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美、英、法、德四国产学研结合型、政府引导型、链式环保型、生态信息型等农业科技创新模式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提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路径:一是规划引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二是精准把握我国农业科研方向;三是建立“市场运作、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农业科研投入体系。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发达国家;农业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一大重点。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面对农业科技创新滞后的瓶颈,新时期如何突破,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一些发达国家一直走在前端。这些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创新模式方面的先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一、美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产学研结合型模式
美国农业发展有着强大的R&D实力与完善的科研体系,是全球最发达的农业强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农业科研对农产品产值贡献率达80%以上,是典型的产学研结合型科技创新模式。
(一)产学研无缝结合,科研成果转化率高
美国十分重视农业科研成果与农户、农业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及其他涉农机构的对接与互促。农业科研机构完成一项新技术后,由专业的推广应用机构进行简化与试用,然后转让给农户、农业企业及其他涉农机构应用。同时,农户、农业企业及其他涉农机构也会将市场技术相关的需求反馈给科研机构,形成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科研成果与推广应用的及时转化。美国ARS农业研究局总部及分部都设有成果转化办公室,负责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技术。美国实行农业由CSREES农业部州际合作研究教育推广局协调管理,以各个农学院与农业实验站为农业推广中心,形成美国农业的产学研结合的“三位一体”合作机制。
(二)农业布局合理,生产运作效率高
美国农业发展布局合理,拥有较为完善的科研体系、科学的分工与良好的农业运行机制,保障了美国高效的农业科研成果及时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农业公共研究机构在美国农业科研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该机构重点承担农业基础性、前瞻性、探索性以及经济回报率难以预见的项目,是美国公益性研究机构。在农业公共研究机构设置上,按照美国农业发展特点,实行因地制宜、因企制宜的原则,科学布局。美国除了国家农业公共研究中心外,还根据生态环境、农业发展特点以及资源条件等特点,不仅设立了多个区域性研究分中心,还在各地区设立一百余个国家农业实验站。同时,美国拥有56个州级农业实验站以及各大农学院,这些科研机构主要承担本州的农业技术研究及技术推广应用。此外,美国还存在私人农业科研机构,这些科研机构主要从事有直接经济利益的产品研发。
(三)农业投入主体明确,生产方式合理
美国农业研究是美国政府R&D长期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末起,美国农业研发投入平均每年都以8%的增长率增长。目前,美国农业研究的R&D科研经费在农业科研经费中的投资比重仍不足50%,说明私人农业科研投资较高。私人农业科研投入主要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私人投资的重点在于具有市场潜力与高额利润的开发性农业研究,目的在于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对于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农业研究,私人农业研究并不重视。政府部门的农业科研则更加重视关乎未来发展的基础性、前瞻性与探索性研究。可见,私人农业研发的短期效益与政府农业研发的长期效益相结合,形成了美国农业科研的合理布局与科学发展体系。按照法令和条例,美国政府的农业科研经费由联邦政府拨款,主要分为四大方向:一是直接拨付给国家农业研究机构,占50%以上;二是拨款给各大州农业机构,主要用于畜牧业与林业的研发,占30%左右;三是竞争奖励性项目拨款,主要用于小型独立项目或其他研究计划,占10%左右;四是其他拨款项目,占8%左右。虽然美国拥有较为充足的农业科研经费,但由于农业科研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大幅度提升的农业科研经费也要求美国政府增加农业的调配资金。为了保障美国农业发展,美国政府仍在不断提高最低拨款比例、农业科研经费、预算标准等。通过充裕的农业投入来提升科研效率,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美国农业发展。
二、英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政府引导型模式
英国现代化农业经历了机械化农业、化学农业、生物农业、生态农业等发展阶段。在各个阶段中,政府引导在英国农业发展中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科技创新是英国农业发展战略与政策制度的重要评价指标。从整体来看,英国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模式属于政府引导型模式。
(一)健全的农业科技质量保障体系
英国政府早在2004年就建立了农业科技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英国农业科研投入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监督与检查;二是农业科研成果必须由同行进行评价,不仅需要英国国内相关学术咨询人员的评价,而且需要世界优秀的农业学家进行评价;三是英国科研成果必须得到明确的应用,要求农业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中可以实际应用的内容推广到农户、农业企业中,以农业科技创新带动英国农业发展。
(二)强大的农业科技支持与推广应用力度
英国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科研费用用于农业科学与创新研究中,不仅体现在农业发展上,而且体现在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中。英国农业推广应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研发有针对性的农业科技。英国科研机构在选择研发项目时,必须按照市场需求及农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二是完善科研推广体系,包括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农业行业协会、农业服务咨询公司及各种农业科研机构协作企业等农业中介机构,通过高效的农业中介机构将科技新成果推广应用。三是提高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加强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农户以及政府管理的多级联动,形成各部门、各企业的密切配合,采用多种有效措施提高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效率,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鼓励农民应用新的农业科研成果
英国政府巧妙运用CAP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将每年的农业资金补贴给应用新科研成果的农户,鼓励农户参与农业科研成果应用。具体的做法如下:在相关政府部门与农户双方自愿的前提下,政府部门与农户签订农业科研成果合同,明确所要达到的农业指标,在农户完成指标后,将补贴直接发放到农户手中;农户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结合自身生产需求,按照农业科研成果合同,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生产设备以及生产工艺。
三、法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链式环保型模式
法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与美国存在较大区别,更加侧重于农业链条的深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总体而言,法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就是具备健全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链式化服务完善,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可以认为,法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就是一种较为典型的链式环保型模式。这种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建立较为完善的产学研合作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首先,具有较为先进的农业教育体系。法国已全面建立了涵盖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基层农业工作者基本教育三大教育层次的链式农业教育体系,专门培养农业高科技人才,培养领域包含农、林、牧等各个领域。其次,具有较为健全的农业科学研发体系。法国建有数量多、规模大、类型全的农业科学研发机构,容纳了多支庞大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研究领域包含了从国土调查到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各个领域,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专业的基础资料、科研应用成果。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农业经营组织、工业企业等也都共同参与农业的科技成果推广,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涵盖良种和先进农艺、农药、化肥以及农业机械等诸多领域的立体化科技推广网络体系,为当地农业的高产出化、高质化、标准化提供了重要的科技保障。最后,具有较为严格的农业生产经营资质审查标准。法国政府规定,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就必须接受过职业教育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只有获得一定的资质才能从事相应的农业生产经营,并享受法国政府的财政补贴和优惠信贷。具体规定如下:
(1)持有相当于高中一年和二年水平的农业职业资格证书或文凭的农民,只能从事农场或农业企业的雇工活;(2)持有高中两年以上水平的农业技术证书,或者农业职业技术考试合格的农民,才享有独立经营农场的资格;(3)农场继承人在接受过农业相关的基础教育之后,还需接受5年的农校教育和3年的学徒期,并取得考试合格证书,才能真正获得农业经营资格。
(二)加强农业环保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
法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对自然环境与资源的破坏较为严重,引起了法国政府的关注,要求转变农业生产技术,加强农业环保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在农业种植方面,政府部门要求积极开发农作物统防统治的技术,培育抗病虫的新品种,解决化学除草、杀虫剂的农药残留问题。在畜牧业养殖方面,加强畜禽粪便的处理与利用,降低粪便中氮元素的含量,减少畜牧业的粪便污染问题。
(三)开发国际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
农产品加工部门是法国最主要的出口部门之一,法国的农产品大都经过加工后才进入消费市场。在农产品加工中,法国在肉类、奶类、面包糕点类、葡萄酒等方面的加工技术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法国,通过农产品加工部门可将牛奶变为各种各样的加工食品,如黄油、奶酪、酸奶、巧克力、奶粉等,满足了个性化、差异化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国际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提高了法国农产品国际核心竞争力,为法国农产品赢得了相应的市场份额。
四、德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生态信息型模式
德国的信息经济在全球相对较发达,农业信息技术可作为德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支撑。在按需种植、优化生态资源、美化亮化乡村等方面,农业信息技术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总体而言,德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属于一种以先进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生态农业为保障的生态信息型模式。这种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研究开发并积极应用农业信息技术
德国在农业方面致力于开发农业信息技术,同时将农业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过程。首先,农场生产经营的智能化。农场是德国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农业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则是该国农场生产经营的关键技术支撑。德国在农场生产经营过程中,开发和应用精准的农业科学技术,在使用农药、化肥方面都是精准度量的。同时,德国大部分农场都应用了智能化计算机控制技术、农场数据库控制技术以及温度、湿度、风速、光照等环境指标的智能感应技术。此外,部分有条件的农场还建立了农业科学技术文献系统、植物保护数据系统、农药残留数据服务系统等高级信息管理系统,在农场生产经营管理方面起到重要的咨询服务作用。可见,德国的农场生产经营智能化程度已达到全球领先的高度。其次,农业生产企业的管理信息化。随着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速,全球农业生产亟须大量、准确、实时的农业相关数据信息,对符合农业发展趋势的市场信息数据以及精准的财务数据进行有效控制。德国大部分的农业企业都具有数据智能采集、智能分析处理和集成诊断、决策咨询系统,基本能够实现每天甚至每个小时的数据信息更新。同时,有条件的农业企业还有专门的农业电子商务链,对农产品的运输调拨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能有效促进农产品“按需种植”。最后,动物饲养的自动化。在动物饲养方面,用机器人进行挤奶的方式已在德国普及,这是一种有无线加载功能的专家系统机器人。随着新一代科技不断发展,德国的动物饲养自动化还将进一步发展。
(二)开发新型的现代生物技术
不断开发、推广与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是德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对于德国开发健康、生态、高科技农产品具有重要意义。在工业农作物方面,以马铃薯、玉米、油菜等农作物为对象,定向培育并制取甲烷、工业酒精等绿色能源。将马铃薯作为原料,可以制造出一次性、绿色餐具用品;将玉米淀粉作为原料,可以制造出可降解的塑料;可以用植物油加工为工业专用油,等等。在遗传培育方面,可以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品质高、营养充分的啤酒大麦。
(三)坚持倡导生态农业发展理念
2001年,德国政府提出实施生态农业发展计划,提倡将生态作为德国农业发展的代名词。通过该计划,不断完善生态农业推广的条件和环境,显著提升绿色农产品的比重。到了2006年,德国有机农产品的销售额同比增幅达到19%,占德国食品销售总额的比重达到4%,成为全球第二大有机农业生产和销售国。到2014年,德国有机农产品的销售额占全国食品销售额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达到8%左右。
五、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规划引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
要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进行全局规划,建立布局合理、优势互补、方向明确及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分别设立多级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如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及农业科技试验站等,培养一批高水平、高能力、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企业或集团,加强我国与农业科技发达国家的合作交流,扩大农业交流与农业学术范围。农业科技创新的知识来源与技术来源应面向市场,不断扩展国际合作领域,科学规划发展布局。在农业发展的管理体制上,结合我国农业科研发展现状,应以现有的管理机制为基础,通过共享、协调、优化等方式,逐步完善我国农业发展的宏观管理机制。同时,调整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布局,形成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细化农业科研管理的权利与责任,以中央统筹为主、地方统筹为辅的新型管理体制。
(二)精准把握我国农业科研方向
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演变的过程来看,一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可能经历机械化农业、化学农业、生物农业、生态农业等发展阶段。对我国而言,农业发展并非一定要沿着机械化农业、化学农业、生物农业、生态农业等演变发展下去。就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现情况来看,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将长期存在,提高效率与产量只是农业发展的一部分,并非全部。要精准把握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尊重土地的自然特性,科学开发利用土地。农作物种植方面,既要考虑农作物的间种,又要适当休耕。同时,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发展稻鳖共生等新型混养混种方式,提高农用土地利用率。
(三)建立“市场运作、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农业科研投入体系
我国农业科研投入的资金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政府农业财政资金相对较少,农业科研投入严重不足。我国应借鉴美国科技创新模式,鼓励私人参与农业科研,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力度。近年来,虽然我国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有所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甚至还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国家财政投入是保障农业科研的有效手段。因此,我国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同时鼓励私人企业加入农业科研,建立“市场运作、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农业科研投入体系。
[参考文献]
[1]高强,孔祥智.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体系研究:日本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2(8):9-16.
公路机电论文 [2]郝志鹏,曾希柏.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中政策支持措施的问题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3):9-12.
[3]黄俊.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美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启发与借鉴[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3):1-3.
[4]李金祥.创新农业科技驱动精准扶贫[J].农业经济问题,2016(6):4-8.
作者:刘颖 单位:中共张家口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