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别重视歌唱实践
周小燕早年留学欧洲,回国后即投入到了各种演唱之中,国外学习和国内演出的经验,让她深刻认识到演唱实践对一个歌唱者的重要作用,所以她对声乐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尤为关注。她认为琴房中各种技巧的练习只是为演唱做准备,只有站到舞台上,这种技巧练习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检验。通过演出实践,学生可以感受到台上和台下的区别,获得在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为了给学生制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在上个世纪80年代,她先是带领着自己的学生周游全国,在全国各地举办音乐会,开创了“音乐会教学”的新模式,一大批学生从中获益匪浅。随后,她又创办了“周小燕歌剧中心”,一方面是为了推动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将课堂教学、演出实践和教研教改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先后排演了《弄臣》《乡村骑士》《茶花女》等多部歌剧名作,歌剧表演者全部是她的学生,在对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同时,也使学生的演唱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此外,每一次演出结束之后,周小燕都会对每一个学生的演唱进行指导,使其扬长避短,在今后的演唱实践中有更好的表现。可以说,在学生演唱实践的重视程度方面,周小燕是中国声乐界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她的很多学生之所在能够在国际声乐大赛中表现得镇定自若和从容大方,并最终获得优异的成绩,正是得益于其对学生演唱实践的高度重视。
2.倡导不同歌唱方法的融合
周小燕虽然留法八年,接受了正统美声唱法的训练,但是在教学中,却从来没有拘泥于这一种歌唱方法,而是具有开阔的眼光。她在《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一文中,曾经明确指出:“美声唱法并不是唯一的歌唱方法,包含中国民族唱法在内的多种歌唱方法都有其科学性之所在,多种唱法的共存共用,有利于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比如,在对廖昌永演唱《古老的歌》进行教学时,廖昌永在演唱技术上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了,但是周小燕却对其演唱效果不甚满意,认为其演唱缺少一种味道,她建议廖昌永多听听四川的民歌。在对四川民歌进行了大量鉴赏之后,廖昌永在歌曲一些虚词的演唱中,借鉴了民族声乐中“以情带声”的唱法,改变了之前对虚词重音演唱的方法,从而使演唱更加圆润和舒展,获得了一种特有的韵味。由此可见,在周小燕看来,各种唱法之间是没有界限的,只要其具有科学性的一面,都可以充分为我所用,体现出了一个大家的胸襟和远见。
3.强调歌唱技术和艺术修养的统一
尽管在演唱和教学实践中,周小燕早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方法体系,但是她从来都不提倡“唯技术论”。她认为声乐演唱是形式美和艺术美的统一,形式美就是歌唱技术的扎实和娴熟,艺术美是演唱者个人修养的体现。这一点贯穿于其半个多世纪教学生涯的始终。在建国伊始的教学之初,她就要求自己的学生鞠秀芳要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要求她找学校语文教师学习中国的古典诗词,找戏曲学院的教师学习元曲,找民族乐团的教师学习评弹等,要求学生涉猎范围十分广泛。鞠秀芳坦言,这些学习在她日后的演唱生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廖昌永也谈到,在进行一部新的歌剧学习之前,周小燕总是要求让他把整个歌剧的故事情节和创作信息讲述一遍,包括歌剧讲述了怎样的故事,表达出怎样的情感,词曲作者是谁,其创作背景是什么等,以此来检验歌唱者是不是对作品进行了全方位的理解,并告诫廖昌永,一首声乐作品具有多重属性,歌唱技术只是表达这种属性的工具和渠道,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而艺术又给了技术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当声乐技术问题解决了之后,艺术修养就成为了一个演唱者最大的短板,艺术鉴赏能力、艺术审美能力、艺术感悟能力等需要演唱者从文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中获得,这些知识和能力的有和无、强和弱,决定了一个演唱者是用嗓子歌唱还是用心歌唱。
4.关注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
声乐演唱中的内心听觉是指演唱者基于自身的演唱技术和审美经验,能够对演唱形成一种感觉,即一种对演唱质量优劣的判断感。她曾经提出:“学生要有一种内心听觉审美的自我判断,他(她)追求声音好听便具备了审美意识潜能,至于能否做到,那是另一回事情,重要的是,他(她)内心要晓得什么好什么不好。”在教学中,她从多方面入手,对学生的这种内心听觉能力进行培养。首先,她要求学生多听大师名家的演唱。一个经常听到完美演唱的人,自然要比一个每天被劣质演唱包围的人更容易获得进步。所以她加强了音乐鉴赏的教学,采用鉴赏和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内心建立起正确的、完美的声音概念。其次,她要求学生将这种内心听觉能力书面化。比如,欣赏完某一位大师的演唱之后,她就要求学生写出欣赏感受,阐述自己对演唱的认识,对字数多少、文字表述质量并不做太高的要求,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如果这种文字记录能够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每过一段学习时期,学生都可以拿出之前的记录,将当前的感受与之相比较,在比较中获得提高。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声乐学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朝着正确、高标准的方向努力。综上所述,作为中国当代声乐界的旗帜性人物,周小燕先生的声乐教学思想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笔者对其声乐教学的特色进行分析,旨在能够从更为深层的角度探求其声乐教学思想的精髓,并对其声乐教学思想进行学习和领悟,使之充分运用到声乐教学中来,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这不但是周小燕先生乐于看到的,也是高校声乐教学的切实需要。
作者: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