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方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研基础不牢固,科研工作缺乏有力支撑
地方高校多由专科学校或高职院校转型而来,学校规模有限且多以教学型为主,科研基础相对薄弱。从“人”的层面来说,目前地方高校教师队伍中高学历的人才并不多,新进的年轻教师又缺乏科研经验,科研工作缺乏领军人物;从“财”的层面来说,目前,国家重点项目主要向高层次高校倾斜,地方高校囿于学校整体实力不强,往往难以申请到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经费投入整体不足;从“物”的层面来说,目前地方高校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验基地等科研基础设施配备不足,物质层面保障不够,难以应付高精尖的科研项目,申请重大项目困难。
(2)管理体系不科学,科研力量难以整体发挥
目前,地方高校多沿用校、院、系、教研室的传统科研管理体制,这种模式强调等级观念,是一种相对被动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校的科研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科研部门的服务能力,院、系的科研部门只能被动接受学校的分配,而这种分配又很难达到公平,不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这种管理模式将学校科研力量分散,各科研单位各自为政,缺乏融合的理念,难以适应以产品研发为中心、多学科联合攻关的趋势,使学校的整体科研力量大打折扣。在这种模式下,科研项目是以发表论文或成果鉴定为标准,对科研成果的转化缺乏跟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术资源的浪费。
(3)人员素质不齐整,科研管理工作保障不力
目前,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被简单定位为“上传下达”的行政机构,工作内容仅限于管理科研项目、经费、成果鉴定及报奖等,职能单一,方式被动,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组织、策划、协调作用;科研人员的定位也不准确,仅将科研管理人员作为“传达员”、“办事员”,不管专业是否对口、人员素质是否合格,随意指派科研部门人员,一定程度上导致优秀的科研管理人才难以选拔到科研管理岗位,同时使在职人员放松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高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可以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科研项目、成果进行有效管理,提高高校整体科研实力,而松散平庸的管理部门只能导致人浮于事,工作缺乏主动性,难以跟进追踪重点项目,降低成果产出率。
(4)考核体制不科学,科研工作缺乏激励机制
目前,地方高校对科研人员的考核主要采取量化模式。依据科研人员的论文著作、成果完成量来评价研究者的科研能力,并将考核的结果与职称评定、工资奖金挂钩。对这种模式的过分依赖导致研究者盲目追求论文发表量和获奖级别,忽视了选题的科学性、超前性。同时,量化模式过分注重成果的取得而忽视了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导致研究者仅满足于课题的获取和成果的结项,对于研究成果能否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关心不够。长此以往,研究人员的创新意识受到抑制,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难以作出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2自然科学类科研管理工作创新的路径
(1)创新工作理念,变被动应付为积极主动管理
一是树立策划意识。在项目申请时,应当加以引导,要改变目前仅对项目进行程序性审查的状况,在设计课题和组织项目申报时有意识地设计多学科、开放式的联合科研项目以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在成果转化时,应当加以策划,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宣传学校的科研成果、收集有关市场信息、寻找合作关键点,使成熟的应用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二是提高预见能力。在政策制定层面,要制定具有前瞻性、导向性和激励性的科研管理政策,发挥政策的引领作用;在操作层面,要主动了解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在研项目的研究状态,科学分析各项目的地位及价值,做到对全校科研状况心中有数。
(2)创新管理思维,变刚性管理为管理—服务并重模式
目前,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过分注重管理层面而忽视了服务层面,导致科学研究活力不够。科研管理部门应当重点从信息层面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服务。首先要建立高水平信息平台。建立科研信息搜集平台,及时捕捉重要动态、收集丰富科研资料,形成便于利用的资料库,使科研人员能够随时有效地检索使用相关信息。其次建立高效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将科研方案实施过程中各界的反映和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研究人员,使他们准确地把握动态情况。最后要建立成果转化信息系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捕捉项目成果的市场信息,积极帮助已有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的能力。
(3)创新工作模式,变直线式科研模式为矩阵式模式
目前,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组织结构大体呈现出校—院—系的直线式的组织结构,这种结构导致各类科研资源存在明显的边界,科研人员受到行政干预较多,积极性与创造性难以发挥。鉴于此,应当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经验,将学院与项目交叉起来,实行矩阵式管理模式。纵向以学院学科专业为导向,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为科研工作创造平台;横向以项目为导向,按项目实行管理,以研究所等平台为单位,整合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员资源,从事知识创新和学术发展。这种模式打破条块限制,利于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4)创新考核机制,变量化模式为质量并重模式
地方高校在坚持对科研工作量化考核的同时,必须注重对科研成果质量的评价,做到质、量并重。要改革现有考核体制,遵循科技创新规律,根据学科差异,确定不同的考核指标。对于应用研究要以创造效益为考核指标,重在考察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对于基础性项目给予充分的研究时间保证,按周期进行考评,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环境。
(5)创新激励机制,变固定奖励为弹性奖励模式
目前,地方高校常见的激励方式有晋升职称、科研奖励和津贴等。这些奖励方式有其固有缺陷,晋升职称只对具有晋升职称需要的人短期有效,科研奖励和津贴数额有限且覆盖面小,难以形成面上效应。因此,应当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弹性奖励模式,通过经济杠杆对科研活动进行引导。如对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员,除岗位工资外还可使其利益直接与成果经济效益挂钩;对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可以实行项目津贴与岗位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此外,还可以利用非经济手段使科研人员得到成就感,包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获得高层次培训的机会、赋予参与重大决策的资格等。总之,要探索固定和弹性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激发研究者的潜能,促使研究水平最优化。
作者:罗兴奇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