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认清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首先就必须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追问社会主义本质是进行社会主义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的题中之意。然而,这一过程却充满曲折与艰辛。苏共七十多年的实践和中国共产党建国后近三十年的探索都未能很好解决这一重大理论课题。正如邓小平所讲,“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1](P137)在邓小平之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社会主义本质作过一些论述。马克思是从剖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视角来思考社会主义本质,认为社会主义本质应该生产力高度发达、私有制和剥削都被彻底消灭,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两个维度来展开。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不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实践而展开的,也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因而这一思考只能是一种设想,但这丝毫不影响它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源头的历史地位和理论意义。列宁是第一个从社会主义实践出发来探索社会主义本质,他曾指出:“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2](P466)虽然列宁亲身参与了社会主义创建,也提出了个别社会主义论断,但遗憾的是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而且他的继任者没有能够很好理解、继承和发展他的思想。前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到严重的曲折与倒退,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遭受到的挫折,归根结底就是没有弄清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面对现实出现的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冷静与严谨的探索。刚开始,他并没有急于从正面直接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而是从反思历史和现实入手,采用了否定性思维方式来排除非社会主义本质的选项。这一点可以从邓小平同志的很多讲话中得到证明。他多次强调,“首先要了解什么叫社会主义,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1](P261)邓小平通过否定性的方式告诉人们社会主义本质不是贫穷。
如果说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破题,那么邓小平所立的社会主义本质又是什么呢?概括来说,邓小平的答案是发达的生产力和完善的生产关系。具体来说:首先,社会主义本质的生产力要求。在他看来,“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1](P149)这一论述充分凸显了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其次,社会主义本质要坚持生产关系原则。先进生产力无疑是社会主义本质内在要求,但它并非是全部,科学、完整的社会主义本质还需要有完善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主义本质一体两面,不可或缺。正如邓小平所讲,“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1](P143)足见,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仅是生产力,必须包含生产关系。因此,生产关系的论述就成为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另一个方面。他反复强调作为生产关系范畴的公有制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正是因为有了前面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的深刻认识,直到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才首次清晰完整地表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P373)至此,邓小平社会主义主义本质论的科学论断得以形成。这一认识成果在科学社会主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生产力要求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阐述社会主义制度要创造出比以往任何社会制度都要多的物质财富,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优越性;另一方面,生产关系要求则从主体角度,揭示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从而实现主体自由解放。这两个方面不仅缺一不可,而且之间必须保持适度张力,决不可偏废。社会主义建设中只有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顺利社会主义的发展。
按照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来衡量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水平,邓小平的判断是初级阶段。他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1](P252)要进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定位,就需要了解社会主义实践的实际。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列宁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行探索的先驱。他首次提出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概念,用以来表征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水平。具体而言,列宁将社会主义划分为三个具体阶段:第一阶段是粮食税阶段;第二阶段是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阶段;第三阶段是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应该说,列宁关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首创意义。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经历社会主义实践时间不长,列宁的论述比较零散,尚未形成一个比较规范的表达和完整的理论形态。在中国,参与了社会主义创建的毛泽东则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3](P116)与列宁三阶段论不同,毛泽东采用了两阶段论,但是二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都看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差异。遗憾的是,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思想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没有得到贯彻落实。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全党迫切需要认清我们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为即将开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凝聚思想共识。然而,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提出也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直到党的十三大报告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述才得以成型,成为全党共识,并具备了完整的理论形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概念实质上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一个统一体,有着双重含义:第一层是社会主义;第二层是初级阶段。前者阐明的是社会性质,后者表征的是发展水平,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如果离开社会主义这一质的规定,就不可能正确把握社会的发展方向;反之,如果没有初级阶段这一量的标识,我们就不能清楚认识所处的历史方位,要么超越阶段,要么落后形势。就社会主义长期实践来看,我们的主要问题是过分强调质的规定,忽视了量的把握,从而导致超越阶段的错误。因此,我们必须自觉将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两个尺度统一起来。按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定位中国社会主义,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不成熟、政治体制不完善、农业人口比重大,科技教育文化落后,人民生活不富裕等,而这些恰恰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由于我们是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上来建设社会主义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在发展进程中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这一论断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实际,也标示了当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水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不仅深化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也是我们实践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依据。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是通达社会主义本质和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方法论要求。但是,这一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是没有现成答案的。马克思恩格斯有诸多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方法与道路的论述,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上主要是一些基本原则的预设。虽然亲身参与了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的继任者们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性,也未能成功解决社会主义道路问题。而邓小平给出的答案是:改革开放。历史已经证明,改革开放的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和成功之路。他强调:“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1](P237)改革开放实质上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对内改革;二是对外开放。所谓对内改革,就是要不断变革过去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思想方式、活动方式和管理方式,变革不合理的各种体制和机制。邓小平对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予了极高的期待和评价,称之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既然是革命,那么改革必将注定是全面、深刻的。对外开放,就是要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置于世界变革的大潮中,充分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按照邓小平的理解,这种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他指出,“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1](P237)表面看来,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是两个不同概念,两种不同的策略。事实上,这两层含义实质上改革开放道路的一体两面,密不可分。没有内部改革,就不可能有对外开放;反之,离开了对外开放,对内改革也是要失败的。正是通过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内涵的融合、抽象,逐渐地形成了改革开放这一特定的话语,并进而发展为完整的理论形态。改革开放理论的形成,一方面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邓小平的理论创新。早在一百多年前,基于资本主义逐利性和扩张性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历史逐渐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就意味着人类将要结束那种彼此封闭、孤立的生存状态,取而代之的是人类普遍的交往和对话。
无产阶级的事业也不例外。列宁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5](P167)实而言之,列宁的思想更接近实际,更加具体,直接指向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制度之间的关系。非常遗憾的是,列宁的这一思想未能得到继承和落实,不仅如此,后来的社会主义事业反而进入了冷战时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演变为全面对抗,彼此孤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在上世纪70年代已经认识到对外开放的重要性,但由于西方推行的冷战思维和扼制政策,使社会主义建设不得不处在一种孤立、封闭的状态。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深刻洞察世界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提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论断,继承了毛主席的改革开放政策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的重要部署。这是邓小平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来审视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结果。透过改革开放的论述,邓小平也巧妙地回答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问题,打破了长期以来二者对立的思维模式,看到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合作的空间和可能。直到今天,我们已经坚持这条道路三十多年,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条道路使命的终结,相反,我们必须立足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根据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不断丰富这条道路的内涵,拓展它的长度和宽度。《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全党再次肯定了改革开放历史功绩,阐述了它对当代中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以及这条道路的时代使命,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6](P1-2)可见,小平同志开辟的这条道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仍然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坚决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也坚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总之,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和社会主义道路论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标志着全党对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新的高度,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对21世纪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熊标 周爱华 单位: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