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对策分析
摘要:经济管理是事业单位各项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经济管理工作完成的质量能够准确的反映出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一些以往在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也凸现出来,因此,结合新时期的背景,对如何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有着极大的必要性。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对策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如何能实现对自身的不断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与作用,成为事业单位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原则
1.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中,责、权、利的结合是十分重要的,要明确所有人员的责任分配,形成责任绩效体系,同时要注意权限的分配,以岗位职能为基础,设置相应的开支指标,确保经济管理的合理性。2.开源、节流相结合的原则。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这其中包括增加预算收入与降低成本支出两方面内容,这就需要定期对事业单位各种支出情况进行分析和会计核算,对于超标支出及时纠正。3.全面控制原则。成本控制贯穿于事业单位运行周期的始终,因此,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要着眼全局,从各个环节全面加强成本控制。
二、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观念更新存在滞后性。由于我国事业单位发展的特征以及我国国情的影响,我国事业单位长期处于国家管控的状态下,在经济管理的思想及观念的更新方面显现出一定的滞后性,目前仍有许多事业单位将经济管理工作看作是财务管理工作,这种片面的认识是导致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进而制约着我国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2.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相关制度不够完善。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所遵循的相关制度,首先要与国家相关的经济管理法规与政策相符合,同时还应该与事业单位自身的工作特点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然而我国许多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相关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并没有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而是直接照搬国家颁布的同类事业单位适用的经济管理体制,这也使得最终形成经济管理制度与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需求存在偏差,并不能有效的帮助事业单位解决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3.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方法守旧,缺乏创新。由于一些事业单位对经济管理工作认识的片面性,将经济管理等同于财务管理,这也就导致了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在经济管理工作中采取财务管理的方法开展工作,经济管理方法单一,在解决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十分有限。同时,一些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法上也相对落后,加之管理观念的束缚,也使经济管理方法相当守旧。
三、新时期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有效对策
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加强经济管理。首先,事业单位要加强对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提高对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明确经济管理工作的真正内容及含义,从传统经济管理等于财务管理的片面认识误区中走出来,对经济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在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同时,加强经济管理的其他工作内容。其次,要重新审视财务职能的作用,对财务职能的重要性予以重新认识,加强对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职能的重视,并通过对具体的会计工作的加强,保障会计核算与监督两项职能的充分发挥,促进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规范性与合理性,保障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2.结合实际,加强经济管理制度的完善。首先,应从立法角度着手,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性,这也是事业单位进行经济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方向指导,要在相关法律的规章条例中,明确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相关规范与基本原则,确保事业单位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的经济管理制度具有合理性。其次,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引导与监督,对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相关制度的建设提出合理的要求,应督促事业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经济管理相关制度进行完善,并对其制度章程进行审核,确保其具有可行性。3.加强人才培养,强化经济管理工作队伍的创新能力。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与能力是影响经济管理工作开展质量的关键,基于以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方法守旧、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事业单位应首先加强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对经济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系统性的培训,提升经济管理工作队伍整体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水平。其次,要加强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在事业单位内部,应通过宣传与培训等方式,让经济管理工作人员认识到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并通过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工作方法的创新,从而提高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在事业单位外部,要加强对拥有较强创新能力优秀人才的挖掘和引进,吸收更多新鲜血液加入到经济管理队伍中来,带动整个工作队伍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工作中的突破,保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四、总结
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方面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但随着事业单位对经济管理工作认识的加强,也已经开始采取有效的措施逐步提高经济管理的水平。事业单位应紧密结合当前时代的主题,把握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转变思想,加强经济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提高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结合有效的监督,保障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李克华.关于如何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若干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2,(09).
作者:李宁 单位: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
第二篇: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相关问题的思考
摘要:在新的形势下,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事业单位内部的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方面缺乏合格人才;事业单位缺乏应对财务风险的意识。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对其深入分析,依据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事业单位;经济管理
一、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进行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组织机构,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是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具有一定公益服务性质的机构,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发挥国家对社会生活管理职能的重要部分。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与企业等其他市场经济主体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事业单位有着很强的公益性质,社会效益往往是事业单位各项活动需要优先考虑的,因此,事业单位加强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并不是为了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能够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事业单位各项制度改革的推进,很多事业单位已经逐渐融入到市场经济活动中,一些事业单位附属有自己的产业。在这种背景下,事业单位要以成本效益最大化来指导一些活动,从而为自身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内部的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
对于事业单位来讲,经济管理工作的好坏依赖于体制是否完善。近年来,事业单位虽然在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体制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管理的进行,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很多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管理体制,缺乏法律法规与政策的支持、引导,也别是在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时,往往无据可依;其次,虽然有些事业单位在内部制定了与自身相关的经济管理办法,但是,由于缺乏监督机制,经济管理体制得不到完善,因而在管理中人治取代体制发挥作用。
2.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方面缺乏合格人才
在很多事业单位内部,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相对缺乏,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往往依靠其他部门代为进行,不注重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另外,事业单位内部负责经济管理的人员也往往出身于技术或者行政管理方面,没有接受过系统系、专业化的培训,缺乏专业性的知识,不能对事业单位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水平程度较低。
3.事业单位缺乏应对财务风险的意识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进行各项活动的经费来源都依靠财政,事业单位并没有涉及过多的财务风险,致使在应对财务风险方面意识比较薄弱。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事业单位参与市场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经费来源也趋向多样化,单位在财务方面面临着极大的风险。特别是单位的领导,并没有意识到对财务风险的控制,致使财务风险的程度不断加大。
三、新形势下完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1.加强对事业单位在预算方面的管理
事业单位对预算进行编制的过程是对自己所拥有资源进行优化使用与分配的过程。事业单位要对自己的支出定额做一个预算,以此对不同部门的成本实施有效地控制。此外,事业单位还应该通过预算管理提高使用资产的效率。固定资产在事业单位的发展中,不仅仅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撑,而且也是本单位进行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事业单位再编制年度预算时,一定要对固定资产的拥有使用情况,进行客观的预测和估计。
2.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理念
首先,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在进行各种经济活动时,要时刻把成本效益的理念放在第一位,确保事业单位在满足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这里,最大的经济效益不是完全的经济获益,而是最有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并且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其次,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为事业单位更好地进行经济活动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作为事业单位的领导,要重视对经济工作进行管理,设立专门的部门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重视管理人才。最后,一定要重视对事业单位内部员工的经济意识与管理意识的强化。
3.强化应对财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市场经济推进日益深化,事业单位加大对自身的改革,在财务方面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加大。所以,事业单位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应该强化自身应对财务风险方面的意识与能力。一方面,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部门应该不断加强应对风险的防范措施,特别是要重点管理资金款项,并且要把这种管理囊括在整个统一的管理中。如果事业单位想要进行贷款,则贷款前一定要全面、客观的分析与评估自身贷款的能力,然后再做决定是否要贷款以及贷款的额度和时间。
参考文献:
[1]林新毅.关于加强新时期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若干问题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21).
作者:顾丽娜 蔡茜 单位:河南黄河河务局供水局
第三篇: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途径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调整,财务改革也不断地加深。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至关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更是面临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文章首先介绍了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现状,然后对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强化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途径
1、前言
首先经济管理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生活的核心环节,其次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所谓经济管理就是为了能够实现预期目标,针对事业单位从事的日常业务进行详细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以及监督,总的来说就是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管理。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是所有管理环节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经济管理关系到现阶段事业单位的改革转型,能够帮助事业单位实现更好的转型;另一方面密切的关系到事业单位发展目标的实现,对事业单位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现状和问题
我国事业单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由国家财政支持运作的,通过财政支持从事非经营性以及服务型的活动,但是随着近些年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加快,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市场机制开始逐渐的影响事业单位的发展和业务活动。
2.1财务制度有待健全。由于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业务活动都是由国家财政支持运行的,所以财务制度和经济职能没有很好的衔接,首先很多事业单位发展定位出现转变,从开始的非经营性业务逐渐地向经营性业务转变,其次事业单位目前的财务管理制度没有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制度,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严重脱离市场行情,所以在开展经营性业务的过程中脱离市场,财务管理不能给企业提供有效地市场引导。(2)财务预算管理软约束,预算的制定没有从发展战略角度出发,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预算管理无法实现对资金的运用监督。
2.2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近些年来,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是经济管理体制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经济管理制度存在很多漏洞,管理制度不健全,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严重的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
2.3缺乏风险防范意识。风险防范意识的缺失实际上和长期以来国家财政支持有很大的关系,事业单位很长一段时间都享受和政府部门同等的待遇,在从事业务活动的过程中因为由政府的支持,所以风险防范意识严重缺失。但是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入,转型期的事业单位势必会面临市场竞争和各方面的挑战,所以必须承担经营过程中的诸多风险,如果不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势必会影响事业单位的转型和发展。
2.4缺乏严格的固定资产管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单位正常业务运营的核心环节,固定资产的变动会对事业单位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固定资产管理不严格很容易导致腐败等问题的出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由国家设定的,所以相关人员对于固定资产不会顾虑太多,出现固定资产随意挪用的现象,直接的影响事业单位发展。
3、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对策
3.1健全财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完善和健全重点要放在解决现阶段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和发展定位不协调问题解决上,简单地说现阶段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使得发展定位有所转变,但是财务制度却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健全财务制度就是要逐步地改变这种不协调现象。首先要从事业单位发展大局出发,明确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下的发展定位,根据发展定位制定相匹配的财务制度;其次财务制度必须和经营性业务密切结合,财务制度的制定要结合市场行情,能够预测市场走向,为事业单位资金分配提供更好地引导;再者事业单位要重视财务预算,发挥财务制度的作用,财务制度制定中要包含预算约束。
3.2健全经济管理体制。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渐的进入到了法制社会,法制社会建设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制度建设,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科学引导事业单位制定决策。首先加快完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为经济管理事务提供可靠的参考标准,明确经济管理工作人员职责;其次加强经济管理制度监督,保证经济管理制度的公平性,重大决策要集体透明审批,逐步的引导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朝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
3.3强化风险防范意识。首先,要对事业单位财务状况有很好的认识,明确事业单位发展定位,全面了解业务活动和收益所涉及的领域,在体制改革过程中,积极的收集相应的市场发展信息,做好市场竞争风险防范;其次,将贷款资金纳入到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严格的控制事业单位贷款项目,同时贷款项目要真正的用于业务发展,不能用于工资津贴发放,做好计划贷款的预算编制,包括计划贷款数额、贷款支出明细以及可行性报告,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
3.4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预算管理强化重点在于逐步提升约束力,有效的发挥事业单位预算制定、实施以及监督管理各项职能。首先事业单位要重视预算管理,尤其是领导层,自上而下加大重视力度;其次做好事业单位预算制定,一方面需要对事业单位业务发展资源以及活动资金做出合理的安排和分配,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业务发展要紧密的结合预算管理进行,通过预算管理有效的引导业务活动,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再者要严格预算执行,强化预算执行力,通过预算执行来提高预算管理约束能力。同时强化预算核算管理,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实践能力,财务人员要做好各项支出记录,严格的执行预算制度,不放过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以最小的投入赢得更大的收益。
4、结论
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趋势下,要逐步地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意识,逐步的提升事业单位的业务能力,扩展业务范围,通过经济管理制度提升更快地适应体制改革推动事业单位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豪伟.新时期如何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
作者:刘燕
第四篇:内部控制对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经济管理也广泛受到更多事业单位的关注,事业单位是我国职能部门,只有首先做好了内部管理,才能更好地对外进行管理,所以加强经济管理也是事业单位不断向前发展的良好前提。本文结合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的内部控制情况作出了详细的分析,并且,针对出现的有关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本文能为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提供绵薄之力。
关键词:内部控制;事业单位;经济管理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之下,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大多数的事业单位的经营规模及经济管理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宏观调控的影响之下,事业单位也正在追寻着自己的发展目标不断进行探索,所以在事业单位职能或者规模发生变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以至于给事业单位甚至国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对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进行有效控制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一、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的意义分析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整体工作领域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所以提高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必须有良好的内部控制作为保障。内部控制有利于事业单位及时获得可靠的经济信息,有利于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进行合理的分工、制定明确的管理程序,能促使会计、统计等经济资料相互牵制,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内局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保证事业单位的资产安全,可以防止资产被盗、挪用、贪污、浪费等诸类问题的发生,从而使资产保持完整性[1]。内部控制对事业单位的管理科学、办事合理提供有利的依据,有利于控制和预防内部弊端,并能够使用有效措施进行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也有利于监督体制的制定与实施,提高经济管理的约束性,从而保证经济工作的质量。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其有利优势可以提高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能够促进对经济人才的培养,提高事业单位的资产使用效率,并且也为各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及优劣势互补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增强了事业单位工作的整体效益。
二、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在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经济管理工作会出现或多或少的纰漏,内部控制不完善,会造成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财务管理混乱、经济运行能力减弱等问题的出现。在内部控制上一般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内部控制的思想认识不够全面。由于事业单位中经济管理层的领导一贯遵循传统的思维方法,在工作中倾向于以经验来处理事物,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与实施。例如,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主要的工作是负责单位日常的财务收支,做好收纳工作,并不能使财务管理工作的真正作用得到发挥,财务管理层没有重视财务管理,导致内部控制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实际的权力,促使内部控制工作无法进行[2]。2.内部资产缺乏科学性。事业单位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有效的经济利益,所以对内部资产管理上应加大对外投资,开拓经营规模,提高资产使用的科学性。目前,在许多的事业单位中的经营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对外投资的盲目性较大,对外投资的一系列工作程序还处在初始阶段,所以,为事业单位带来了巨大的投资风险及损失。3.缺乏合理的预算控制。经济管理工作需要有精确地预算控制作为保障,以免在财务上蒙受损失。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做得还不够,进行预算工作的同时还需注意以下问题,例如:缺少严格的规划性,如果预算控制缺乏预见性、预算控制不科学会降低预算的控制力度;编制预算不科学,较多的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的时候知识大致的总结年度财务状况,并没有结合具体实际情况作出详细地分析,所以导致预算编制具有较大的粗糙性[3]。4.经济人员缺乏专业素质。经济管理工作需要具备高素质的人才,并且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才会提高经济管理的工作水平。在较多的事业单位领域对于人才素质的问题还欠缺考虑,不能保证相关经济人员的工作水平。新进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着专业素质不高、经验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或大或小的错误,影响经济工作的正常运行。5.监督管理不到位。经济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的核心工作之一,它涉及主营业务的运营以及资金流通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对经济管理加强监督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之一。现今,在多数的事业单位中缺乏严格的资金使用制度,并且资金管理松散的现象时常发生,所以往往由于缺乏监督以及严格的程序支持而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6.缺乏协作性。经济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工作的重要内容,经济管理部门在做好主要的经济工作以外,还要做到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有效连接。在许多事业单位中,管理层缺乏协作,只片面地局限于固定较高的经济领域,对涉及的其他构成或影响因素没有深入研究或者有效互补,结果导致整体效益缺失[4]。
三、加强经济管理中的内部控制
如今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事业单位的发展,所以针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进行改善。1.加强对内部控制思想的认识。由于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思想缺乏全面的认识,结果导致事业单位工作存在滞后性。这时需要事业单位的领导提高自身的认知程度,加大对内部控制思想的宣传力度,从思想上进行认识统一,在行动上科学有效推进。2.增强内部资产的有效性。事业单位工作以国有资产为资金保障,所以加强对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有利于事业单位的蓬勃发展。在利用国有资产时,一定要制定合理有效的科学的投资目标,进行投资必须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禁止盲目投资,降低投资风险。国有资产有效利用是单位经济管理工作有效运营的重要保证。3.完善预算管理机制。预算管理工作是提升经济部门工作水平与质量的重要保障,加强预算管理也是经济管理部门的中心任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必须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约束,并且制定相关工作标准,增强预算的科学性与预见性,保证预算工作质量,在预算调整工作中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工作效率[5]。4.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良好的发展空间必须要具备足够的发展力量,所以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上应重视对人才的培养。经济部门中的财务人员是内部控制的执行者,在相关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要努力培养拥有过硬思想品质、较高专业素质、较强职业道德的财务人员,这是保证内部控制有效完成的必要条件。5.完善监督体制。由于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中常常会出现监督不严格的现象,最终导致出现难以避免的损失,所以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健全监督审查机制,实行严格的审查与监督,促进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进行。同时,事业单位也应该对内部控制制度加以完善,在制定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保证内部控制顾及到每个环节,从而形成完整、科学的控制体系。6.促进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内部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所有的部门都会参与其中,关键业务活动的有效实行除了经济部门作为主导者以外,还需其他部门的共同参与和配合,增强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必须是全体工作人员统一思想,在工作中相互交流、相互协商,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事业单位所有的工作部门,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加强内部控制需要每个工作人员的努力,从而形成内部控制的合力。
四、结语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内部控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事业单位能够追随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必然条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能使事业单位在新形势下有更好的发展环境,事业单位必须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加强对内部控制工作,并且针对自身所有的缺陷加以改进与完善,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弥补欠缺。只有实行有效的内部管理控制才会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动力,才会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呈现新的发展风貌。
参考文献:
[1]王倩.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素的比较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2]雷学果.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控制的问题及对策[D].武汉科技大学,2013.
[3]陈敏.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J].管理观察,2013,(26):113~114.
[4]邓雪松.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0):123.
[5]宋垒.浅议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4,(20):210.
作者:刘文彬 单位:白城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