助学生采用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防止人格障碍的出现。

4.6小结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潮不断地涌入大学生群体中,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已不能适用于现在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而如果能够将相应的心理学技术恰当地使用,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就如上述,在思政工作的前期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了解到学生们的各自不同的需求,当然在这中间个体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能够正确地把握相应的知识与技术。而在思政工作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逆反心理,因此我们的工作者应该掌握到相应的谈话技术,而不是一味简单地灌输,从心理上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认同我们的理论并接受它。而网络现在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网络上的相当部分的信息能够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渐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思政工作在网络上的开展是很重要的。最后,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现在大学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它对于大学生形成完整健康的心理人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促进思政工作的有效进行。综上所述,运用心理学技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实现高校学生工作的职业化,辅导员的专业化,也需要营造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加强教师队伍的心理学知识的培训,需要学生、教师、社会、家庭全员参与,通过心理测试、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和讲座、社会实践活动、优化家庭教育等一系列具体手段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无障碍沟通和高效开展。

作者:裴领霞 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第八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在大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利用新媒体资源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入手,综合分析了新媒时代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讨了利用新媒体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新媒体发展日益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在不断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过程中,新媒体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逐步成为了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外,新媒体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不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单纯依靠显性教育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无法发挥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作用。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隐蔽、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影响,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领会不同的知识内涵。一方面,从学术角度分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固定的学术基础,同时也没有系统的学科规范内容,属于隐藏在实体教育方式之下的虚拟性文化,是以学生的个人情感、个人意志为基础的智力开发方式[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属于一种隐藏而毫不显露的教育方式,同时该种教育方式也不易被观察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重要的跨时空特性,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是,隐性思想政治实现了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破,所以不要求教育者在规定的地点以及时间进行知识传递[2]。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教育的魅力,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3]。隐性教育还具有明显的教育资源多样化特征,同时在教育载体选择的过程中实现了空间的拓展与方式的多元融合,有效地突破了语言说教和语言文字形式的传统教育模式,让教育形式更加具有感染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各类型的教育活动为载体,其实施需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加强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修养。

二、新媒体时代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新媒体给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在新媒体的环境发展影响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教育途径的良好拓展。同时,传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主要是以高校的制度建设为基础,综合物质和精神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教育内容为引导力量,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新媒体等现代技术和网络平台来丰富教育内容和教育信息传递方式。此外,可以通过创新新媒体资源应用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新媒体给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新媒体信息在快速更新和传递的过程中也不断凸显出信息的复杂性,这种情况增加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教育难度。当前的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基础。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信息的发布虽然具有明显的时间、空间自由性,但是实际上也掺杂了一些未经审核的落后、消极文化与信息内容,在大学生无法准确识别和判断该类型信息的前提下,错误的舆论观点会影响学生的个人社会观念。因此,新媒体所存在的消极影响也需要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三、利用新媒体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依托新媒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应该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个人媒体素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媒体利用熟练程度和操作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提升自身的相关专业知识水平和授课能力。只有良好地掌握和了解了新媒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政策,提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效率,提高教师自身的新媒体文化修养。

(二)依托新媒体建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大学生对社会上新兴事物的了解和接受较快,所以针对这一特点也应该利用现代新媒体社交平台。例如利用微博、微信、QQ等来发布思想政治教育最新消息,与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化内容交流。以新媒体平台和资源为基础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新媒体为依托丰富大学校园行为文化。伴随着新媒体的应用和发展,应该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开展校园公益活动、校园优秀创作广告设计活动等,在潜移默化中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来影响学生个人行为,达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让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综上所述,在新媒体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断受到来自新媒体发展的影响和推动。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时代发展机遇,通过新媒体优势力量的应用与融合来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良好拓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作用。

作者:王忆 单位: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计算机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述(8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jsjlw/92626.html

    相关专题:小说月报原创版 2014中国直销企业名单


    上一篇:诌议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监督与管理
    下一篇: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