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教育中“做中学,做中教”的精髓在于“做”,要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解决好教师能“做”的问题,才能最终解决好学生“做中学”的问题。教师的“做”在于多上本专业的多门课程,并为企业与社会提供专业服务,在服务中提高“做”的水平。学生“做”的素材来自于教师的实践经验与对学情的把握。
关键词:做中学;做中教;方法
如何才能正确理解与践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近年来,不少先知先觉者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尝试。从课堂教学组织,到教材、教辅的编写,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创新。如:翻转课堂教学、学徒制、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教学做合一教材的开发等等。但相较而言,对如何帮助学生“做中学”研究得多,对如何提升教师“做中教”能力研究得少。事实上,想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需要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共同创新。
一、辩证理解高职教育中“做中学,做中教”的关系
“做中学”的教学思想,不是要对过去的做法全盘否定,而是要在新的环境与形势下,发展与丰富“做中学”的内涵。“做中学”教学法,更应注重实效,重点在于创新改革“做”的内容。“做”不应仅限于过去认为的“做”。事实证明,在高职院校里,仅服从于不是真会做的人设计出的“做”的内容,仅服从于教材上理论教化式的“做”,最终只能是师生双方的挫败感。试想,一个教师只了解点理论皮毛,对“做”无深入的体会,那不是真的懂“理论”。设计出来的“做”的内容,可能完全不是做本身该做的事。正因为这样,学生在“做中学”时,除了死记硬背,别无他法,即使通过了所谓的国家级考试,到企业也是无用。表面上的“做中学”,实质上是伪“做中学”。老师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教会学生学习”是最高境界。在教学中,设计与“做”本身该做的内容,设计出因材施教,把握恰到好处的“点”,到底从何而来?很显然,应该从教师长期企业实践中来,理论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中来,对学生学情的充分了解中来。如果,老师本身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能“做中学”,把自己的切身体会,融入到循序渐进的“教”中,准确把握“做”的“度”。没有深厚的理论背景,是设计不出合适“做”的内容的。“做中学”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更应真正落实到企业实践的活动中。作为教师,除了要能计出好的“做”的内容,更要想方设法创设学生企业实践“做中学”的环境。作为教师,必须要转变思想,主动从校园里走出来,多与企业接触,寻找为企业、社会服务的机会。多参与行业协会的活动,了解本行业的发展动态,了解目前本行业的企业经营运作的常态。利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寻找自身“做中学”的机会。教师在“做中学”的行为中,提升“做中教”的能力,进而设计出适应学情的“做中学”的内容,推动“做中学,做中教”达成辩证合一,水乳交融,良性循环,相互促进、有效度的境界。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学生还是教师的角度,“做”本身,对于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都是同等重要的事。“做中学,做中教”能否达到最佳的状态,其源头重在教师自己能不能“做”上,不光要先“做”,更要多“做”。只有老师能做,做得好,才能带着学生做得对。
二、有效引领学生“做中学”的方法与策略
“做中学”教学法要教会学生遇到困难时,具有自我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组织时,可以事先提出待解决的工作任务(问题),提前准备与提供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学习资料,提示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思路,从大方向上指导,不给出具体意见。然后,让学生先查资料,课前仔细阅读教辅,写下总结笔记、心得、疑问。课堂上,以小组对抗的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所有人参与式的进行优中选优、评优。教师应充分相信高职学生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并加以引导,可以较大提高教学效率。最近笔者在《税法》的教学中用到此法,感觉效果不错。自全面推行“营改增”以来,新教材没出来,但该税种的业务需要重点掌握。笔者的具体做法是:事先,为学生找齐相关最新法规文件的全文。然后,让学生进行自学研读,并要求他们写出总结笔记与心得。课堂上,对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组织小组间的对抗。对抗规则是:如果某班某个小组提问时,可以任意挑选另一个班的某个小组进行回答。回答正确,都得分,并且权力反转。答题方变为出题方,由他们设计出更难、更有深度的问题去挑战新的小组。在一问一答中,老师只需要充当一个观察者,同时也是个引导者。通过观察各小组的提问内容,探测学生学习的深度、方法是否到位,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最后,进行综合归纳与教学点拨,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种方式上课轻松,针对点题,效果好。是不是说,只要找到高仿真的教具,充足的教学辅助资源,我们就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做中学”呢?在出去大量接触企业以前,对“做”的理解,我们可能就是这么片面。一般都会认为,高职会计人员的培养,主要在于业务操作能力。如果把会计职业教育的定位,仅限于专业操作技能,对于一个只有专科文凭,想找到对口工作岗位的机会,可能不多。现代社会中大量存在的是小微型企业,节约成本是第一要务。招一个人来,除了是个会计,还得是个销售,如果还能兼人事或兼行政就更好。只会死板记账,甚至连记账都不会,不会与人沟通,态度还不认真,估计这种人在企业立足是很难的。如何在课堂外坚持践行“做中学”?作为一个启发者,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在校期间自主创业。有人提议,从外面找来企业合作,办“校中企”。这虽是个好思路,但由于经营活动的特殊性,受到条件制约较多,校中企实施的难度大。笔者认为,老师应先走向企业,走向行业协会,及时了解行业动态与信息,了解本专业领域的企业当前流行的运作营利模式。借鉴别人的经营方式,先自己试着创业,再引导学生创业,或是寻找与企业合作机会,或是思考做何种服务外包的业务等。在创设企业环境作为“做中教”的条件的同时,还要事先取得学校方面的支持,自己先解决思想。例如:教师自身要有经营管理方面的才能与愿望。学校要有支持老师带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为老师出去企业调研,找业务,寻找与企业合作的机会,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
三、有效提高教师“做中教”水平的方法与建议
实践出真知,教师“做中教”的水平,实质在于老师自己能“做”的水平,而提高能“做”的水平,需要多“做”。“做”的目的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理论水平。两个目的是相长的关系,没有哪个先,哪个后。如何才能实现多“做”?在现有条件下,以提高理论水平为目的多“做”,可以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认真地多让几门课,从宏观上深入认识本专业的理论体系,将来为企业和社会服务时,能快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与思路做好准备。怎样找到多“做”的机会?我们可以借助行业协会的信息,建立校企合作的平台。通过与相关政府部门建立密切联系,寻求与企业增加接触的机会。积极组织与参与,依托专业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扩大技能培训的覆盖面,拓宽教师为社会服务的渠道。借助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的信息渠道,在为企业、社会服务的同时,顺带地“做”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研究。例如:在为企业做某些专题的培训讲座时,可以就某个研究的学术课题,对培训对象进行事前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专业诊断,进而顺理成章地为企业发现服务需求,并为其服务。在树立个人品牌的同时,扩宽“做”的信息渠道,寻找将来更多的“做”的机会。将“做”培训,转化为“做”学术研究。提高“做”的水平,丰富“做中教”的素材。“做中学,做中教”是职业教育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做”是核心,是关键。只有正确认识与解决好了老师“做”的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好学生“做”的问题。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我们对“做中学,做中教”的内涵、形式、实施等方面的认识,也会不断丰富与改变。
参考文献:
[1]余浩,等.教学做合一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桂林.基于“做上教”与“做中学”提升会计课程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5,(10).
[3]翁志新.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在《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5,(9)烟草经济论文.
[4]孙世军.“做中学、做中教”理念内涵特征[J].速读:下旬,2015,(3).
作者:杨映玲 单位:武昌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