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破除三农问题需要明确的几点认识
1.1立足农村基层,分析基本国情,寻求农业发展突破口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如此庞大的农业人口是制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障碍。根据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状况,在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中,农业人口占整个国家人口的比例很小。在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首先要解决农业发展的问题。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相差极为悬殊。国土面积世界第三,但总体特点是山地多,平原少,可利用农用地有限,且自然灾害极为平凡。这些不利因素都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的生产发展。几千年来,中国一直延续着农业基础性地位的传统特色。在南方丘陵地区,精耕细作的传统仍是这些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1.2农业发展速度偏缓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人均占有的农业生产资料稀少
中国农业生产落后,农民长期处于贫困生活境地的直接原因是中国的人口太多。因为人口多,平均每人占有的土地、河湖水面、森林草地等生产资源和自然资源就极为稀少。在中国的不少地方,农民平均每人只有几分(注:1分=66.67m2)的田地,用于全年的粮食生产。由于地少,年产出相当有限,虽然有空余的时间可以从事更多的农事生产,但因为缺少足够的生产资料,只有无奈地望着几分地的收成,再加上粗粮附加值很低,粮食市场价格低,一年下来,所得收入仅仅一两千元,仅相当于城市农民工1个月的工资收入,只能解决基本的生存所需。农业生产,尤其是种植业生产的比较效益太低,是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
1.3惠农政策对农业发展只起到辅助性作用
农业的弱势地位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目前已经取消了农牧业税,还实行各种农业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农业是大计,是根本,需要扶持。实行支农惠农政策、工业反哺农业的大政方针是大势所趋,深得人心,也是社会发展使然。减少了农业税,同时又能享受到政府优惠政策,农民负担确实减轻很多,但是,这仅仅是辅助性的举措,要解决发展农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问题,让农民切实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必须进行更深层次的制度改革。
1.4在科技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政策作用不容忽视
农业科技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尤其是基层农技体系,缺乏足够的资金维持正常的运转,在服务农业科技发展的作用上力量显得较为单薄,力不从心。近年来,我国的农作物新品种育种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真正具有高产、多抗、质优的突破性品种仍然比较缺乏。粮食的增产潜力越来越显得后劲不足,运用科技提高粮食产量的速度要赶上人口增加的速度,还是个难以回避的问题。目前来看,有一些技术,节省了农民的用工量,减轻了农业的劳动强度,但节省了用工,只是在体力上让农民负担减轻一些,仍不能明显地增加农民收入,不能显著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目前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要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还需要从社会整体的政策措施和社会发展体制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前提条件是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机制和政策作为保证。
2城镇化的合理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2.1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破除农业发展困局
“三农”的致命伤在于我国农业人口过多。正如上文所说,人口多,农业生产资料的人均占有量太少。粮食生产本来是微利行业,对于单个的种植养殖户而言,农业生产不能实现规模化经营,就意味着杨涛,黄桂珍:试析新形势下三农问题与城镇化发展关系收入不能得到明显提高。因为土地极为有限,粮食作物价值不高,很多地方都改种效益相对较高的经济作物,而此举又会陷入“粮经争地”的困局。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只有增加农户的人均土地占有面积。增加人均单位土地面积,理论上有2种方法:(1)增加耕地总面积;(2)减少农业总人口。增加耕地总面积不切实际,因为我国能够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基本已经开垦完毕。唯一可行的方法只有减少农业净人口数量。事实上减少农业人口的数量是所有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度所必然经历的一段过程,只是中国在这段过程中,所走路程的曲折、所遇到困难的艰难程度都是人类前所未有的。
2.2减少农业人口的办法和途径
减少农业人口有2种方式:(1)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2)农村就地城镇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2种方式都呈加速发展的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太多,向急需廉价劳动力地区转移是一种必然,也是市场经济发挥导向作用的良好体现。农民工远离家乡打工,提高了农户家庭收入,也使很多农民工取得了城市户口。农业生产者向生产利润相对较高的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是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体现,但其效果毕竟有限。原因在于这种使农民流向城市的“牵引力”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城市人口的迅速扩大将导致市民的生活压力日益剧增,同时,扩大的人口使就业、住房、环境资源承载力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现在很多大城市,例如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就极力限制外来人口入京。最近北京还出台了一套针对在京读书的外籍大学生户籍管理的办法措施,规定在读大学生不办理北京户口,仍保留生源地户口。城市人口膨胀也导致环境日益恶化,水电气等日常生活能源价格不断攀升,房价则是一路飙升。巨大的生活压力剥夺了部分农民进城的梦想,残酷的现实令其不得不继续留守农村。
2.3合理城镇化的关键是农村就地城镇化
可以说,农业人口单纯地流入城市而成为城市人口,从而减少农村人口的绝对数量的社会转型模式是不能持久的,因为存在很多限制因子,导致城市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很有限。这种简单的人口地域流向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弱化,甚至趋于停止。与这种方式相比,另一种社会发展模式则显得更为稳妥,这就是农村地区的就地城镇化。城市化或城镇化是工业化国家经历的路程,中国也不例外。在小城市变大城市、大城市变特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广大农村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经济或地理条件较好地区的农村已经实现自身的城镇化和城市化,农民不再背井离乡,而就在自己的家乡开办乡镇工厂,村民也换行成为产业工人或服务行业人员,整个小地区、小范围实现了社会产业的根本性转变。城镇的出现,带动了工商业的发展,由此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形成良性发展的模式。显然,农村就地城镇化相对于农民单纯流入城市,要稳定得多、安全得多、持久得多。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农民单纯流入城市只是把社会难题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而农村就地城镇化则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经营奠定最为坚实的基础。
3未来展望
在农村,大片农田属于某专业大户(或者叫农场主),他能运用现代化的器械装备,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和管理,这似乎是中国农业美好未来的憧憬。但是,中国农业人口要降低到仅占国民总人口的百分之几,是相当难以实现的任务。原因在于中国人口基数太大,在实现城镇化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在原先优良农田的土地上出现大量城镇,农业耕地面积会急剧减少,影响整个社会的粮食安全。另外,城镇化的过程中,会导致环境生态压力剧增,环境保护任务将相当艰巨。为保证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在加上日益加深的环保意识,政府在农用地改工业建设用地的审批程序上会采取更为严格的限制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将限制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发展速度。未来的中国,以农村城镇化促动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的过程,必将是个艰难但却绕不过的发展道路。
作者:杨涛 黄桂珍 单位:重庆市种子管理站 重庆市长寿区农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